•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3年第37期
  • 阅读:
  • 时间:2023-11-28 09:37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37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1月24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甬优31”杂交稻刷新我市高产纪录

    ●北仑区农业执法推动宠物诊疗有序发展

    ●余姚市抓好秋收冬种确保农田“绿色过冬”

    ●江北区聚力打造“10亿级”牛奶全产业链

    【标题简讯】

    ▲我市在2023年省农民培训微视频大赛中荣获佳绩

    ▲我市在省动物疫病监测技能比武中荣获“双第一”

    【党建之窗】

    ★慈溪市“四联党建”激发红色发展新活力

    【他山之石】

    ◆龙游县打好“三大组合拳”抓生猪稳产保供

    ◎要情聚焦

    “甬优31”杂交稻刷新我市高产纪录。近日,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在海曙区未来农场进行水稻攻关测产。经测定,我市地产品种“甬优31”以百亩方均产984.16公斤、最高单产1020.0公斤成绩,双双刷新我市2012年以来单季稻高产纪录。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体系建设,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抓高产良种选育。实施种业强市战略,建立市农科院、宁波种业股份公司合作的种业创新攻关机制,优选适宜本地气候的高产良种,打造“甬优”水稻“地瓜经济”。全市建立3.8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其中宁海长街基地达2.2万亩,系全省唯一国家级制种大县。二是抓栽培技术攻关。集成甬优系列高产攻关栽培技术体系,围绕耕、种、收等种植核心环节,组建科技特派团队,市、区一体开展超级稻栽培技术联合协作攻关,通过深耕深松土壤、改良施肥技术等手段,实现攻关田单产提高2%、用肥减少8%。三是抓智慧耕种增效。依托国家首批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打造占地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运用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等系统,全方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通过应用农机高精度自动作业与精准导航系统,有效减少项目区劳动力成本20%以上。

    (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北仑区农业执法推动宠物诊疗有序发展。目前,北仑区有动物诊疗机构19家,区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通过三举措助力宠物诊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创新普法形式。组织全区动物诊疗机构负责人参加2023年全区畜牧兽医工作会议暨春季重大动物疾病防控会议,通过以案释法方式引导广大动物诊疗机构学习典型案例、自觉守法经营,会上发放《动物诊疗普法宣传手册》、《动物诊疗机构守法须知》和《执业兽医守法须知》等普法资料100余份。二是加强现场检查。执法人员深入各宠物诊疗机构,重点检查各机构相关资质证照及诊疗价格目录公示情况、执业兽医备案情况、是否正确使用病历处方笺和处理诊疗废弃物及兽药质量等方面。今年以来,开展执法检查82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10人次。三是开展联动执法。协同市场监管局、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进行“宠物医院监管一件事”大综合一体化专项检查。执法人员进一次门,查多件事,全面检查动物诊疗机构许可、机构人员、疫病防控、病历处方、兽药使用等情况,共查办案件8起。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北仑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抓好秋收冬种确保农田“绿色过冬”。余姚市围绕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需要,压实生产任务,优化种植结构,确保农田实现“绿色过冬”,打牢明年粮食丰收基础。目前,该市收割晚稻12.9万亩,落实小麦、油菜种植3.25万亩,进度居宁波第一。一是耕种绿色田野。下达小麦、油菜、早稻生产任务,切实减少撂荒地、冬闲田。推广菜稻轮作、稻渔种养等高效模式,挖掘土地增产潜力。积极扩种紫云英绿肥,坚决消灭集中连片和沿路沿线冬季抛荒闲地,提升冬季利用水平。截至目前,开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000余亩,完成紫云英种植8200亩,建成高产高效生态观光水稻示范基地2个。二是推进绿色生产。结合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行动,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力度,加快下姚江等3条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布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设,打造秸秆收、储、用一体贯通全产业链,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截至目前,完成配方肥和按方施肥1.55万吨,扩大统防统治实施面积超17万亩,建成宁波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3个、完成稻麦秸秆离田1.1万亩。三是打造绿色农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农田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加快土地整村流转、标准地改革、千亩绿色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效能。截至目前,新改建高标农1.47万亩,推进粮功区提标改造6900亩;打造粮食、蔬菜、林特标准地试点基地3个,建设牟山、黄家埠绿色农田先行示范区2个。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江北区聚力打造“10亿级”牛奶全产业链。近年来,江北区以宁波市牛奶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物流配送于一体,带动农户超1.1万人,成功打造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牛奶省级农业全产业链。一是聚焦种业发展。推动宁波牛奶集团十八牧场申报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围绕质量齐抓目标,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市区两级畜牧机构共同推进“试管奶牛”“胚胎移植”等项目攻坚,破解种牛“缺芯之痛”,奶牛年产奶量从11吨提至14吨,牛奶集团产值年增幅超5%。二是严管产品质量。设立监督检查专项经费,委托宁波市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实施定期监督抽查,实现抽检品种全覆盖、项目全覆盖。同时,优化乳制品生产加工保鲜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及检测设备,解决终端冷链难题,实现冷链物流产业一体化。近年来,宁波牛奶集团奶制品抽检合格率均达100%。三是紧推产业融合。依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现代畜牧业发展扩面提档行动,打造“一场一景”的休闲观光农牧产业,促进农旅产业融合。奶牛牧场已先后获得浙江省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宁波市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

