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数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阅读:
  • 时间:2022-01-20 16:35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2021年,我市按照“争先、创优、进位”的要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保持了农业生产稳产保供,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3.1亿元、增加值2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和3.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3%和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60元,同比增长10.5%,增速超过城镇居民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预计增长3.5%左右,一产增加值增长2.6%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0%左右,达到43000元。

    一、2021年农业农村生产形势

    (一)粮食扩面增产。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早稻规模种植补贴提高到150元/亩,新增连作晚稻规模种植补贴170元/亩),推广粮经轮作、稻鱼(虾)共养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种植模式,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连年获丰收,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9.23万亩(全省第三),同比增1.4%;粮食总产量67.79万吨(全省第四),同比增0.5%,连续六年稳定增长。

    (二)生猪产能加快恢复。针对猪价持续下行的不利影响,优布局、提质量、延链条、强保障、严防疫,多措并举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持续优化构建“以大型养殖场为主、适度规模养殖场为辅、中小规模养殖场为补充”的高水平生猪生产体系。全市已有14家新建万头猪场建成投产,26家规模猪场完成改造提升。全年生猪出栏90.4万头,同比增16.2%;存栏65.79万头,同比增23.0%,能繁母猪达到7万头,优质种猪供种量较去年翻了一番。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肉类总产量7.61万吨,同比从去年的降7.9%转为增11.4%;禽蛋产量3.1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奶产量3.14万吨,同比增42%。

    (三)“菜篮子”产品提质增效。聚焦特色精品,调整优化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结构,菜篮子产品不断丰富,蔬菜种植面积132万亩、产量262万吨,同比分别增2.0%和2.1%。前三季度,水果产量100.74万吨,同比增2.71%;茶叶产量1.53万吨,基本持平。

    (四)渔业经济态势良好。据统计快报数据,1-11月全市水产品总产量88.29万吨,同比增长4.98%,其中国内海洋捕捞48.35万吨,同比增长6.53%;海水养殖27.27万吨,同比增长3.54%;淡水捕捞2.01万吨,同比减少7.54%;淡水养殖5.33万吨,同比增长6.30%;远洋渔业5.25万吨,同比增长2.87%。

    (五)“双强”行动见效明显。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超过全省1.7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达7.7万元/人,居全省第二。启动实施种业强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全面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行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前三季度,全市农作物种业直接产值3.2亿元,同比增17%。加快推进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1%,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0.6%,均为全省第一。

    (六)美丽乡村全域推进。强谋划、重集聚,串点连线成面,推进美丽乡村整体提升、全域秀美。完成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15个、特色精品村36个、示范乡镇(街道)12个、风景线7条;完成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小集镇式中心村10个、梳理式改造村411个、示范乡镇(街道)11个、乡村振兴带11条,累计完成投资12.04亿元。2021年启动的市级两年期项目(小集镇式中心村20个、示范乡镇27个、乡村振兴带20条,已完成目标进度。

    (七)农业融资多元扩大。深化与市人行、市银保监局、市金融局等单位的对接合作,推出生猪活体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打包抵押贷款等产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和“兴农撮合”等活动,获得全省农户小额普惠贷款“组织工作奖”。截至10月底,全市涉农贷款余额73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农业主体贷款余额18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截至11月底,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在保余额8.8亿元、在保户数968户,较年初分别增长40.2%和30.8%。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尽管今年种粮政策扶持有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成本持续上涨,加上今年两次台风影响,导致粮食普遍减产,农民种粮收益只能勉强与上年持平,增加了下一步稳定和扩大粮食面积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粮功区“非粮化”整治的工作难度。二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生猪养殖已处于盈亏平衡点以下,一些新建养殖场放慢项目建设步伐,部分项目已取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产能恢复和年度目标的完成。三是渔业安全风险依然严峻。涉渔险情仍呈多发态势,渔业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四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挤压。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能力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

    三、2022年工作举措

    聚焦建设共同富裕乡村样板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目标,持续发力农业农村,不断夯实乡村产业基础,稳住压舱石、守好战略后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三农”力量。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上新台阶。按照十四五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精神,发展油料生产。当前抓紧抓实春耕备耕和早稻面积,打好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深入实施种业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巩固现代种业先发优势。稳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

    二是稳定畜禽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畜禽养殖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健全生猪生产计划调控机制,保持能繁母猪存栏在合理水平,继续推进新建万头猪场全面投产。鼓励提高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流通全链条业态规模。以生猪、浙东白鹅为重点,统筹推进家禽、草食动物、蜜蜂等产业发展。抓好畜禽保种育种,加强新品种(配套系)培育,不断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

    三是调优蔬菜品种结构。完善蔬菜保供稳价应急预案,扩大蔬菜保险覆盖面,加强在田蔬菜品种分析,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种子种苗调度保障,积极发挥技术专家作用,大力开展极端天气应对的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稳定蔬菜面积,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四是积极发展绿色渔业。实施渔业渔船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清零帆张网渔船、“证业不符”渔船,整治涉氨冷藏渔船、“病老”渔船。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殖,开展国家级、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示范场)创建、水产养殖减药减量等工作,推广生态友好型大水面渔业、池塘多层级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集约化生态绿色养殖和人工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等技术。积极发展低碳生态渔业。

    五是扩大农业有效投资。组织开展新一批省市级农业农村项目申报,丰富项目库。推动2022年度3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开展排摸对接,储备一批计划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市本级单位涉农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五年行动,以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为重点,推广“飞地”抱团、镇村联营、联合发展等做法,建立集体经济项目库。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提标,开发推广农业保险新险种,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推行渔业船员保险实名制,对渔船保险费率进行调整,统一杨梅气象指数保险条款。完善农业保险监管与服务系统。

    六是建设全域美丽乡村。以共建共享全域美丽乡村大花园为目标,大力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十大行动,突出创新驱动、艺术赋能、文化铸魂、集成联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聚焦“一线一片”建设。聚焦特色乡村和未来乡村“两村”建设,推进村庄有机更新。

    七是数字赋能农业农村。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和乡村治理中的运用。发展农产品直播电商、跨境电商、乡村智慧旅游、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建设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打造一批数字决策新平台、一批数字场景新应用、一批数字经济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