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总结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要点
  • 阅读:
  • 时间:2022-04-24 16:08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2022年是推进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按照争先、创优、进位的要求,围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主线,推动数字引领、变革重塑,构建任务表单化、载体项目化、程式模块化、责任专班化、管理数字化等五化机制,实施农业强基、产业增效、乡村秀美、富民强村、安全升维、数字引领、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八大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农村生态、农村文化、乡村治理、农民生活等“五位一体”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三农”力量。

    主要预期目标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一产增加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一、实施农业强基工程,稳住农业基本盘

    立足主责主业,大力实施粮食高效示范基地、耕地建设与质量提升、种植业“六园”示范基地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和保供能力提升、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等重点项目,稳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初级农产品生产保供能力。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紧压实“米袋子”责任制,推动落实党政同责,共同抓好粮食生产,促进油料增产,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0.2万亩、总产量13.76亿斤,力争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5万亩、总产量14亿斤。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完成补建任务8万亩。稳妥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治,严格制止耕地抛荒,促进抛荒耕地复耕。集中建设十大粮食高效示范基地,加强粮食高产攻关和种养模式创新。稳定粮食扶持政策,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推广水稻、小麦、油菜完全成本保险和收益保险试点,提高种粮效益。(责任单位:种植业处、农田建设处、计财处、农技推广总站)

    (二)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优化本地蔬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精品果业,建设种植业“六园”示范基地40个、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6个。确保全市蔬菜面积120万亩、产量220万吨以上,力争蔬菜面积达到135万亩、产量270万吨以上。(责任单位:种植业处、农技推广总站、绿色发展中心)

    (三)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贯彻落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畜禽生态养殖和保供能力提升项目,完善推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稳步提高生猪自给能力,大力发展特色畜禽养殖,提升一批符合“六化”标准的规模生猪养殖场,改造一批家禽、獭兔等其他畜禽养殖场。确保全市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在7万头左右,生猪生产能力达到149万头。(责任单位:畜牧处、计财处、农机畜牧中心)

    (四)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推进海洋捕捞组织化发展,提高远洋渔业比重。开展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加强水产养殖环境整治,推进数字化渔业繁育一体化试点建设,提高水产品生产保供能力。确保全市水产品产量10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110万吨以上。(责任单位:渔业处、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二、实施产业增效工程,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

    立足高质高效,大力实施种业提升发展、农业“机器换人”、产业平台升级、农产品冷链、农产品加工、乡村产业融合等重点项目,着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服务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现代种业。贯彻落实《种业强市建设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种业提升发展项目,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种业基地建设,健全种业管理队伍。重点打造10个种质资源库、3个服务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优质种子种苗基地,育成30个以上高价值的自主培育新品种,全市种业产值达到39亿元。(责任单位: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农机畜牧中心、农技推广总站)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聚焦粮食安全、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领域,大力引进层次紧缺人才,开展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完善以首席专家领衔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实施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项目,开展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创建,形成“主导产业+技术团队+产业项目+示范基地”的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分类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现代农业领军人才80名、高素质农民2000人、农村实用人才6000人次。(责任单位: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农机畜牧中心、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三)加快农业“机器换人”。高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巩固提升粮油、生猪生产全程机械化成果。加大特色产业机械和设施大棚补贴力度,提高果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和推广力度。大力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个、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4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1个。(责任单位:农机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机畜牧中心)

    (四)提升产业平台能级。以都市乡村、田园城市为导向,以重点农业园区核心区为基础,着力打造一批未来示范农业园区和都市农业公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高质量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建设,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圆满完成。重点打造未来示范农业园区(或都市农业公园)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新增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以上。(责任单位:产业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五)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建立完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新三品”体系。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40家以上,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技改项目20个以上,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责任单位:合作经济处、产业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

    (六)加强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制订农产品冷链设施扶持政策,建立完善全市农产品产地冷链体系,实施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项目70个,打造鲜活农产品田头集散市场。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流通批发主体建设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在全市推广共享冷库数字化应用场景并争取全省先行先试试点,成立全市农产品仓储冷链产业联盟。(责任单位:产业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机畜牧中心)

    (七)做深乡村融合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农业和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文化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系列活动,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农业休闲旅游“网红点”,培育一批色香味俱全的农家特色小吃“金招牌”,推荐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景线“打卡地”,发展一批好吃好玩好看的乡村“夜经济”。全年农家乐休闲农业游客人数达到4500万人次以上。(责任单位:产业处)

    三、实施乡村秀美工程,打造美丽乡村大花园

    立足生态宜居,大力实施美丽乡村“一环十线”风景线、未来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一)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跨县域打造“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紧密对接“精特亮”建设,重点打造多彩农园线、绿谷樟溪、蓝色海湾、滨海休闲等4条跨县域美丽乡村风景线。推广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推进规划共编、环境共保、项目共建、社会共治,打造10个以上美丽乡村标志性组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联创联建,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标杆县1个、特色精品村30个,培育小集镇式中心村20个、梳理式改造村300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街道)27个、乡村振兴示范带20条。(责任单位:社会事业处)

