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蔬菜生产情况专题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2-03-28 09:25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种植业和种业管理处、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全市蔬菜工作紧紧围绕“保供增收、高质高效”的目标,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蔬菜生产保供工作,积极助推品牌建设,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强化蔬菜技术推广与服务,推进蔬菜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应对冬春寒潮、超长梅雨、夏秋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生产基本情况

    (一)蔬菜生产形势基本稳定。据业务统计,2020年全市蔬菜瓜果面积129.4万亩,比去年增加2.85万亩,增幅2.2%;总产量261.1万吨,比去年增加2.3万吨,增幅2.3%。其中西(甜)瓜面积为18.57万亩,比去年减少0.15万亩,减幅0.8%;总产量为32.13万吨,比去年减少2.08万吨,减幅6.1%;单产1.73吨,比去年减少0.15吨,减幅8%。

    (二)产销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受疫情影响,1月底2月初大部分在田蔬菜管理困难,如西兰花、大白菜、草莓等,采收、包装、运输、销售均不能正常进行,处于最佳成熟采收销售期的蔬菜不能及时收获出售,造成不少损失,后通过发放通行证等措施得到有效缓解。5月底至7月中旬长达50天的梅雨天,部分蔬菜基地受淹,田间渍水、病害加重,导致大棚蔬菜提前下市,露地瓜菜减产明显。进入四季度,遭受了长达3个多月的干旱天气,造成在田蔬菜生长受阻、季节推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以及浇水用工等生产成本增加。

    (三)设施条件逐渐改善。随着我市蔬果产业的发展,基地设施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棚设施不断提升,全市大(中)棚13.5万亩;二是蔬菜机械化水平提高,较多合作社和农场购置拖拉机、覆膜机、播种机、移栽机等,开展机械耕地、覆膜、播种、移栽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辅助设施应用广泛,目前防虫网、遮阳网、黄板、杀虫灯以及喷滴灌等应用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基地病虫害防御和生产的能力,保障了蔬果的稳产和品质安全。

    (四)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应用。全市示范推广一批综合性状优良、市场适销的优质番茄、西瓜、甜瓜、草莓、西兰花等品种与绿色生产技术,促进瓜菜种植结构持续优化,提质增效明显。2020年全市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30994万株,其中甘蓝类(西兰花、花菜、甘蓝等)27309万株;茄果类(茄子、辣椒、番茄)1695万株;瓜类(瓠瓜、丝瓜、黄瓜等)645万株;西甜瓜1345万株,其中嫁接282万株;全市育苗规模≥1000万株的蔬菜瓜果集约化育苗场达10家。

    全年推广蔬菜相关新型种植模式约10万亩,面积继续扩大,其中水旱轮作5.3万亩(露地蔬菜瓜果与水稻轮作3.6万亩,大棚瓜菜与水稻轮作1.6万亩,水生蔬菜轮作旱生作物0.1万亩);间作套种4万亩(三园套种蔬菜2.7万亩,其他1.3万亩);立体种养0.6万亩,面积增加较快,其中茭白莲藕套养鱼(鳖、虾、鳅)等0.4万亩,茭(藕)鸭共育等0.2万亩。

    全年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中杀虫灯3.8万亩,色板2.7万亩,昆虫性诱剂7.2万亩,连作障碍综合治理技术3.6万亩,微灌技术6.2万亩,推广应用机播机收、攀爬网、蜜蜂授粉、全生物降解膜等轻简化栽培技术近14万亩,播种育苗机械70多台套,蔬菜残体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1.5万亩,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蔬菜产业绿色发展,全年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开展蔬菜生产应急保供工作。为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蔬菜供应特别是叶菜供应的影响,引导生产主体积极开展叶菜生产,我市推出速生蔬菜应急生产补贴和叶菜类蔬菜临时价格指数保险。我市各级农技部门积极发动农户开展速生叶菜应急生产,参加叶菜类蔬菜临时价格指数保险,全市新增速生叶菜生产面积共5000余亩,近400户农户、1万余亩叶菜投保叶菜类蔬菜临时价格指数保险,有效保障了我市蔬菜“春淡”叶菜市场供应。另外,做好疫情期间地产蔬菜生产供应调查和监测,及时做好市级地产蔬菜生产供应日报、蔬菜生产调度情况调查表、蔬菜采收情况每日(周)调查表等报表的统计和报送。

