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40
第33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0月18日
本期目录
【要情聚焦】
●我市下好“三步棋”培育壮大名优特新农产品
●我市多点发力推动农机补贴政策落实落地
●我市多举措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标题简讯】
▲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召开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获“奋进宁波•争先进位”先进集体称号
【党建之窗】
★镇海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打造党建引领强村富民新场景
【他山之石】
◆陕西实施“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要情聚焦
●我市下好“三步棋”培育壮大名优特新农产品。近年来,我市通过下好龙头培育、设施配套、保险兜底“三步棋”,着力提升我市名优特新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通知,我市象山白鹅、余姚甲鱼等11个产品入选省第二批名优“土特产”,数量居全省第二。一是下好龙头培育“先手棋”。实施农业领域“大优强绿新高”企业培育行动,从企业规模、带动能力、服务功能等三个维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全市农业规模经营率达到70.1%,居全省第一。余姚市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榨菜全产业链培育带动农民增收,目前,余姚榨菜年种植面积7万亩,全国市场占有率近40%,品牌价值达73.39亿元。二是下好产地冷链“布局棋”。瞄准农产品产地冷链风口,围绕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两大重点,加快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集配中心,构建集约高效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15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较2022年底增加76个,增幅达91.6%。三是下好保险兜底“关键棋”。依托政策性农业保险方式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巩固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和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发挥农业生产“安全网”作用。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120个,覆盖农林牧渔各产业,保费收入超过6亿元,保险深度达1.57%,居全省第一。
(产业发展与市场信息处)
●我市多点发力推动农机补贴政策落实落地。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双强”行动要求,多点发力推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地落实。截至目前,我市累计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372万元,带动经营主体投入8500万元,受益主体1602户,补贴机具2977台(套)。一是做好统筹规划。印发《宁波市农机购置补贴内控制度的通知》,实施企业承诺制度,要求农机生产企业自主承诺,上传备案资料。截至目前,累计备案企业达1489家,补贴产品信息达11926条,市县两级开展廉洁教育培训会6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72万份。二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召开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公开市县两级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印发《宁波市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公开制度》等方式,提高政策知晓度。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10余次,观摩人数1900多人,定期对县级补贴情况和咨询电话接听情况进行检查通报,目前,10个区(县、市)公开率和接听率均为100%。三是确保规范发放。严厉打击虚购报补、重复报补、以小抵大等骗套补贴行为,查实后取消全部产品补贴资格和经销补贴产品资格。近期,委托省农业科学院对各区(县、市)开展第三方抽查核验,截至目前,累计走访乡镇36个,核实各类补贴机具467台。
(市农机畜牧中心)
●我市多举措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通过强化种质保护、集成创新、品牌打造等举措推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10月12日,第七届中国(宁波)大黄鱼文化节暨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论坛在宁波举行。一是严保种质资源。通过采捕岱衢洋具有特定遗传标记的野生大黄鱼,探索种质活体保存和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扩繁建立种质资源库。目前,全市已建成岱衢族大黄鱼国家种质资源场1家、国家级良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4家,年培育岱衢族大黄鱼苗种1.46亿余尾,占全省大黄鱼苗种繁育量的逾五成。二是注重品质提升。经11年连续5代选育出新品种“甬岱1号”的同时,集成大黄鱼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探索建立围网、大型抗风浪网箱及分级分段三种健康养殖模式,与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出可提升品质的专用配合饲料及投饲技术,实现养殖品质接近野生。三是强化品牌培育。承办国家大黄鱼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大黄鱼文化节、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中国生态大黄鱼(岱衢)之乡”、岱衢族大黄鱼地理标志均落户我市,宁波岱衢族大黄鱼成为浙江省最早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水产品。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标题简讯
▲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召开。10月13日,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走深走实。会前,刘国中调研了宁波、绍兴、杭州、湖州等地“千万工程”实施现场。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获“奋进宁波•争先进位”先进集体称号。近日,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表彰“奋进宁波·争先进位”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市农业行政执法队作为先进集体获得表彰通报。
(市农业行政执法队)
★党建之窗
镇海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打造党建引领强村富民新场景
镇海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整合资源力量打造“共富工坊”产业指导中心,依托党建联建对接村企两端供需、串联上下游产业,推动“共富工坊”从“分散布局”向“规模集约”转变,实现以产兴村、以业富农。目前,全区25个“共富工坊”初步形成生产制造、农副加工、文旅科创、山海协作四大产业链,吸纳92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村。