    (二)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化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清除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的乱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强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站点建设,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村20个、市级示范镇乡15个。推进农村公厕服务提升,计划新(改)建农村公厕400座,创建省级星级农村公厕200座,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打造“一厕一景”。(责任单位:社会事业处、合作经济处、绿色发展中心)

    (三)突出抓好村庄风貌塑造。坚持“微改造”理念,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利用本地资源,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提升村庄乡土风情、乡愁乡韵。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活动。推动乡村历史文化古迹活态保护、活态利用、活态传承,鼓励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创建,积极探索艺术设计、音乐美术等艺术振兴乡村的形式和路径,重点打造艺术赋能微改造村10个以上。(责任单位:社会事业处)

    (四)加快推进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坚持一村一方案,培育第一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11个,适时启动第二批未来乡村试点建设,积极争取列入省级试点。支持有条件的试点村建设特色产业园、小微企业园,利用闲置厂房、农房等建设“共享创业”空间。推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养老等多跨场景应用落地未来乡村。(责任单位:社会事业处)

    四、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打好“扩中”“提低”组合拳

    立足富民强村,大力实施农村创业创新、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发展等重点项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收入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一)强化创新促发展。支持各类主体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等。完善创业创新政策体系,打造大学生农创园,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指导成立宁波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推介、扶持一批农创客项目。加大农村创业创新宣传教育力度,培育一批农业大学生创业、农创客双创典型主体。(责任单位:产业处)

    (二)强化帮扶促增收。健全低收入农户精准识别和监测体系,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完善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提升帮促数字化系统应用水平。精准实施低收入农户产业带动增收,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上岗乡村公共服务类岗位,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公益基金等用于低收入农户帮扶。围绕农业产业协作、农业技术帮扶、产销对接,建立健全与凉山州等对口协作地区的农业产业协作常态化机制。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低收入农户年家庭人均收入最低水平达到10000元。(责任单位:产业处)

    (三)强化经营促提升。坚持村庄经营理念,发挥美丽乡村的功能,加快完善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转换通道,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产村融合、资源激活等村庄经营模式。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融合经济和服务经济,推进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结对帮扶项目建设,建立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300个以上,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200个以上。全面应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推行村级集体财务管理支付网上审批和村务卡支付。(责任单位:合作经济处、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五、实施安全升维工程,守住安全生产高压线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渔业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等重点项目,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和红线。

    (一)突出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深入开展渔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2月底前完成整治工作,3月底前问题隐患全部整改到位。推进帆张网、涉氨、冷藏、“证业不符”、海上“病老”渔船清零,加强海上执法监管,做到“零容忍、全覆盖、不留死角”。实施海上“千船引领、万船整治”工程,加快老旧渔船更新改造和减船转产,实现“美丽渔船”全覆盖,提升渔船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基层渔船管理组织建设,完成渔船精密智控工程,实现渔船AIS、北斗终端全覆盖。实行渔业船员保险实名制,建立保险与渔业安全挂钩机制。(责任单位:渔业处、计财处、渔业执法队)

    (二)提高农业安全生产水平。抓好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畜禽屠宰标准化水平。加强农村沼气安全管理。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加强农家乐休闲农业安全管理。完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保险新险种5个,农业保险保费达到5亿元,风险保障达到260亿元,保险深度达到1.41,保险密度达到1100元。(责任单位:计财处、畜牧兽医处、种植业处、农机处、产业处、农机畜牧中心、农技推广总站、绿色发展中心、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开展“阳光农安”建设,新增50个阳光农场、100个“三品一标”等农产品认证、200个乡镇和村级基层网格、80万次追溯码+承诺达标合格证,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网格化管理、全程化追溯机制。强化专项整治、例行监测和执法检查,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总体合格率高于98%。(责任处室:农安处、农业综合执法队、渔业执法队、绿色发展中心、大数据中心)

    (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广应用配方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打造化肥农药“进销用回”数字管理闭环,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加大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力度,推广秸秆全量化利用技术,建设秸秆收储中心7个。全市省级示范农资店达到178家、试点主体达到1161家,推广配方肥6.3万吨、有机肥10万吨、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00万亩,创建兽药减量化、饲料环保化试点场131家,建设农田生态拦截沟渠11条、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方15个、绿色防控示范区15个,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3个。(责任单位: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农技推广总站、农机畜牧中心、绿色发展中心、渔业研究院)

    (五)持续抓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继续发挥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作用,加强宣传教育,配合属地将农村防控措施落在实处。加强单位内防内控,压实主体责任,从严落实报备制度,强化差旅防控,加强门卫管控、会场和食堂管理等。(责任单位:农村疫情防控工作专班、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六、实施数字引领工程,重塑三农发展新格局