    (二)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一是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提高为农服务意识,尽力做好为农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特别是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农业生产的主要节点,或者蔬菜生长的关键时期等等,都能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并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及时发布技术指导和服务信息。二是做好日常的调查统计,及时填报各类表格,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提高为农服务意识,尽力做好为农服务。三是做好蔬菜生产技术培训,专题组织开展了全市蔬菜瓜果栽培技术培训班和全市蔬菜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开展高品质蔬菜生产现场观摩,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户120余人次,切实提高种植户和农技人员技术水平。

    (三)积极提升蔬菜高质量发展水平。一是抓好示范推广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绿色发展为前提、转变发展为目标,引进绿花菜、大白菜、西瓜、番茄、甜瓜、草莓等新品种60余个,筛选出一批适宜本地种植的新优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开展水果型番茄和樱桃番茄新品引试与示范、水果番茄不同肥料应用比较试验、洋蓟全生物降解膜应用示范、西瓜轻简化生产技术示范、番茄及草莓障碍土壤修复剂试验示范、菜稻轮作等新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试验示范促进蔬菜产品优质生产。二是抓品牌宣传促发展。积极做好蔬菜品牌建设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精品甜瓜评选活动和精品草莓评选活动;开展全市“十大精品果蔬”评选系列活动,举办全市精品草莓评选活动和精品番茄评选活动。对获奖主体、产品及关键技术在本地主流媒体上加大宣传,扩大优质产品影响面,引导我市蔬菜瓜果生产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做好省、市级“放心菜园”示范基地创建。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种植业“五园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农专发〔2018〕85号)、《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切实做好2020年度种植业五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浙农专发〔2020〕12号)和《关于做好2020年度省级种植业“五园”和市级种植业“六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甬农发〔2020〕60号)要求,在年初启动“放心菜园”创建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放心菜园”创建工作任务。通过提升基础设施、优化栽培技术、强化安全管理及美化菜园环境等工作,已建成“产地环境优、装备设施齐、生产管理精、质量管控严、产品品质佳、田园环境美”的放心菜园。结合省级“放心菜园”创建工作,我市开展了市级“放心菜园”创建工作。对通过创建验收的市级“放心菜园”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补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机械引进、技术提升等,以进一步推进蔬菜产能提升。据统计,累计创建省种植业“五园”示范基地50个,市级种植业“六园”示范基地50个。

    三、存在问题

    (一)蔬菜种植效益不稳定。蔬菜生产主体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尚不够强,蔬菜品牌缺少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品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产品难实现优质优价,生产效益总体较低。另外,蔬菜产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较低,产销信息不对称,一些种植户盲目跟风种植,在全国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剧烈,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种子、化肥、农药等物化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生产成本仍在不断攀升,蔬菜产品销售压力和生产风险正在加大。

    (二)劳动效率提高难度较大。相比粮食生产,蔬菜产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目前,蔬菜生产全过程中产前的整地、起垄、翻耕等农机使用率相对较高,而产中的移栽、整枝、收获等操作仍以人工为主,产后的分级、清洗、包装等环节机械化率也不高,如西兰花生产尚可实现集约化育苗,但移栽机械还不能广泛应用,蔬菜生产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以及农民的技术掌握程度使得蔬菜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日益加重,“用工荒”和“用工贵”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适应南方设施蔬菜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少,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蔬菜规模化生产。

    (三)连作障碍日益明显。在土地资源紧张、追求利益最大化因素作用下,土地得不到休养生息,一些基地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问题逐渐突出,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根系毒性分泌物浓度增大,菜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影响蔬菜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病害多发,产量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严重影响基地效益和生产可持续。

    四、下步工作重点

    (一)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推进标准化精简化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省工节本技术,继续推进相关项目实施,继续开展新品种引进筛选及连作障碍治理、蜜蜂授粉、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等绿色生产技术试验与示范推广,以试验示范为平台,助推农民节本增效。二是组织优质产品评比活动。开展全市“十大精品果蔬”评选活动,引导我市蔬菜瓜果生产向优质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二)推进主推技术推广应用。对主推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蔬菜生产情况研究分析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需求,提出2021年主推技术。以实施有关试验示范为抓手,强化产业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着力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做好蔬菜水肥一体化、连作障碍综合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

    (三)开展蔬菜技术指导服务。在关键季节和特殊时期及时发布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及时制订、发布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深入基层开展蔬菜抗灾救灾指导;做好蔬菜突发性事件的技术应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