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重点领域涉农改革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立足近郊区位优势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阅读:
  • 时间:2021-05-08 16:51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江北区农业农村局
  • 案例概述:江北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开始试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紧抓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性差异为核心改革方向,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改革内容,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集成式改革走深走实、走在前列、当好示范。重点是通过24个项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城乡建设管护、城乡公共服务和城乡要素配置“四个一体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2020年底,江北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96:1;城乡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趋向融合发展,“城市业态乡村办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城乡河道实现一体管理,道路、路灯等城乡基础设施管理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全国首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市率先开展新业态工伤保险试点,城乡医疗保障、5G基站建设重点街道(镇)、中心街镇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城乡要素流动不断优化,创新推进片区化、组团式乡村抱团发展,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进村级集体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盘活村级闲置资源点亮乡村“美丽经济”。

    宁波市江北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精神和浙江省、宁波市关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拟定出台《江北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要抓手,以项目化、清单式实施24项重点改革内容,各部门和各街道(镇)联动实施乡村振兴、环境整治、美丽创建、改革治理等工作,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入选全省全面深化改革考评优秀区,成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谱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创“创智之城、和美江北”新局面、在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中争创实践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一、改革主要举措

    根据城乡融合工作的基础和发展的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性差异为核心改革方向,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改革内容,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集成式改革走深走实、走在前列、当好示范。重点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实现“四个一体化”。

    (一)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充分发挥近郊优势,以导入城市产业为方向,加快村级物业改造提升,实现形态更新、产业更新和人口更新。重点是搭建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提升机制,建立建强乡村“双创”平台、城郊特色产业集聚区、乡村小微企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区四类产业协同平台。不断激活乡村资产资源活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促进城乡建设管护一体化。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理念,全面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规划、农村形态风貌提升改造、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等机制。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管护“三统一”,重点在农村厕所、垃圾分类、河道、公共照明、燃气、供水节水、管网等诸多领域实现综合管护一体化。

    (三)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优质均衡”为导向,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和社会治理联动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形成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慈城镇为重点区域,推进公共卫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挖掘整理传承农耕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形成文化礼堂样板,探索片区化、组团式下沉乡村治理试点模式,强化片区公共服务能力。

    (四)促进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以村级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农村承包地制度,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同时配套实施“两进两回”激励机制,推动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更多在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聚的良好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二、改革工作成效

    (一)融合发展意识形成。2020年全区城乡融合发展大会明确了“城乡融合做标杆、全域美丽有亮色、改革创新当示范、基层治理成样板”目标,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江北城乡融合发展工作任务、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城乡融合由破题向纵深转变。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步打造,“城市借乡村为景,乡村借城势崛起”“乡村打造成为城市的一个功能”的意识正逐渐形成,城乡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趋向协同融合发展,城市业态乡村办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城乡一体管理体制及垃圾分类、城乡厕所养护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城乡河道实现管理一体化,道路、路灯等城乡基础设施管理差距逐步缩小。

    (二)产业融合渐见成效。围绕“三线五区”总体布局,突出乡土特色,营造乡愁意境,推进两个城郊公园建设。创新推动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村级物业和农村闲置土地集中整治、收储和改造提升的方法,推进村级集体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了田园北郊、艺创鞍山、洪塘湾、庄桥洪家村等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新样板,建成了省级美丽乡村夜游经济精品线。奶牛入选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慈城年糕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三)公共服务提升明显。积极探索具有江北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100%,等级幼儿园比例已达到100%,建成全国首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乡村体育设施进一步普及,实施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11个。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覆盖,基本形成“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地区村级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100%,代表浙江省参加国家基本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名列全国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率先开展新业态工伤保险试点,实现残疾人、低保人员等贫困群体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医保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养老金不断增长。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5G基站建设重点街道(镇)、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镇实现全覆盖。

    (四)区域融合已然呈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连续12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1.696:1。成功入选了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系统入选2020全国数字政府特色评选50强创新案例;全省首创编制《江北区农业产业振兴办事一本通》,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城乡融合改革有机结合,并向农村延伸;全省创新设立首个低收入农户扶贫基金,“银杏计划”为143名低收入农户办理居民医保补助,推进低收入农户住房改造,让低收入农户获益。全面创新推进片区化、组团式乡村抱团发展,形成了北郊片区“农村社区”组团、环云湖片区“红色社区”组团、洪塘湾片区“园区社区”三大组团模式;推进村级集体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盘活村级闲置资源点亮乡村“美丽经济”,该做法得到市领导批示肯定。

    三、改革典型价值及推广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的大政方针,是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江北区作为宁波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有城有乡,兼具区位优势、空间优势、山水生态优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意义非凡,也亟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突破。

    (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仍存在一些明显的制度短板,如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没有根本消除,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合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持续增收面临比较大的挑战等。江北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就是通过推进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建设管护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要素配置一体化,不断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化,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级,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融合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尤其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江北区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城乡产业体系一体化、要素体系一体化,加快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创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江北区兼具城乡两种形态,试点推进了田园北郊和艺创鞍山两个城郊公园建设,创新建立了城郊片区、城镇结合部片区、北山环云湖片区三个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下步将集中力量打造提升甬江北郊片区、庄桥老街片区、洪塘“水韵慈江”片区、慈城环云湖片区和慈城姚江农业公园片区五大乡村发展片区,促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扩面提质,发展多样化的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实施乡村振兴片区组团发展提供可看、可学、可复制、有引领性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