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72号建议的答复
  • 阅读:
  • 时间:2022-09-07 09:07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2〕77号

    傅平均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宁波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第172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数字乡村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我局对建议进行了认真讨论研究,结合市级相关部门的建议、意见,现答复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我市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破解“三农”领域瓶颈制约,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农民生活现代化,提升乡村全面振兴水平。

    一、夯实基础、完善体系,推进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市以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原则,持续推动千兆光网、5G网络协同发展,于2021年印发《宁波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甬发改规划〔2021〕502号)明确指出要加快全面升级网络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宽带网络、5G网络、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设施智能化建设,持续不断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网络“基石”。目前,5G网络基本实现了市区和县城5G信号连续覆盖,重点乡镇和交通干线的有效覆盖,全市农村和城市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均已达到千兆水平,有效地打通了农村偏远地区5G网络“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我市将推进5G基站建设和独立组网,力争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超2.2万个,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及重点行政村5G信号覆盖。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主题交流合作活动,培育创新型企业主体,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探索推进千兆光网、5G、北斗、卫星通信等在数字乡村领域的融合应用,持续拓展美丽乡村、智慧农业、便民生活等各项应用场景,为数字乡村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二、统筹规划、数据整合,打造数字乡村“大脑+应用”

    宁波作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在数字乡村的体系平台、技术应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和发展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

    一是推动开放共享,健全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体系。我市积极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数据资源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省IRS系统实现全市1182个应用系统、22070个数据资源、5624个云资源、414个应用组件的“一本账”管理,建设集“感、传、知、用”于一体的“151X”城市物联网感知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物联感知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可共享使用批量数据9837类,数据接口1246个,全面涵盖人口、社保、婚姻、出生、死亡、医疗、税收、公积金、疫情、企业、房产、信用以及水、气等高频领域,实现了市县数据质量共治。

    二是加强统筹规划,构建市级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平台。市委农办、市委网信办、市委改革办联合拟定了《宁波市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改革实施方案》,谋划构建全市集成统一的数字乡村平台。平台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综合集成多跨场景应用,对农业农村生产、治理和服务等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研判、预警和辅助决策,通过强化政府端与市场端、生产端与消费端、服务端与治理端的链接,构建农业农村业务全闭环、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服务全集成的“脑级应用”体系,全面提升农业智能、乡村智治、农民智富能力。

    三是强化整合归集,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聚焦共性需求,加快提炼共性模块、算法、工具、组件、知识库、规则库等,完善农业类数据归集共享,全力支撑数字乡村各类应用场景建设。开展数据分类编码、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结构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建立标准化、数字化、制度化的数据对接和跨部门数据共享工作机制,打通农业农村领域和不同部门的数据堵点,扩大涉农数据共享应用,实现涉农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持续推进农业农村业务体系重塑、流程再造,建立无缝对接、高效运行的业务流程,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政策、服务精准推送。

    三、深化管理、上下联动,实施数字化乡村治理应用

    我市运用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将积极探索乡村数字化治理新路径,让数字化更好促进乡村善治。

    一是开发村社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多跨场景。聚焦村社党组织书记工作责任不清晰、选任调整不规范、履职监管不到位、分析研判不精准、考核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开发村社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多跨场景,通过构建村社党组织书记建设质量和管理质量2个模型和选任调整、备案建档、履职管理、教育培训、分析研判、督促指导等6大场景,纵向贯通市、县乡、镇街、村社4个层级,横向覆盖纪检检察、组织、政法、公安等16个联审部门,实现部门多跨的19类数据一键抓取、实时更新。

    二是构建“党群同心圆”线上志愿服务管理平台。打破以往党员志愿服务封闭式、零散式的组织模式,开发“党群同心圆”志愿服务智慧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并迭代升级至“党群同心圆”多跨场景应用,集聚百类服务项目、千支志愿队伍、万名机关党员,实现志愿服务需求方、供给方、参与组织和志愿者多方信息集中展呈。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贯穿县、乡、社区三级、横跨机关、国企、学校、医院等单位的项目采集—审核—发布—认领—服务—评价—纠偏—数据归集等8环节工作流程,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数字化。

    三是建好用好流动党员管理系统。聚焦流动党员领域存在的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生活难参与、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探索开发流动党员管理系统,设置流出管理、流入管理、综合查询、数据统计、分析应用场景、智能预警等6大功能模块,开发网页端、浙政钉端、浙里办端、浙江省政务服务网等四端应用程序。从“全周期”理念出发,构建排查、入库、分类、管理、考评、处置“六步”工作闭环,实时监测流动党员纳管、组织生活参与、党费交纳等数据,详尽掌握各地流动党员管理情况,确保“科学知事、精准识人”。

    四、传承民俗、聚焦医疗,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聚焦社会保障、民生实事等重点方面打造应用场景,启动实施灵活就业综合服务应用,完善灵活就业政策体系,迭代升级“浙里新市民”、为民办事“智能速办”等应用。

    在乡村民生、风俗文化方面,突出抓好村庄风貌塑造,坚持“微改造”理念,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利用本地资源结合数字化技术及平台,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村庄乡土风情、乡愁乡韵。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活动,推动乡村历史文化古迹活态保护、活态利用、活态传承,鼓励区(县、市)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创建,积极探索艺术设计、音乐美术等艺术振兴乡村的形式和路径,重点打造艺术赋能微改造村。

    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我市已基本实现“15分钟服务圈”,全力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截止到2021年底,累积建设完成并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755家,规范化建设率达到78.48%。依托“健康大脑”多跨协同优势,以未来乡村“智慧医务室”建设为抓手,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评估、“住院一体化”服务、线上家医签约服务等多项健康应用场景落地。优化“共享药房”“医生移动工作站”功能,进一步缓解偏远山区医疗服务资源匮乏问题。通过“宁波云医院”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全市互联网医疗服务数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加强监测、数据融合,提升乡村生态保护水平

    根据《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农村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自行监测的监督管理,农田灌溉水质和农村黑臭水体水质监测。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监测水平。一是推进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与市级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联网,实时上传数据。二是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自行监测。按照《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畜禽养殖业排污许可证》和《水产养殖排污许可证》要求,企业自行监测或委托有资质的社会检测机构开展监测,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三是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开展全市环境监测培训,提升监测系统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引入和开发环境监测新技术,提高环境监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加强日常检查和质控工作,定期组织监测机构的交叉检查,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

    六、拓宽渠道、数字赋能,加速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我市积极推进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和乡村产业数字赋能等重点项目,按照“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乡村产业主体信息数据库,打造乡村产业地理信息一张图,实现政策一键通和对各类主体管理服务等功能。加快农业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打造经济运行分析数字化平台。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重点建设10 个数字农业工厂、50个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

    助力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加强共同富裕数据统计监测,积极推进“四明红”“数字渔村”等应用建设,形成了一批强村富民的新探索、新成果。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农业和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文化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系列活动,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农业休闲旅游“网红点”,培育一批色香味俱全的农家特色小吃“金招牌”,推荐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景线“打卡地”,发展一批好吃好玩好看的乡村“夜经济”。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数字乡村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农业农村工作。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29日

    (联系人:许欣之  联系电话:8796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