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528号提案的答复
  • 阅读:
  • 时间:2022-09-14 12:22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2〕95号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章玲芬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积极推动艺术振兴乡村 促进共同富裕的建议》收悉。提案收到后,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文广旅游局进行了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在提案中提到:规划管理缺乏跟踪评估,资源禀赋没有挖深激活,催生村民的内在动力仍明显不足等,这些问题在农村地区确实一定程度的存在,说明在推进艺术赋能振兴乡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需要破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019年,从宁海葛家村开始,通过“艺术家驻村”激发村民内生动能改造乡村,探索了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艺术赋能振兴乡村之路。后经不断探索完善,全市已有30余所高校、专家团队与79个村结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成功入选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一。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业务指导。将艺术赋能乡村编入《宁波市农业农村“十四五”发展规划》、写入《宁波市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强化对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的规划引导和政策保障。7月召开“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月谈会”,进一步听取吸纳各位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确保意见建议切实应用到艺术赋能村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市政协“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月谈会”成果基础上,市农业农村局撰写了《关于大力推进艺术赋能行动的指导意见》,以艺术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建立健全市级项目入库制度,按照“成熟一批、推荐一批”原则,对预报村庄和项目进行严格审核,通过制度保障,筛选出优秀作品深植乡村。坚持艺术赋能与美丽乡村创建统筹推进,联动提升乡村环境面貌,“改旧、提质、保护”并重,差异化推进村庄改建,打造标志型美丽乡村,让点上风景留人。目前79个艺术赋能村,统筹联动各类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村创建项目近100个。

    (二)强化团队建设,加强资源盘活。探索以专业团队为引擎、本地群众为主体、镇村后勤为保障的工作模式,全市组建167支1560人艺工队,宁海县葛家村艺工队,走上了人民大学讲堂。通过艺术素养培养,引导村民以及设计团队充分利用农村本地的资源,保护性升级改造原有的自然、人文风貌等,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用“小成本”换取“大成效”。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团队、象山县的乡村文旅周末剧场、余姚市的乡村空间艺术化设计大赛等都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宁海“葛洪”文化、“涨坑功夫”IP、鄞州沙氏名人故居等在文化艺术的加持下,焕发新的生命。坚持本土化、人文化、生态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点石成金、化朽为奇。深化乡村微更新、微改造、微整治,利用低效零星土地和闲置建筑物进行创意美化与功能提升,将乡村的“边角料”区域打造为“群众议事厅”、健身散步的“枕木步道”等创意景点,从“脏乱差”地带成功转型为网红打卡地。利用本地的老砖老瓦、竹林河石、废弃旧物,因地制宜打造山体公园、滨水空间、口袋景点。

    (三)强化共同缔造,加强业态培养。我市在推进艺术赋能村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共同缔造”理念摆在首位,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乡村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各地通过艺术赋能,凝聚“友好”共识,营造良好的招商氛围,吸收先进品牌产业进驻农村,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例如,东钱湖镇城杨村借助社会力量打造竹筒饭赋能基地、益马当鲜智慧农业赋能基地、钱湖民居及城杨之窗等9个实体赋能基地。宁海县葛家村深化打造艺术赋能振兴乡村2.0 版,打造乡村艺术馆、农特品展销馆、咖啡馆、创意小店等业态空间,吸引创客入驻。坚持改革、创新赋能,增强村庄造血功能。宁海骆家坑村,盘活闲置用地吸引户外露营、文创体验等业态入驻,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变资源为资产,曾经的“养猪村”成了乡村文旅新地标,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努力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打造村民休闲共享空间。宁海葛家村有30年“一墙之怨”围墙拆掉美化成 “和美院”,鄞州城杨村的村民应明菊主动拆除陈年违章建筑、乡贤陆昌乾主动将自家400多平方的住宅无偿提供给村里作为公共空间。象山高泥村“渔排说事”,说出和谐、说齐人心、说顺发展,去年村集体收入280万元。

    二、下步主要工作

    你们对如何做好艺术赋能振兴乡村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品位,激活村庄闲置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下一步,重点在“五个一”上下功夫:

    (一)在引进一流专家上下功夫。坚持外引内育,持续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开展“五路人才促振兴奔共富”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召引熟悉宁波乡情的专家团队、甬籍在外艺术家返乡创业,大力推进艺术家驻村、院校联村。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在谋篇布局、规划设计、产业定位、基建支持、人才支撑、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足够保障。整合宁波高校、文艺团体、民间艺人等资源,组建宁波本土艺术家智库,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在乡村设立各类实践、实训基地,发挥专家智库、联盟作用,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市农业农村局筹划与丛志强教授团队合作成立艺术振兴乡村研究院,加强艺术赋能村业务指导。

    (二)在激活一批资源上下功夫。鼓励就地取材、资源转化,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引导村民进行手工创意产品制作,加强对闲置设施、老旧建筑的艺术化改造,让深植于农村每个角落的乡土元素焕发新生命。深化乡村微更新、微改造,将乡村的“边角料”区域打造为“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老习惯”装点“新家园”。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庙会集市、民俗演艺、农事节庆等传统优秀文化活动,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艺术品牌。结合“数字乡村大脑”建设、“二十四节气”、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开发休闲养生、访古探秘、观光采摘、游学寻根等应用场景,让美丽乡村从“线下”走到“线上”。

    (三)在培养一众人才上下功夫。树立“共同缔造”理念,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把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日常生活生产中。开展“文艺进万家”活动,常态化开展公益展览展演、艺术培训、专业指导等文化志愿服务,提升村民艺术审美能力。注重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加强对本土“艺术乡建”人才的培育和支持,推动村民艺术成果传播与转化。深化“文艺村长”制度,鼓励创新驻地实践指导、项目全程陪伴等方式,推广“鄞州区精品线营造师培训”模式,培育一批本土优秀文艺人才,组建一批“艺建小分队”。

    (四)在壮大一方产业上下功夫。推动艺术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壮大农文旅融合经济,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实现从建设乡村向经营乡村的转变,切实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因地制宜开展“1+3”陪伴式村民家庭创业模式,积极引导乡村文创产业发展,通过艺术作品创作、文化节庆活动、景观规划设计建设、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研发等多种艺术手段,带动乡村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挖掘乡村木工、漆艺等民间技法,发扬“三金一嵌”等传统手艺,丰富和发展乡村文艺生态,提高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旅游服务等的文化附加值。支持各地培育和引进骨干文艺企业,扶持乡村小微文艺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发展,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艺产业。

    (五)在营造一等环境上下功夫。紧密结合“精特亮”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重点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艺术赋能村,联动创建一批省级特色精品村、景区村和未来乡村,全面提升村庄整体环境,打造实用与美观兼顾的“网红打卡点”。同步推进美丽庭院、垃圾分类、农村公厕等生活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鼓励多村联建,推进艺术赋能村组团发展。结合旅游风景线、乡风文明示范带、水文化带、交通走廊等建设,推动更多的艺术创意元素应用到风景线的标识系统、景观节点、乡村驿站中,串联沿线名景、名戏、名人等,做活特色文化,做强特色产业,做优特色产品,建成一批艺术特色风景线,迭代升级一批共富乡村示范带,持续擦亮宁波艺术赋能振兴乡村的“金名片”。

    感谢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9月6日

    (联系人:胡建成  联系电话:8918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