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2年第15期
  • 阅读:
  • 时间:2022-04-24 15:55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第15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4月22日

    【本期目录】

    ▲海曙区“四措并举”整治农村环境迎亚运

    ▲我市8个单位和11名个人获全省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先进

    ▲我市完成巨型抹香鲸搁浅救援工作

    ▲我市五抓五强推进兽药和饲料“两化”试点行动

    ▲我市水产种业产业发展成果丰硕

    ▲宁海获评全省唯一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海曙区“四措并举”整治农村环境迎亚运

    以迎亚运、讲文明、提品质为契机,海曙区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梳理排查农村环境问题点位3529处,其中路面保洁问题441处、生活垃圾设施设备(桶)管理问题1141处、墙体(庭院)管理问题853处、公厕管理问题476处、塘沟保洁问题327处、农业生产管理问题291处。现已完成整改问题数2471个,“四措并举”使海曙区村容村貌实现显著提升。一是抓难点,聚力攻坚。以《关于开展海曙区城乡环境整治提升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为抓手,成立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做好“两路两侧”难点问题清零,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二是抓领导,纵深推进。排查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农村环境问题,问题点位数每周更新发布在区政府大院工作屏上。同时,成立以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各镇乡(街道)主要领导为主的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领导群,不定期在群中发布检查到的重大问题点位。三是抓督导,示范带动。不定期对全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范例,引导社会关注、支持“百日攻坚”行动。四是抓宣传,人人参与。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清洁家园、美化庭院等活动,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讲整洁”的良好局面。(农村社会事业处、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我市8个单位和11名个人获全省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先进

    近日,省农办、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表扬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的通报》,我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江北区农业农村局、鄞州区云龙镇政府、奉化区农业农村局、余姚市农业农村局、慈溪市长河镇政府、宁海县力洋镇政府、象山县农业农村局等8个单位获成绩突出集体,陈长青、竹晓春、钱洪、陈小波、何小平、吕佳颖、陈慧、杨丽、袁启国、许云峰、应国东等11人获成绩突出个人。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化应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成果,全市10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综合检查验收;2020年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通报表扬,为全省唯一;2021年底,全市土地承包农户承包合同签订率99.4%,权证发放率97.5%,土地经营权流转率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均达到70%以上;慈溪市列入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达12亿元。(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

    我市完成巨型抹香鲸搁浅救援工作

    4月19日上午8时50分至20日凌晨5时49分,我市在象山石浦工业园区外侧海域完成一条抹香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搁浅应急救援工作,系国内首个抹香鲸搁浅救援存活案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鲸鱼体型大。该条抹香鲸性别雄性,身高约2.5米,体长19.5米,尾部纵宽4.8米,重约70吨,年龄在20岁左右。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有文献记录的最大抹香鲸(此前体长最高记录为19.2米)。二是救援难度高。据以往救援经验,大型鲸鱼搁浅后极易因体力消耗大、呼吸孔灌入泥沙、长时间脱水、内脏因自身体重压迫而受损等原因死亡,国内迄今为止尚未有抹香鲸搁浅救援存活案例。为此,我市渔政部门协同海洋救护专家于接警内3小时抵达现场,并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邀请全国专家集体“线上问诊”,科学商定救助方案。三是应急举措实。事件发生后,象山县立即启动水生野生动物紧急救助预案,首批救援人员于19日9时15分到达现场;渔政、消防、应急等部门和民间救援团队累计出动12艘船只、200余人轮流看护鲸鱼;通过采取设立隔离区、搭建防晒平台、轮流水敷等方式帮助鲸鱼渡过退潮期,于夜间21点10分涨潮期再次启动历时8小时的拖拽救援。20日凌晨5时49分,抹香鲸被拖至20海里外的南韭山附近水域解绑放生,随后自行下潜入海。(渔业渔政渔港管理处、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

    我市五抓五强推进兽药和饲料“两化”试点行动

    2021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以下简称“两化”)试点行动,兽用抗菌药平均用药量下降21.8%,饲料中氮含量平均下降5%以上,累计创建省级“两化”试点场111家(含1家示范场),完成率121%,位居全省第三。一是抓统筹、强保障。成立“两化”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一协调推进全市“两化”工作;统筹安排工作经费57万元,解决全市采样监测费用。二是抓落实、强服务。通过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线上答疑与线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授课;成立技术服务组11个,累计进场入户开展技术指导500余次。三是抓关键、强监管。在全省率先打造“饲药两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饲药两化”一张图,对“两化”成效实现在线监测、实时汇总、精确分析、精准管控;对试点场进行全覆盖抽检,累计抽检各类样品508批次。四是抓典型、强示范。积极挖掘总结,培育典型样板。如慈溪市新浦益大养鸡场连续5年每吨鸡蛋抗菌药使用量控制在20克以内,比国家标准降低了80%,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场,其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典型案例(浙江省4家之一)。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型猪配合饲料降低了蛋白和铜、锌微量元素含量,有效减少氨氮和臭气的排放,被评为省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和绿色工厂。五是抓短板、强成效。2022年第一季度对通过评估验收的试点场开展试点成效“回头看”,将主体自评结果和日常监管情况纳入“两化”动态跟踪名单,对不符合要求的试点场及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不断巩固试点成效。(畜牧兽医处、市农机畜牧中心)

    我市水产种业产业发展成果丰硕

    我市开展“第一次宁波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五大行动之现代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育种制种科创能力增强。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科教单位研究+育种企业实施+渔技部门推广”的产学研推一体化水产育种制种科研创新体系。拥有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6家国家省部市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鱼虾蟹贝藻3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和11个科技特派员团队。科研机构、种业企业与市内外涉渔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了合作关系,自主培育水产新品种(系)20余个,7个水产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为龙头、各区县重点苗种扩繁场为骨架、集体和个人苗种繁殖场(点)为补充的水产生产经营基本构架。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家、国家级种质资源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8家、省级规模化繁育基地11家、市级水产种质资源库13家。全大市水产苗种生产能力达500亿尾(粒),产值3.5亿元以上。全市规模化种业企业59家,可繁品种50个、产业化品种近20个,初步形成覆盖鱼虾蟹贝藻的全方位产业格局。三是海水养殖主导产业取得突破。岱衢族大黄鱼、缢蛏、拟穴青蟹、紫菜等品种在选育繁育上实现重大突破。全雄大黄鱼规模化繁育成果显著,已培育出具有体形细长、品相好且无须产卵成活率高优势的全雄大黄鱼苗种89.9万尾,全雄化率达93.3%。《岱衢族大黄鱼养殖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及技术成果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拟穴青蟹实现人工繁育青蟹苗规模化推广,在宁海设立首个人工青蟹育苗基地,实现年育青蟹苗2000万只以上。  (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宁海获评全省唯一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3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名单,我市宁海县位列其中,系全省首个且唯一“国”字号水稻制种大县。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抓基础提升。利用土地集中连片、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等优势,投资4亿元推进高标准农田、灌区综合治理等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30.18万亩、机耕路200多公里、排灌主干渠136公里,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抓主体培育。经十余年培育磨合,形成以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43家50亩以上规模主体配合,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于一身的专业制种队伍,2021年杂交稻制种面积占全市70%以上,产量达292万公斤,水稻机耕水平达99.15%,亩均利润超传统水稻2倍。三是抓项目配套。实施甬优杂交稻种子生产及加工中心扩建项目,投资2500万元建成全省最大产能专业化种子加工中心,引进现代化种子加工设备,年加工能力突破250万公斤,累计加工稻种1300万公斤,产值超3亿元,带动大户增收7000万元,销售涵盖17个省份,推广面积超1800万亩。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