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开渔,千帆远航!9月下旬的石浦东门渔村,码头、锚地空荡,随着渔民驾船出海,整座海岛归于“沉寂”,但留守的渔嫂们却迎来了另一番“热闹”。
“中秋假期全部客满,国庆小长假已预订出去4天。”9月23日午间,在“东门十八都”民宿,吕赛琴和徐志燕婆媳忙着接待用餐的游客。3年前,吕赛琴的儿子芦建睿“接棒”父亲成为船老大后,“洗脚上岸”的老两口就和媳妇在村里办起了民宿,生意很不错。“出海风险大,捕鱼成本高产量不定,岸上经营民宿,每年能赚近20万元,前景更好。”吕赛琴说。
老一辈的“上岸转型”,不断激励着村里渔二代、三代们的前进活力,吕赛琴的外甥高猷源就在东门渔村流转了渔民老房子,投资打造“遇见菡宿”民宿。不仅如此,去年开始,他还在抖音上注册“小高生鲜”账号,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实现了从“渔二代”到“海鲜淘客”的华丽转身。
“表哥渔船出海,我的抖音号实时跟进直播,他在海上捕鱼,我在网上卖鱼。”高猷源介绍,根据海上发来的收网视频及渔获信息,表哥芦建睿今年开捕“第一网”还未到岸,他在抖音上的海鲜预售已销出了100多单。
在东门渔村,像吕赛琴家一样换种方式“靠海吃海”“一鱼多吃”的绝非个例。东门渔村祖祖辈辈牧海耕鱼,从事渔业生产已有上千年历史,现有1100余户3600余人口,拥有800马力以上钢质渔船220艘,去年全村渔业产量6.7万吨,总产值近5.3亿元,渔业经济发达。
“以前,一网下去能捞几万斤野生大黄鱼;现在,近海大黄鱼成了‘稀罕物’……”村党支部书记周全球介绍,随着近海渔业资源逐渐衰竭,该村已从单一捕捞业向产业多元化转型,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这十多年来,30%以上村民转向水产品交易、制冰、船舶修造等渔业配套产业。”而随着全域旅游建设的持续推进,东门渔村凭借滨海地理自然环境、传统古村落、民俗风情、特色海产品等优质资源,特色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村里民宿、渔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面朝大海,幸福自来!老渔村焕发新光彩,既有产业的发展,还有千年“渔文化”传承的加持。东门渔村有个“中国渔文化艺术村”,这里将渔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开设了鱼香包、鱼骨画等一系列课程,面向县内外青少年传播渔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带动更多本地渔姑渔嫂参与渔文化衍生品的开发,进而反哺村庄发展,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可以预见,随着东门渔村传统村落保护、渔文化产业建设和全域旅游的持续发展,许多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珠”历经岁月沧桑后,将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