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35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1月16日
本期目录
●海曙区“三问于民”全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事项
●余姚市五车堰村持续推进整村土地流转力促村强民富
海曙区“三问于民”全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事项
海曙区坚持“问需、问质、问效”三问于民的工作法,让人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最直接的见证者、使用者、受益者。截至2023年10月,海曙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68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0.78万亩,助力促进农民收入年增长率达8%以上。
一、问需于民,事前“沉下去”,让民情“浮上来”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之初,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设计单位人员、项目区镇村领导、种粮代表和村民代表深入项目区,集中1个月时间对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和规划设计。同时,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群众的真实意愿相匹配、相结合,力求做到群众满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农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做好项目变更手续,确保建设内容满足农民群众生产需要。如,鄞江镇它山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民朱师傅提出将其中一条设计规划中新修的119米渠道改成更方便的管灌,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乡镇、相关专家、设计单位进行研判,现场复核,一致认为群众的方案更可行,当即把渠道改为了节水效果更好的管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二、问质于民,事中“走下去”,让问题“提上来”
海曙区高标准农田在建设过程中,除区镇两级的日常监管,项目区的群众还自发组织成立高标准农田“监管队”,在资金使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说、议、评”。项目村召开座谈会,把听取的各方民意都拿到会上说一说、议一议,在会上摆事实、讲道理,并及时告知乡镇。项目镇及时反馈区里落实,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阳光下操作。为进一步畅通村民诉求的反映渠道,区农业农村局还开通了投诉热线,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近年来已解决涉及农田建设方面的问题30余件。
三、问效于民,事后“移下去”,让管护“续上来”
率先提出让群众代表参与的高标准农田项目验收,鼓励项目村同步成立验收小组,将人民群众对项目的认可度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出台政策用于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通过项目结余资金、田长制、农业综合水价改革等政策落实管护资金;另一方面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项目所在村社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责任,推动党员-群众“网格化”管护体系,从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种粮大户代表中选出管护责任人,管护责任人与项目村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任务职责,对管护责任人实行挂牌公示,方便群众联系、接受群众监督、维护设施运行。目前全区共有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人51名,切实提升了项目区粮食产量,真正实现让农田发挥高效益、让农民获得高收益的美好“丰”景。
(农田建设管理处、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五车堰村持续推进整村土地流转力促实现村强民富
近年来,余姚市五车堰村立足自身耕地相对集中优势,积极推进整村土地流转,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力促实现村富民强。截至目前,该村已完成集中流转土地面积约1980亩,流转率达到全村种植基本农田的94%,高于全市平均4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82.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7.8万,同比增长172%。
一是广泛动员,最大化聚共识
(一)排摸底数掌实情。通过小组长、网格长逐户上门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解答村民疑虑、排摸土地资源,了解各户耕地位置、面积、用途及村民自行流转实情,全面掌握耕地现状、存在问题及耕地荒废原因。经调查,该村拥有种植耕地2106.5亩,其中329国道西侧村域1812.7亩耕地相对集中,具备连片规模化种植条件。
(二)算清账本广宣传。发挥党员联商联治制度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召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场会,通过村务公开栏公示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利用村民晚上闲暇时间,由村支部书记带头,在村内各片小组长家门口轮流召开“夜间户长会议”,及时回应村民关切疑问,讲解政策、讲明好处、讲透道理,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期间,累计开展田间现场会19次,出动入户宣传110余人次。
(三)深入议事定方案。坚持“民主议事、科学决策”原则,通过召开2次村民代表大会、5次村民小组会议、12次承包户座谈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定“由村集体成立绿色农业合作社集中流转,通过种粮大户入社,托管劳务承包”经营方案,获得村民认可参与。目前,该村1270户村民中1185户已完成土地集中流转,完成率93.3%。
二是优化机制,最大化促产出
(一)实行“小田并大田”机制。采取移丘填沟、整地作畦等办法,集中零碎小田,减少田埂、沟渠等配套用地,释放农田空间,实际新增集体耕地面积29亩。锚定闲杂荒地、细查绝亡户农田,清理侵占集体土地行为,对已失去承包权利的农户由集体收回并销户,找回原被占用的机动田67亩,8亩绝亡户农田完成收归集体,整理搁荒地复耕种粮45.89亩、进入集中流转21亩,调整连片化种植983.25亩。
(二)推进“地力提升”机制。开展标准地改革和绿色农田项目建设,在现有农田喷灌系统基础上,安装气象站、土壤墒情站、苗情灾情监测等系统,协同推进耕地功能恢复、基础设施、灌溉排水、田间道路改造提升及数字化工程,打造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美丽良好、适合规模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农田1500余亩,每年可实现综合增效500余元/亩。
(三)创新“效益联动”机制。探索成立强村公司余姚市五车堰绿色农业合作社,实行“村委会+合作社+承包户+农户”共富模式,由村委出面统一与承包户谈判,提高耕地亩均承包价格。评选经验足、技艺高的承包户成为种粮能手,留社担任技术指导员,促进耕地粮食稳产增收。新购置植保机、插秧机、铲车等20台各类大型农业机械,规划新建1座烘干中心,保障农业生产日常需求,并为周围种粮村提供社会化服务,获得额外产出。
三是改变模式,最大化提收益
(一)兜牢农户收入。将原先地租最高不到每年300元/亩的“抛荒地”“芦苇田”,通过土地流转升级成为灌溉水田,地租提升至全村统一集中流转的每年600元/亩以上,并要求合同五年一签、流转费一年一付;遇周边区域流转费提高或种粮大户收成大幅度提高等情况,可按实际情况实行差价补贴。如,该村试点推进“水稻--甲鱼共作”项目,每年可产出利润达8000元/亩,合作社提成20%后再与村民对半分成,村民实际收入每年可增加至1400元/亩。
(二)支持大户生产。在原种粮大户愿意继续经营前提下,承诺承包亩数只增不减,流转费不溢价、同进同出;并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农业现状等统一规划种植结构,推进连片化种植管理、规模化机械耕作,实现节本增效。大户生产场景下,灌溉效率实现显著提升,原需24小时完成的灌溉作业现仅需3小时内完成;农机重复使用率也大幅下降,每年可节约农业公共开支2万元。
(三)壮大集体收益。被占用机动田和绝亡户承包田由村集体收回,统一交由合作社经营管理,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并用于农田设施维护等服务费用。结合姚北传统稻作文化,精心规划田园观光特色农业片区,沿线布置木栈道、干草堆迷宫、艺术稻田画、艺术造型稻草人等9处农田生态景观节点,打造契合休闲旅游需求和乡村发展趋势的“走牛观稻”农文旅融合业态。目前,近500亩田园板块已开工建设,“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速形成。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