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2年第1期
  • 阅读:
  • 时间:2022-01-28 14:33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40

    共同富裕专刊

    第1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1月7日

    【本期目录】

    ▲村企合作描绘新蓝图 激发共同富裕原动力

    ▲“五村联动”增优势 “串点成片”共致富

    ▲“三驾马车”齐动 助力共同富裕谱新篇

    ▲香榧果飘香 青山变“金山”

    村企合作描绘新蓝图 激发共同富裕原动力

    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通过村企合作,以村级物业和闲置农房整体打包交付强村联盟统筹运营为突破口,发挥企业运作优势,招引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城市业态落户乡村,构建乡野办公产业园,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源,释放乡村投资空间,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强化资源整合,释放致富动能。由洪塘街道、鞍山村与各类设计工作室组成强村联盟,灵活运用村级资源整合能力和联盟资源运作能力,共同做强鞍山乡野办公新业态。以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整治为抓手,通过整治、淘汰、收储等措施,腾退村内的“低散乱”家庭小作坊,为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奠定基础。由联盟对整合后的村级集体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与产业招引,近万平米低效闲置物业得到盘活,有效释放了乡村投资空间。街道对在鞍山村落户注册并实际营运满一年以上的工作室给予一定的房租减免政策,累计减免房租超350万元。针对村庄周边生活办公配套设施不齐全的情况,鞍山村成立了乡村振兴公司,规划建设青年宿舍、共享食堂、共享多功能厅和共享农田等功能场所,着力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

    二是助推产业集聚,做大共富蛋糕。联盟充分运用各设计工作室的社群推广功能,举办了百场线下活动,活动既有东方人文插花、香道、扎染等传统文化活动,也有艺术私享会、摄影展等现代艺术活动,吸引了一批项目投资人,也聚集了一大批追随爱好者。随着微民宿业主、设计师、艺术工作室主理人等群体的入驻,一个涵盖文化、手作、创意、民宿的综合性多业态乡村产业园应运而生。目前园区内已有构城、墅家安山社、老樟树民宿部落、什物花园、中国工艺美术学院教学点等10余个高品质项目,这些产业从生产生活两方面对乡村原有业态进行补充,不仅破解了乡村旅游产业单一、吸引力不强的发展难题,也扩大了强村联盟的品牌影响力。

    三是促进要素重构,畅通循环聚富。由联盟招引的项目经理人成为了鞍山的“新村民”,在为村庄带来流量和关注的同时,充分运用优质资源的利用效能,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将乡村生态空间资源通过文化包装后宣传推广出去,使农村的产能在自给自足之余得到更大释放,“留车桥”大米等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正逐渐形成。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了一批乡贤返乡创业,如“老樟树”民宿创办人王少华,将鞍山村特色绿色稻米、蜜梨、葡萄等包装成阿爸的米、江北小歪年糕干、阿爸年货等系列农创产品,带动村民可多获收益超3000元/年。形成“全域旅游+生活方式”、“农品电商+智能家居”、“少儿亲子+养生养老”等生态农业。通过合作,村级获得物业租金和可持续优质资源,村级总资产增至5900万元。村民获取租金和就业创业机会,创收渠道不断拓宽,人均收入提升至5万元。(乡村振兴促进中心、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五村联动”增优势 “串点成片”共致富

    近年来,奉化区溪口镇立足本土实际,把握自身优势,创新性开展新农村建设渠道,通过前期走访、科学规划、严谨研判,综合地理因素、产业条件、区域要素等情况,推出“武岭头”共同富裕联合体进行试点。该联合体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互鉴共享各村党组织创建农房改造示范村和重点工程推进示范村的先进经验,实现区域“组织联建、经验共享、民生联动、产业联兴”的目标,切实打造共富乡村的溪口样板。

    一是党建共抓,探寻共同富裕“红色密码”。通过召开党建联席会议、书记碰头会,强化了成员村间的党建经验交流,有效提升区域各村的治村水平。通过建立“村务共商、实事共办、和谐共促、发展共推”的“四共”机制,五个成员村政策联动,有力助推各类重点项目建设。五林、上白、沙堤等3村作为宁波市美丽乡村“剡溪九曲”风景线重要节点,积极配合征地、建设等工作。另外,上山村作为“溪南竹径”风景线项目的起点,村两委及村民高度配合并支持工作,为项目顺利开工打下坚实基础。溪一村的溪南地块拆迁通过“白加黑”、“5加2”等工作模式,创史上最快完成签约率地块。

    二是发展共促,绘就共同富裕“美丽画卷”。五林村、上白村、沙堤村、上山村四村均有农房改造项目,溪一村有溪南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联合体这一平台,各村统筹制定补偿政策,相互交流拆迁经验,有力破解各类拆迁安置难题,四村作为风景线建设途径村,推进征地、建设、监工等交流,也同步提升了项目建设质量和速度。北环线沿线的五林村、上白村、沙堤村成功创建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周边村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三是产业共融,打通共同富裕“新通道”。充分利用溪一村武岭广场、五林村樱桃采摘基地、沙堤村精品花木长廊等资源,因地制宜赋能休闲农业,建成武岭头、剡溪河、水果采摘、苗木观光等一批健康养生、田野农家休闲景点,推动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深度融合,实现产业交叉互补,共同发展。通过“景区+”模式,不断吸引人员涌入,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拓宽老百姓自产的油焖笋、桃子等农家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强村富民的建设目标。通过联合体的联动发展,带动村民约2000人,村民收入增收约12000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翻一番。