    立足变革重塑,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数字农业试点示范和乡村产业数字赋能等重点项目,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一)加强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全面对接省、市数字化改革“152”框架和“141”体系,加快推进数字乡村重大应用建设。完善“三农”统计监测平台,推进省、市、县数据互通共享,用好浙江乡村大脑平台,做好基础数据维护工作,建好宁波乡村大脑。积极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多跨应用场景,建立“业务牵头单位+数字‘三农’改革专班+技术开发公司”的推进机制,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列入省市“揭榜挂帅”和“先行先试”名单。(责任单位:局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

    (二)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按照“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乡村产业主体信息数据库,打造乡村产业地理信息一张图,实现政策一键通和对各类主体管理服务等功能。加快农业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打造经济运行分析数字化平台。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重点建设10个数字农业工厂、50个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产业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大数据中心)

    (三)推进乡村服务数字化变革。推广应用浙农码,打造乡村数字化移动端统一服务窗口。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丰富公开内容、形式,提升监督实效,实现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优化农业农村服务事项流程,推进政务服务掌上办、村里办,建设“15分钟村社办事圈”。(责任单位:合作经济处、政策法规处、大数据中心、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七、实施改革创新工程,注入三农发展新活力

    立足要素激活,深入推进乡村集成改革、农业“标准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改革、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农业综合执法改革等重点改革,实现土地、人才和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一)梯度推进省级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发挥好象山首批省级乡村集成改革试点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宅基地等土地制度、产业发展、数字乡村、村庄组团发展等综合集成改革为抓手,着力创出特色亮点,做好阶段评估分析,研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督促鄞州、慈溪、余姚等地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分别以创业创新、现代农业、富裕富足为主题开展改革试点,推进联动改革落地落实。再推荐2~3个条件成熟的区县(市)争取列入省级试点范围,推动面上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集成性。(责任单位:政策法规处、合作经济处、产业处、农田处、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二)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贯彻落实省有关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局内统筹加强调研分析,研究制定出台我市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实施方案,实质性推动工作落地。以农业“标准地”改革为抓手,强化设施用地等配套建设及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以区县(市)为单位推进改革试点拓展。(责任单位:政策法规处、合作经济处、产业处、农田处、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股权管理办法,探索完善股权继承和有偿退出等机制,全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制度。加快产权权能活化,推进股权抵押增量扩面。拓展产权流转交易,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拓宽交易品种、规范交易行为。(责任单位:合作经济处、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四)推进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改革。加强对象山县全国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探索创新改革做法,构建完善制度体系,为全国试点探索提供象山做法、宁波经验。积极拓展闲置宅基地(农房)激活利用乡镇范围,创新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激活利用方式,引进开发一批乡村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典型案例。(责任单位:合作经济处、政策法规处、乡村振兴促进中心)

    (五)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实施乡村治理三年行动,集成推广“村民说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等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成果,加快推进善治(示范)村建设,新增省级善治(示范)村280个以上。大力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发挥好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责任单位:合作经济处、政策法规处)

    (六)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健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加快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积极争创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厘清宅基地管理等新事项的执法边界,明确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农业综合执法队)

    (七)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乡村振兴促进“一法一条例”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宅基地、渔业安全生产等立法调研论证,健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配套制度。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最多报一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培训教育,强化使命担当,加强农业法治队伍建设。(责任单位:政策法规处)

    八、实施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一懂两爱”三农铁军

    全面提升“三农”干部的思想意识、治理能力、思路办法和作风状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一懂两爱”的“三农”铁军队伍。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运用历史思维、立足全局高度、着眼斗争需要、守牢安全底线,从讲政治的高度看“三农”抓“三农”。坚持真抓、真管、真练、真干,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三农”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责任单位:组织人事处、机关党委、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二)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持续抓好巡察反馈意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机关意见建议整改工作。健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解决好责任落实中层层递减、协调不畅等问题,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落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责任单位:机关党委、组织人事处、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三)持续改进作风。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知行合一,知难而上,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宁波精神和“担当有为、务实创新、敬业奉献、团结奋进”的农业农村精神。持续开展以“三联三送三落实”为载体的“三服务”活动,深入一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打造“一懂两爱”三农铁军队伍。(责任单位:“三联三送三落实”工作专班、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四)加强本质建设。深入贯彻农村工作条例,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强化党委农办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用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挥棒,凝聚更强大工作合力。深化“三农”工作本质建设,系统构建数字赋能、变革重塑,构建任务表单化、载体项目化、程式模块化、责任专班化、管理数字化的工作机制,推动变革重塑,加快形成高效协同、整体智治的三农运转机制。(责任单位:秘书处、办公室、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的使命担当,昂首奋斗、砥砺奋进,以争先进位的激情、主动攻坚的姿态,在争先进位创优中交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