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36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1月16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把好“三道关”推进犬只大规模免疫工作
●我市“三大体系”打通秸秆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
●余姚市发展稻渔种养力促稳粮增收
【标题简讯】
▲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宣讲会
▲我市1合作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党建之窗】
★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四微行动”凝聚党建合力
【他山之石】
◆诸暨市“三融”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样板
◎要情聚焦
●我市把好“三道关”推进犬只大规模免疫工作。近年来,我市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方针,通过强部署、勤服务、严督查等举措,全域推进犬只狂犬病大规模免疫工作,犬只年度免疫量在15万只以上。一是把好主体责任关。市县两级成立防指办,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机制,统一协调推进全市犬只狂犬病免疫工作。今年以来,全市共下发相关文件18个,召开部署会议11次,举办培训14次,将狂犬病免疫任务层层分解到各村(社区),做到任务明、责任清。二是把好疫苗接种关。采取“定点+流动”、“日常+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为犬只进行免疫注射,延伸免疫服务触角,极大提高免疫率。目前,全市已设立固定免疫点182个,组建流动免疫小组154个,出动人员1127人次,免疫犬83529只。三是把好督查兜底关。构建起“政策同步、免疫同步、考核同步”三同步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区(县、市)犬只狂犬病免疫情况进行督查核查,随机抽取血样进行狂犬病免疫抗体效价评估,打通犬只免疫“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已完成抽检187份,免疫接种率达100%。
(畜牧兽医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我市“三大体系”打通秸秆综合利用“最后一公里”。我市现有耕地面积219万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70.5万吨,其中水稻42.16万吨、占比59.8%。近年来,我市在省内率先打造秸秆“收储运用”体系,构建多元化、产业化利用格局,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一是打造资金支持体系。在省内率先出台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支持政策,2023年度市级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达1240万元,居全省第一。以区(县、市)为单位推进秸秆全域综合利用,奉化区、余姚市、慈溪市、鄞州区先后入选全国试点县,累计获中央资金支持1023万元。二是打造秸秆收储体系。实施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建设五年行动,以产粮乡镇为重点,构建“1+X”秸秆收储体系网络,畅通秸秆离田利用渠道。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收储中心8个、街道(镇、乡)收储点40个、村级收储网点1909个,收储能力19.42万吨,秸秆打捆机械保有量95台。三是打造技术推广体系。以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多元高值化利用为目标,构建龙头企业主导、经营主体参与的秸秆技术推广体系,以用促禁推动秸秆禁烧。目前,全市已建成万吨级别秸秆综合利用科技企业3家,其中奉化区恒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水稻、蔺草秸秆生产可降解花盆、工业集存器等产品,年消纳作物秸秆2.32万吨。
(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
●余姚市发展稻渔种养力促稳粮增收。近年来,该市将“甬优15”、“甬优1540”水稻和中华鳖、澳洲淡水蓝龙虾、克氏原螯虾作为稻渔综合种养主推品种,组织6个镇(乡、街道)进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试点,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产目标。目前,试验田水稻亩均收成在500公斤以上,水产品亩均额外增收1500-6000元。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保障资金夯实基础。制定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落实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对接银行、保险公司、农信担保等金融机构,推出稻渔贷、稻渔险等金融服务,缓解融资压力,降低生产风险。截至目前,已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00余亩,面积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二是明确标准规范生产。开展稻田标准化改造,在耕地挖沟面积10%的限制范围内,科学合理布设边沟和水利沟渠,保证水稻栽插密度适宜混养、套养。以村为单位对适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集体土地进行整合配置,集中力量创建示范典型,目前已打造200亩以上宁波市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家。三是技术支撑创新发展。加强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组建专家组,围绕稻渔品种、种养技术、苗种繁育等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帮扶指导。目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式获国家发明专利,姚江水系中华鳖种质基地实现规模化供种,并向全省养殖场及种养户供应优质原良种。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标题简讯
▲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宣讲会。11月1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宣讲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李斌作《勇扛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扎实推动宁波“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宣讲。
(组织人事处)
▲我市1合作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10月3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名单,余姚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保姆式”服务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入选,系全省唯一。
(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
★党建之窗
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四微行动”凝聚党建合力
中心党支部以“先进铸魂、典型引领”为主阵地,通过实施“四微”行动,不断增强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感染力,把职工力量凝聚到新时代“三农”事业中。
一、打造“微阵地”,提升支部凝聚力
打造“党员活动室+职工之家+党建文化长廊”功能一体的集成阵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展示党的基本知识、光辉历史以及中心的主要业务和各类活动,打造党性教育的“加油站”。“红色屏保”将党史大事制作成100幅图片,设为职工办公电脑和个人手机屏保,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职工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
二、探索“微积分”,提升党员战斗力
积极探索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党员承诺制、党员活动日、党员做奉献、合理化建议等内容全部融入在党员评价体系,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服务群众,实现党员自主服务与中心工作安排有机结合。全体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党员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抓党建促业务提升形成合力。
三、创新“微引领”,提升职工创造力
持续推进党建带群建,深化支部和工会工作融合,组织开展“唱红歌 颂党恩”“共话数字乡村·展巾帼风采”“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共富”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职工集体意识和爱党爱国情怀。先后获评市直机关模范党支部、市“热血战役 为爱逆行”爱心单位、五星级“活力基层工会”、全国首届智慧农业博览会“优秀组织奖”、“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单位职工先后获评省、市数字乡村建设先进个人和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
四、开展“微服务”,提升职工感染力
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职工在服务实践中接受党性教育。疫情防控期间,累计30余人次参与属地疫情防控,党员干部连续十余天参加北仑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配合北仑做好防疫物资调配、密接人员转运、核酸检测卡点秩序维护等工作。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助力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垃圾志愿服务,传播社会正能量,用善行义举诠释三农职工的初心使命。
(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
◎他山之石
◆诸暨市“三融”聚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样板。今年以来,诸暨市着力打造具有诸暨辨识度的乡村振兴先行样板,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获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并被授予首批“神农鼎”。
一是聚力乡村产业融合。强化“农文旅”联动,打造“三级品牌圈”体系,大力引育“一乡一品”产业化项目和“每月果鲜”品牌,做精做强乡村“土特产”。先后推出“西施石笕”、“西施农珍”、“枫桥香榧”、“同山烧”、“珍䱊”等五大区域公共品牌,茶叶、同山烧、香榧三大产业今年产值预计达23亿元。二是聚力城乡风貌融汇。以城乡提升工程为抓手,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七彩虹”行动,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和美乡村创建,联动抓好风貌样板区、美丽景观带建设,片区化、组团式推动点上“盆景”向面上风景跃迁。结合迎亚运及“枫桥经验”60周年农村整体面貌提升专项行动,整改问题近2万个,拍摄暗访专题片8期,曝光“人居环境最脏村”8个。三是聚力土地资源融活。迭代完善宅基地“三权三票”政策体系,探索以权票置换为合法权源的宅基地审批面积提档升级新政策,已累计引导农户退出闲置宅基地409宗,盘活闲置建设用地61亩。以市场化手段探索农村承包地改革试点,构建“农户-村经济合作社-国企公司”三级流转机制推动“小田并大田”。今年试点以来已集中流转土地近2000亩,达成土地流转意向18400亩,激活闲置土地552亩,助农增收70万元。
(诸暨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