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专题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3-10-27 10:53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我市持续深化“千万工程”,通过全面提升、连片打造、辐射带动、区域示范,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挖掘乡村发展动能,高标准、高水平、高品质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谱写新篇章。

    一、新时代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深化提升

    抓谋划、重集聚,串点连线成面,推进美丽乡村整体提升、全域秀美。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示范带1条、达标村615个、特色精品村36个、示范乡镇(街道)12个、风景线7条;完成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小集镇式中心村10个、梳理式改造村411个、示范镇(乡、街道)11个、乡村振兴带11条。2021年启动的市级2年期项目(小集镇式中心村20个、示范乡镇27个、乡村振兴带20条)做到时间过半、进度过半。

    (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措施。编制《宁波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十四五”规划》,提出“一环十线”风景线、数字乡村等十大建设行动。出台《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建设行动方案》,明确以共建共享全域美丽大花园为目标,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十大行动,构建“十线共富、百村未来、千村精品、万户示范、全域美丽”乡村整体布局,聚力打造共同富裕乡村样板区。起草《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我市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方向、主体、路径、定位、特色,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

    (二)突出重点项目,打造典型亮点。以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为抓手,突出分类施策、串点连线、片区组团集成化打造。全市已有片区组团128个,涉及729个村。慈溪市通过片区组团发展,实现组团村经营性收入平均增加38.9万元,真正实现“一村强、村村强”,相关做法入选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积极开展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共同富裕示范带创建,象山县获2021年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海区的烟雨江南示范带入选第二批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及时启动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编制完成第一批27个培育试点村建设方案,并通过比选,推荐14个村列入省未来乡村试点。

    (三)注重协同联动,集聚建设合力。积极参与市政协“加快推进村庄梳理式改造”委员月谈会,开展大调研大讨论活动,梳理采纳月谈会专报意见建议,进一步拓展村庄梳理式改造模式。围绕“红色引领固初心,百村百强忆党恩”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选择100个红色村,制作百年献礼红色村线路图,向公众展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宁海县葛家村、东钱湖城杨村艺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得到省、市多位领导批示肯定,全市已有79个村与国内艺术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开展2020年美丽乡村分类创建第三方绩效评价,根据评价方案完成整改方案,进一步弥补规划统筹、政策引导、进度管理、后续养护等方面短板。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抓源头分类、重资源化利用,加强宣传指导、示范引领和检查督促,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全市新增省级高标准示范村20个、巩固提升村546个,新增市级示范镇15个、示范村52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2.6%,可回收利用率达70.1%、资源化利用率达99.1%、无害化率达100%。

    (一)推进宣传指导颗粒化,做实源头分类。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五步法”、入户宣传“五字诀”,有效推动农户愿分、会分、准确分,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比2020年提高8个百分点。贯彻《浙江省生活管理条例》,全方位开展宣传引导,进村入户宣传2377次,发放宣传册36.7万册、海报0.98万张,编写新闻报道342条,培训7.97万人次。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反馈问题整改,组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排查整治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8处。分三批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以“四色榜”通报,建立“红榜村”“黄榜村”清单,逐一“销红”“销黄”。

    (二)推进管理运维精准化,做强数字赋能。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实名制、编码识别、智能投放、智能巡检、在线监控等运维方式,建立源头追溯制度,全市25%以上村实现生活垃圾收集线上监管,40%以上村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环卫保洁“两网融合”市场化机制,20%以上村采取定点定时或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实现垃圾“不落地”。加快构建“回收网络化、服务便民化、分拣工厂化、利用高效化、监管信息化”的全链条回收利用体系,宁海县大佳何镇,利用“物联网+”技术,把全镇6800余户村民“源头分类”、59辆收集清运车作业、86名保洁员出勤和四类垃圾分类处置等情况纳入“云平台”,实现从源头产生到末端“三化”处置的全流程实时运作和监管。

    (三)推进设施建设科学化,做优技改提升。按照“城乡一体、多规合一”原则,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城市分类处理体系对接,淘汰、整合一批农村技术陈旧、进料不足的资源化处理站点,能纳入城市处理体系一律纳入,形成联动效应和规模效应。全年全市农村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站点由153个减少到131个,其中淘汰2个,整合20个。加快农村站点技改,因地制宜采取移机挪机布局不合理的站点,全年完成技改提升资源化站点10个,培育五星级资源化站点3个。建立市、县、镇及管理主体多级厨余垃圾就地处理产出物抽检备案制度,市级年检、县级季检、镇月检,管理主体对每批次产出物进行抽检,完成113个站点检测。5月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村镇生活垃圾高值化利用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装备”项目中期检查会议在我市象山县成功举办。

    三、农村公厕服务水平加快提升

    按照省、市全面推进农村公厕服务大提升行动工作部署,全市农村公厕工作稳步推进。全市登记在册农村公厕11234座,年度新(改)建农村公厕1131座,推荐省星级农村公厕230座,其中示范性农村公厕21座。

    (一)严格执行建设标准,抓好农村公厕新(改)建。严格按照省、市农村公厕技术规范要求,从严把好工程设计关,把星级公厕重要指标体现到图纸中去;从严把好工程施工关,抓好工程的关键节点,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从严把好验收关,工程未达到技术要求的必须返工整改,切实把农村公厕提档升级工作落到实处。全市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厕1131座,其中新建202座,改建928座,建设资金投入8000万元,受益人口35万人。

    (二)推进服务提档升级,组织农村星级公厕创建。根据省下达的230座星级农村公厕年度任务,年初对各区县(市)进行了指标分配和任务下达。各地也将任务下达到了各乡镇、村,并按照省级星级公厕创建指标对备案星级公厕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改造。3月份将年度星级公厕备案名单报送省厅备案,10月中旬局绿色发展中心会同局业务处室对备案公厕进行了抽查评估,对不符合星级标准的公厕,根据各地意愿进行改造或调整,并将合格的星级公厕上报省厅评估。

    (三)坚持建改同步推进,开展农村公厕专项整治行动。根据部、省关于开展农村厕所问题排摸整改工作的相关通知要求,今年5、6月份我市全面开展农村公厕问题排摸整改工作,共排查在册登记农村公厕11234座,其中发现不能使用和不能全年使用的农村公厕共12座,主要问题涉及厕屋损坏、水电不通、粪污水不能处理等,排摸期间就已经整改的有5座,其余7座到9月底均已经全部整改到位。

    四、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得到新加强

    大力推进农耕文化、农村群众性文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农耕文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推进移风易俗,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一)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家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农村活动。指导各地深入开展全民阅读进农村活动,组织“红色引领固初心、百村百强忆党恩”“红色故事、红色戏曲进红村”等主题活动,在全市营造全民阅书、听书的良好风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北仑区大碶街道堍头村顾国安获“农民讲党史 农村看发展”第二届农民故事大赛三等奖。全市有6幅摄影作品入选全国农民小康美景手机拍优秀作品集。

    (二)大力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挖掘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指导各地加大生产技艺、耕作制度、习俗等方面农耕文化挖掘,利用农耕文化博物馆、村史馆、村文化长廊、乡村文明示范线等传播、展示农耕文化。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系列活动,各地累计组织年糕节、春笋节、桃花节、杨梅节等各类节庆活动201场次,吸收游客50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6972万元。

    (三)突出彰显乡村特色风貌亮点,强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有序推进重要古建筑古遗迹保护修缮、不协调建筑拆除改造、村庄景观化改造、古树名木保护等,实现村庄新旧空间形态和谐而协调。启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个、一般村2个,目前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