    四是服务共推,唱响共同富裕“协奏曲”。在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贯彻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优先原则,设置爱心岗位,鼓励区域内的企业招收有困难有需求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与自主收入。学习借鉴新建村志愿服务团队经验,组建志愿服务团队,确定每月15日、28日为志愿服务日。同时,在环境卫生整治、“五水共治”、家园建设等活动中积极作为,以及配合镇区各类文明创建行动。

    五是治理共管,下好共同富裕“先手棋”。各村通过统筹民兵组织、党员志愿者、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联合组建“区域巡逻队”、“区域调委会”和“区域环境卫生督查组”,实现了区域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区域管理的“和谐共促”。区域内5个村庄分别斩获各项荣誉称号,如市民主法制村、五星级党组织等,同时首批通过2020“整洁村庄”测评,其中沙堤村被评为2021年度美丽村庄二星级。 (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奉化区农业农村局)

    “三驾马车”齐动 助力共同富裕谱新篇

    近年来,余姚市陆埠镇干溪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工业经济规模化、经济作物产业化、集体经济效益化“三驾马车”,逐步实现民生改善、民富村强,努力争创四明山区域全面奔小康样板村。目前,该村年经营性收入达300余万元,稳居余姚山区片82个行政村首位。

    一是工业经济规模化助力农民就业。通过乡贤“造血”为强村富民增添新动力。积极争取工业用地指标,扩大村级工业功能点,把一批规模企业留在了村里,并通过实施总投资9000余万元总建筑面积近13.6万平方米的下山移民安置工程,把余姚山区片253户共计659名村民整体搬迁到村级工业功能点附近的干溪新村,形成企业和劳动力的双集聚,极大方便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二是经济作物产业化助力农业增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总投资500万元,占地98亩的百果园基地已种植各类果树近4000株;引进优质品种象山“红美人”柑橘,预计2021年产量可达3300余公斤,承包农户增收20余万元;打造“干溪花生”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发展壮大传统干溪花生产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健康发展。通过邀请专家分析国际农产品形势、宣传出口信保政策、提供农业出口信息等措施,助力农业龙头企业打通“外循环”。2021年以来,以珠茶加工为主的农业企业出口形势持续向好,其中,龙头企业宁波卡特莱茶业有限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9%,有效带动周边山区茶叶加工产业的发展。

    三是集体经济效益化助力民生改善。积极拓宽村级集体收入来源,通过加强“三资”管理,形成了集体房屋租金、理财投资收益、集体山林发包收入的“三进帐”模式,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00余万元。大力实施民生实事工程,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民生,村民的生活品质和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投入1300万元建成功能齐全的村文化礼堂;投入10余万元实现全村房屋财产险、人身意外险的全覆盖,累计保额达1亿元,增强家庭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深入开展“六清六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2021年投入80余万元实施全村卫生保洁社会化服务,打造四明山北麓“门户”和交通咽喉;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帮扶16位孤寡老人、低收入者、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或辅助性就业。依托村级乡贤理事会,积极打造“归雁经济”,目前,干溪村已形成以电动工具、水暖器材为主的块状经济,拥有工业企业340家,年工业总产值可达17亿元,共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呈现出就业岗位多于户籍人口的可喜现象。   (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香榧果飘香 青山变“金山”

    近年来,宁海县黄坛镇通过找准切入点,不断挖掘山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党建+产业”模式,以党建促发展、以先进带后进,激发村民主动性,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形成“培育一批、带动一片、影响一方”的连锁效应,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增收创富的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双峰山区香榧种植面积达1.3万亩,已投产面积8500亩,是宁波市最大的香榧种植基地。2021年香榧青果产量180万斤,销售收入6000余万元,香榧产业已成为双峰村民创富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做优产业特色。组建香榧党建联盟,发挥基层党建在产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合作等方式,打造综合服务网络,不断撬动要素资源回流,为香榧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先后与宁波市林业局科技事业党支部结对,获取专家技术支持;与市白溪水库管理局党总支结对,获得资金补助等。党支部还通过长期的“走出去”“请进来”,加大香榧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成立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着力打造“双峰香榧”品牌,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双峰香榧地理标志公用品牌使用与管理办法》,统一包装设计,规范品牌使用,完善品牌管理。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推动形成了香榧育苗、种植、炒制、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试点探索集士驿站全覆盖建设,有效拓展山货出村渠道,架好联系农村、市场“桥梁”,同时,举办集士驿站“线上年货节”等活动,拓宽香榧销售渠道,日销售量达1000余斤。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助力增收致富。通过香榧产业协会,开展香榧文化节,“擂台赛”“产业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宁海香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利益联合帮扶机制,引导合作社、农业基地、种植大户等主体下沉,鼓励村民种植香榧,逐步形成家家户户种香榧、门前屋后有香榧的繁荣景象,实现了村民的收入连年翻番增长,2021年,榧农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同时,与山区11村低收入农户达成合作,吸纳村民就业,平均每年可帮助增收1万元。(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宁海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