一、“党建联建”整体统筹,注入工坊带富动力
以“农合先锋”党建联建为纽带,整合农业农村、供销、工商联等9家部门和邮政、人保财险、民意农机等10家服务机构力量,采取“轮值制”常驻中心办公,组织90家企业与工坊结对,分头牵线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一站式受理、全链条保障。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工坊运行,制定规范化建设“8条指引”,为每个工坊量身定制架构图和管理指南,动态调整工坊产业清单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定期联合开展消防、生产、环境等安全检查,统筹解决资金扶持、订单调度、物流运输等问题15个,服务保障工坊规范建设。结合“联镇街入村社”,中心选派25名机关干部担任“工坊管家”直接联系,指导建立17个工坊党支部(党小组),帮助解决110余户村民起步创业、劳务合作等个性问题,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确保工坊平稳运行。
二、“资源联动”集约帮扶,提升工坊创富能力
聚焦工坊“低小散”“招工难”问题,中心建立本地资源、政策支持、剩余劳动力、供给需求“四张清单”,引导村企产业联建、收益联享。如组织12家紧固件产业龙头企业与属地3个村党组织战略合作,匹配农闲和生产旺季“双向需求”,推出“车间工坊”解决季节性用工700余个,出租仓储库房让村集体增收超52%。聚焦工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心选聘30名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组团服务到户,引导农商银行、人保财险等金融保险机构提供2亿元整体授信和新增500万贷款发放额,为农户节省30万元信贷成本。聚焦工坊“货难卖”“收益少”问题,开通“线上直播+线下销售”,中心设立“工坊直播间”组织20余名“村播”“网红”直播带货,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推出6个线下展销点,统筹“小6买菜”物流网络推动快递进村、产品进城,仅农副产品一项就带动月均销售30万元。
三、“品牌联创”共享共赢,激发工坊致富活力
注重用好“镇蜜”“九龙凰”等本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中心组织2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户开展种苗培育指导,对符合条件的统一建立“种产销”渠道,有5个农场工坊通过共享品牌附加值,实现亩均增收5000元。聚力打响农文旅“共富工坊”品牌,中心聘请10名高校专家担任“共富顾问”,联动部门和国企共同参与乡村空间布局、深挖产业潜力,孵化出“幸福在旺”“横溪农旅”等网红工坊。如永旺村流转450亩土地和40套闲置农房,与国企合作成立强村公司,经营网红餐饮、青创公寓、农家民宿等于一体的“幸福在旺”工坊,全村近半农户从事农文旅产业,仅租金就为村集体带来年均110万元固定收益。聚焦山海协作,中心推出“镇惠农”“慧谷直播”等共享直播间,线上推广、产地发货,如衢州龙游飞鸡、黄茶通过结对认养和帮扶消费,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
(镇海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
◎他山之石
陕西实施“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陕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22年,全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351万亩,产量1121万吨,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02亿元。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发展合力
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级成立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各地成立相应协调机构,统筹推进工作实施。一是突出规划引导力。编制《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意见》及《陕西省“十四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精准布局产业,规划打造大漠、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山地、西咸都市、关中东部、关中西部、陕南食用菌六大设施农业发展板块,推进集群化、板块化发展。二是提升部门协作力。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商务、水利等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同,发挥资金、项目、举措的叠加效力。三是注重考核督导力。逐级编制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总体任务、阶段目标、实现路径、重大项目,并将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定期督导考评。
二、强化政策支持,构建多元投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将千亿级设施农业工程纳入“3+X”工程,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持。省市县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分级分工支持,省级抓板块谋布局,市级抓统筹建机制,县级抓落实扩规模。省级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支持千亿级设施农业发展,2023年计划投资1.4亿多元。二是创新金融服务。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信贷产品。发挥信贷担保、地方融资基金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解决资金难问题。三是引导社会资本。鼓励龙头企业投资设施农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三、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深入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建设省市县联合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应用关键实用技术。一是强化示范带动。在全省集成示范推广设施农业“三改一提”核心关键技术(即改造棚型、改良土壤、改灌溉用水和方式、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抓点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有效推动全省设施农业转型升级。二是探索技术创新。聚焦难点热点问题,积极探索熟化一批“技术优、能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延安市形成淤积坝、集雨池、软体窖、集雨罐等多种集雨灌溉模式,咸阳市形成新型棚体+集雨罐+水肥一体化+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模式。三是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按照“延链、补链、强链”思路,聚焦产业发展短板弱项,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聚力重点示范县打造、加大龙头企业培育,示范和引领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022年蔬菜全产业链10个重点县区建设项目联农带农42258人,带动新增就业3690人。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