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2〕46号
叶宁代表:
您在宁波市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提出的第175号《关于推进宁波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工作的关心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经商市委改革办、市大数据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宁波是渔业大市,渔船数量多、作业区域广、通航环境复杂,海上安全监管压力大,渔船海陆通信基础条件差、现有“技防”体系精密智控水平不足、船港闭环监管能力较弱等问题较为突出。2021年以来,为全面提升渔船安全治理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根据省农业农村厅《渔船精密智控工程建设方案》和我市数字化改革总体要求,全面梳理涉海涉渔领域管理事项,突出场景再造,强化多跨协同,迭代升级“渔船渔港精密智控体系”,打造数字化改革硬核应用,着力提升我市海上渔船安全监管能力水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建设卫星宽带通信网。按照“安全、稳定、实用”的原则,采取“双星、双基带、双地面站”的组网方案,实施 “宽带入海”,打通海陆互联通道,在全市大型渔船(船长大于24米)上安装宽带卫星终端(天线口径80CM以上的Ku波段终端),构建海上的信息通信高速公路,实现宽带入海与数据回传,保障渔船日常生产安全管控,且在遇险、事故等特殊情况下可以保证重点船只的大流量通信要求,支撑渔民海上通畅使用电话、微信、视频。截至目前,象山1619艘安装任务已完成1152艘,其中8月1日开捕渔船需安装711艘,已完成设备安装571艘、占80.3%;奉化已在去年先行先先试项目中完成渔船设备安装,目前正在抓紧推进与省平台对接调试。
二、建设安全生产预警网。建立海上人、船、环境主动感知基础体系,在大型渔船上安装智能摄像头,通过“人工智能(AI)+摄像头”自动识别,实现商渔船碰撞、船员人数清点、船员身份核实和驾驶舱无人、临水作业未穿救生衣等场景船端自动预警和岸端远程干预。截至目前,全部完成大中型渔船视频监控设备(3个)安装。
三、建设智慧渔港网。建立全市联网的智慧渔港监管体系,在全市重要渔港的关键口门位置安装集雷达、光电、摄像头等智能追踪监测系统,对进出渔港船舶的舷号和船上人员等信息进行全天候电子识别,对嫌疑船舶进行预警和拍照、录像取证,实现异常情况自动告警、快速处置。截至目前,已建成21个环港视频监控站点、4个环港雷达基站;全部完成10个渔船进出港口门监控系统建设,基本实现渔船进出港监控全覆盖。
四、建设三个先行先试应用场景。一是宁波市渔业应急现场(会商)指挥系统。围绕指挥中心的船艇联动协同需求、应急人员协同需求和三级指挥系统协同需求,拆解为三个子系统,分别为渔业应急处置台账系统、应急处置会商指挥系统、渔业应急救助(现场)指挥系统。二是象山智慧渔港平台。建立渔船和船员档案,实现渔船渔民动态应用管理,实现船可寻、险可警、危可救、违可查。三是奉化区“浙里甬惠渔”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全力打造集“星上”渔业监管、“掌上”政务服务、“海上”商务服务、“岸上”后服拓展四个子场景共29项服务功能的一站式渔业服务应用,为渔业安全、渔民富裕保驾护航。
针对您提到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商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宁波海洋渔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健全完善宁波市渔船精密智控工程建设方案。充分吸纳“浙里惠渔”一站式渔民数字服务平台好的做法,加快现有应用迭代升级,整合现有省渔船精密智控平台、市渔船渔港综合监管平台及““浙里惠渔”一站式渔民数字服务平台”,实现渔业数据互联互补,资源共建共享。
二是推进“三端一链”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渔船、渔港和船员终端感知设施设备建设,打造渔船监管协同数据链,率先完成现有渔业系统数据链的互联互通。
三是打造一批宁波特色应用场景。依托“浙渔安”平台,结合宁波实际,谋划建设渔船防台避风应用场景、商渔船防碰撞应用场景、海上应急救援应用场景、港内渔船管理应用场景等一批特色应用场景。
四是谋划渔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着手编制渔业产业大脑发展规划,逐步建设水产养殖地理系统,鱼病远程诊断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养殖环境视频监控系统等一批特色养殖场景应用。
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2日
(联系人:石志猛 联系电话:8918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