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2年第17期
  • 阅读:
  • 时间:2022-04-27 12:26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 17 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4月25日

    【本期目录】

    ▲我市深化承包地改革取得实效

    ▲我市20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选2021宁波创业创新风云榜

    ▲我市“三个抓”筑牢春耕农机安全生产防线

    ▲我市聚焦“三力”推动“一品一标”品牌建设

    ▲象山借力“场所码”守好农资店疫情防控“小门”

    我市深化承包地改革取得实效

    我市深入推进承包地改革,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扩大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目标要求,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经验。一是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数据库,及时完成土地的确权、变更手续,给农民吃上“定心丸”。二是通过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加强财政支持等方式,引导土地规范、统一流转,提高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比例,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是通过逐步打造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系统,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有效提高农村土地价值。四是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实现承包经营权的赋权增能,激活农村沉睡资本。2021年,全市家庭承包耕地共212.4万亩,经营权流转面积148.6万亩,占70%,耕地规模经营面积148.9万亩,占70.1%。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我市20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选2021宁波创业创新风云榜

    4月20日,我市公布了2021年度宁波创业创新风云榜上榜名单,我市20家农业经营主体入选。

    其中,引领乡村振兴“十强”农业龙头企业包括了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宁波市牛奶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营管理运行良好、实力强业绩佳、带动力强的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从企业规模看,10家企业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平均营业收入3.2亿元,平均总资产报酬率6.6%。从产业带动看,10家企业涉及农业种业、蔬菜瓜果、林特产业、畜牧、渔业等我市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委托生产、产品收购、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平均联结带动农户6520户,推动我市乡村产业发展明显,对我市粮食生产、菜篮子生产保供等作用明显。从创新能力看,企业及产品在全市同行业中处于前列,拥有研发中心和专业研发团队,部分企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家企业获得6.8项国际国内各类认证。从社会责任看,入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帮助低收入农户、困难农户就业增收,在突发事件、自然风险、疫情防控等工作中顾全大局,有效保护农户利益,并积极参与省内外合作帮扶工作。

    带动共同富裕“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了海曙区章水镇杖锡花木专业合作社、宁波市镇海绿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宁波市鄞州区农乐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规模实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好的合作社。从带动农户致富来看,入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开展耕种防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联结带动周边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带领农户开拓农产品市场,社均带动农户数1475户,入社农户年农业经营收入比周边农户高30%以上,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供应比例均在90%以上;统一品牌销售农产品比例均在90%以上。从竞争能力来看,入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和水平较高,都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普遍开展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社区配送及农超、农企、农社对接等,创建了农产品自主品牌,社均年经营服务收入达1732万元,出资成员均在100户以上,生产性固定资产均在100万元以上,办公、服务场所均在300平方米以上。从类别层次来看,入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粮食、蔬菜、瓜果、竹笋等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共有全国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乡村产业与市场信息处)

    我市“三个抓”筑牢春耕农机安全生产防线

    近年来,我市以强监管、优服务、严执法为路径,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连续11年平稳向好,实现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区创建全覆盖。今年以来,我市以农机安全“大检查”为契机,“三个抓”为着力点,实现辖区内农机安全事故“零”发生。一是抓宣传部署。组织专题会议,修订应急预案,以备春耕生产现场会、科技下乡和“三联三送三落实”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机安全政策解读、事故警示、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累计培训从业人员509人,签订责任书414份,发放资料1500余份。二是抓服务保障。实施“353”工作法,即贯彻安全生产“3个必须”原则,通过市、县、镇、村、农机合作组织5级联动,强化队伍、装备、阵地3项建设,保障农机运行过程安全。春耕以来,市、县两级组建农机服务队34支,储备易损农机配件约1050万元,维护保养各类农机具8100余台(套),严格执行24小时带班、值班制度,确保安全生产动态实时掌握。三是抓执法检查。落实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双预防机制,明确7类农机安全网格化管理事项,做到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一季度累计出动检查人员402人次,检查农机合作社189家、维修网点37家,排查安全隐患17起,已全部完成整改。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执法162次,出动人员534人次,检查各类拖拉机165台次,处罚违法18台次,均整改销号、实现闭环。(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我市聚焦“三力”推动“一品一标”品牌建设

    近年来,我市坚持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思路,倾力把“一品一标”(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打造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全市“一品一标”数量达297个,主体434家,其中绿色食品数量达282个,企业增至188家,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绿色食品企业续展率和产品续展率均高出全国20%以上,在全国36个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中位均居前三,首创市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总数达25个;获批登记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居全省第二、计划单列市第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8个,项目总数居全省、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全市“一品一标”产业规模年产量达38.67万吨,年产值44.39亿元,品牌价值超过200亿元;优质农产品比率63.98%,农业标准化生产率64%。一是严监管,厚植品牌公信力。坚持“产”“管”并进,推行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五化”产地建设体系和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防范、责任可追究的“四可”质量监管体系,全市绿色食品年检实现100%全覆盖,年开展“一品一标”监督抽检80余批次,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稳定在99%以上。二是促转型,催生品牌内生力。依托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项目建设,投入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产业、科技等资金重点扶持,协同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如“泗门镇精品绿色青花菜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创建,形成“特色化发展、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四化”模式,基地内青花菜种植面积约2650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510亩,形成规模产出,年产值达1192万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机设备,规范操作流程,切实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品牌效益。三是强宣传,提振品牌影响力。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报道、“展会+活动”展示、“线上+线下”营销等立体式宣传,快速提升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如围绕“象山白鹅”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当地连续举办九届白鹅节,设立白鹅文化馆,开展鹅王擂台赛、全鹅宴、摄影展、白鹅故事大讲堂等活动,打造“亚运会助力鹅”形象,推动产业和品牌同步输出,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6亿元。“宁海白枇杷”集群绿色食品主体25 家,举办枇杷节、参加绿博会等活动,开发白枇杷花茶等系列加工品,各类媒体宣传报道百余次,提振品牌影响力,全县年枇杷总产值超过1.5亿元。(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

    象山借力“场所码”守好农资店疫情防控“小门”

    在当前严峻疫情防控形势下,为两手抓好春耕农资保障和疫情防控,象山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应用宁波“场所码”,在全县110家农资经营单位组织推广应用,着力守好疫情防控“小门”。一是压实责任。根据行业分类管理原则,明确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为县内农资店疫情防控责任单位,统一对农资店疫情防控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三项防控措施。二是精准指导。为减少人员流动和集聚,充分利用微信等平台,将宁波“场所码”领用指南等传达到各家农资经营单位,线上开展应用指导。针对部分文化素质薄弱的经营者,工作人员上门指导,开展一对一现场服务,确保农资店疫情防控措施全覆盖。三是强化巡查。坚持管行业管防控的原则,结合日常工作,对农资店开展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巡查,对落实不到位的农资店督促整改,切实发挥“场所码”功能、持续强化疫情防控。(市农业行政执法队、象山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