    (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我市在省动物疫病监测技能比武中荣获“双第一”。11月15-16日,2023年全省动物疫病监测技能比武大赛在金华举行。我市参赛选手段丽君获一等奖、王柔伊获得三等奖,我市代表队以总分713.1分的优异成绩获团体一等奖。

    (畜牧兽医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我市在省农民培训微视频大赛中荣获佳绩。11月15日,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农民教育培训优秀微视频课程评审结果完成公示。宁波市获一等奖1个(全省第一名)、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科技教育处、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党建之窗

    慈溪市“四联党建”激发红色发展新活力

    慈溪市农业农村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紧扣“主题教育”总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通过市镇联动、阵地联建、活动联办、数字联享等方式,凝聚红色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共富共美。

    一是市镇联动共谋片区组团发展。聚焦“党建+片区”,深化“党委成员+支委成员+党员专家”组队服务模式,深入开展基层一线调研、督导,以片区为单位谋划布局产业提升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激发村级领导班子组团共谋片区发展新思路,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目前经营性收入50万以上的村占比71.09%,力争年底达到100%。匡堰倡隆、乾炳、岗墩3村通过抱团置业、投资入股的方式,把民宿、花海、杨梅产业等分散的资源串点成线,打造古韵秘色瓷精品路线,吸引游客12万人次。

    二是阵地联建共推乡村产业兴旺。聚焦“党建+主体”,与金融服务单位、农业企业、社会团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凝聚党群力量解决发展短板,共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慈溪市农业农村局与人保慈溪市中心共建党建联盟,组织政策性保险联合走访调研5次,低收入农户走访30余人次,新增“共享冰爽爽”冷库保险等险种4个,实现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全覆盖,政策性保险保费规模列宁波第一。慈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与宁波海通时代农场合作推动慈溪鲜食大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四化”联动全国样板。慈溪市林特中心党支部与慈溪市葡萄协会联合推动三膜葡萄产业发展,农民亩均效益增收1万元以上。组建蔬菜、粮食等产业团队5个,外聘科研院所专家,内引本地乡土专家,接天线连地气形成抱团力量推动产业升级。

    三是活动联办共育乡村人才振兴。聚焦“党建+人才”,深化落实一把手抓“党建”抓“人才”第一责任人制度,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乡村振兴人才20余人次。慈溪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与慈溪团市委共同开展“美丽乡村 青春出彩”活动,启动慈溪农创青年助力共同富裕“百千万”工程,与坎墩街道共建青年农创孵化平台,孵育优秀青年农创客;与慈溪市农合联、匡堰镇联合举办科技下乡活动,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表彰市级乡土专家和党员致富带头人;与各级科研院所合作科技项目,共同培养农业专技人员。组织开展各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50余场,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5人荣获省级“乡村工匠”荣誉,22人入选部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工程。

    四是数字联享共助农业成果落地。聚焦“党建+数字”,持续建设“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挖掘数字赋能潜力,全面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推动“共享冰爽爽”,盘活田间冷库资源,实现农产品的错峰存储、销售,拉长产业链,实现农民增收增效。推动数字工厂(牧场)建设,实时掌握农场土壤、环境温湿度,实现远程自动棚膜开闭,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落地,目前已累计建设数字工厂(牧场)8家。同时在慈溪市农场、农业生产公共空间布局150个传感器,对强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实施远程监控,提升全市农业抗灾应急响应能力。

    (慈溪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

    ◎他山之石

    ◆龙游县打好“三大组合拳”抓生猪稳产保供。今年以来,龙游县打好“补贴+保险”、“免疫+防疫”“节本+增效”三大组合拳,扎实做好生猪生产稳产保供。2023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26.53万头,出栏25.6万头,生猪出栏量位列全市第一。一是打好“补贴+保险”组合拳。围绕“保重点、保产能、保种猪”的目标,持续加强与财政部门对接,将引种补贴资金从150万元调整至285万元,保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水平,上半年发放引种补助111.66万元,补助种猪5583头。率先在全市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给予养殖户20%的保费补助,已触发理赔428次,理赔资金达581.25万元,累计补助生猪36361头,平均每头生猪可减少损失159.86元。二是打好“免疫+防疫”组合拳。全面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改革试点,开展联场联户“一对一”指导服务400余场次,拨付首批补助102.84万元。严格做好生猪运输车辆消毒烘干,实行生猪运输车辆免费消毒,逐步形成“3+1”流通消毒体系,上半年洗消烘干生猪运输车辆6822辆次。按照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标准,进行改造提升县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累计检测抗体15268份、病原2812份。三是打好“降本+提质”组合拳。充分发挥协会引领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县养猪行业协会与饲料生产厂家开展共赢合作,协会会员单位可获每吨饲料20-50元的让利优惠,全县养猪行业年饲料使用量超过20万吨,每年可节约饲料成本400-1000万元。坚持生猪产业“六化”引领,持续推动鲜活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家禽屠宰加工生产线、地方畜产品品牌等建设,打造15亿元级畜禽全产业链。

    (衢州市龙游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