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以来,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贯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为牵引,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农业农村工作开局良好。
一、一季度农业农村生产形势
(一)春粮播种超额完成任务。为确保完成省下达的169万亩粮食考核任务,今年市里确定了175万亩、13.98亿斤的年度目标,并根据各地粮食生产实际,按品种逐一细化分解落实,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从当前春粮播种情况看,总体势头较好。全市春粮播种面积32.95万亩,较上年增加8.1万亩,增32.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9.84万亩,同比增18.67%,超过今年省下达任务数(16.7万亩)3.14万亩;其他旱杂粮13.51万亩,同比增65.77%。油菜种植面积12.4万亩,超过今年省下达任务数(11.79万亩)0.61万亩。已下达早稻任务25万亩。
(二)经济作物保持增长。蔬菜:一季度种植面积23.99万亩,同比增1.76%,产量47.17万吨,同比增1.88%。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但受寒潮、干旱影响,前期蔬菜品质、产量有一定下降。寒潮过后,由于菜价高企带动农户种植蔬菜积极性,各地调整种植结构,改种速生叶菜,蔬菜生产总体平稳。水果:一季度水果产量1.26万吨,同比增1.62%。主要是草莓和少量杂柑类柑橘。茶叶:一季度茶叶产量925吨,同比增1.25%。今年新茶开采时间提前,新茶品质优异,前期产销形势较好。食用菌:一季度食用菌产量5024.2吨,同比增26.01%。奉化顺源农业去年8月份完成技术改造,新厂房投产使用,产能提升50%以上。中药材:一季度中药材产量89.9吨,同比增30.71%。其中铁皮石斛产量有较大增幅。花卉苗木:我市现有花卉种植面积约30.0万亩,一季度销售约4.5亿株,销售额约6亿元。受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影响,花卉苗木生产面积略有下降。进入销售旺季,以北仑为代表的杜鹃等苗木单价和销量持续向好,花卉苗木销售同比大幅提高,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
(三)畜牧生产止跌回升。一季度肉类产量2.86万吨,同比增5.0%;禽蛋产量1.06万吨,同比增7.1%;奶产量1.02万吨,同比增32.4%。为加强春节期间生猪保供,我局指导养殖场加快生猪出栏供应市场,一季度生猪出栏22.31万头,同比增1%。因猪肉价格持续高位,带动禽肉需求提升,一季度家禽出栏大幅增加,出栏245.22万羽,同比增12.7%。去年我市牧场结构调整,奶牛存栏大幅增加,产奶量增加。
(四)渔业生产快速增长。一季度水产品总量26.6万吨,同比增6.72%,其中:海洋捕捞14.59万吨,同比增3.26%,海水养殖8.98万吨,同比上升4.29%,淡水捕捞0.41万吨,同比增48.23%,淡水养殖1.42万吨,同比缩减3.22%,远洋渔业1.2万吨,同比增169.08%。受疫情影响,去年2月份出海渔船数大幅减少,捕捞产量断崖式下跌,因此同期渔业基数较低。今年由于市里“留甬过年”政策激励,大部分捕捞从业人员在甬过年,年后渔船出海时间比往年更早,出海作业渔船配员齐全,生产时间增加,海洋捕捞产量稳步增长。得益于海水养殖规范化、生态绿色发展的政策扎实推进,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产量增加。由于巴西暖流强度较大,阿根廷线外渔场鱿鱼繁殖迅速,西南大西洋渔场生产形势大好,单船产量超去年整个汛期产量,远洋渔业大幅增产。近年来我市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增殖放流力度加大,同时河道水质改善,内河淡水鱼类栖息生养繁殖情况良好,淡水捕捞大幅度增产。
(五)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扩面。2021年全市计划创建新时代美丽乡村梳理式改造村庄400个,启动培育小集镇式中心村20个、示范乡镇(街道)27个、乡村振兴示范带21条,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乡镇(街道)15个、示范村52个,农村公厕建设1115座。新时代美丽乡村分类创建进展顺利。2020年启动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小集镇式中心村10个、示范乡镇(街道)11个、乡村振兴带10条,建设周期2年,截止到2021年3月,完成66.37%进度,投入资金8.08亿元(其中2021年1-3月投入资金1.32亿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完成年度省、市两级创建目标任务镇(村)立项,并启动创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基本覆盖,回收利用率达到65%,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6%,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公厕已完成申报和立项,并启动政策处理和施工图设计等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六)春耕备耕农机保障充分。目前全市有农机专业合作社349家,每个涉农乡镇约3家,农机作业服务公司23家,区域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2家。春耕备耕生产农机在用10000余台套,实际使用预计5000台左右,机力充分,能满足春耕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需要。农机机手主要以本地人为主,配备齐整,已培训农机手和农机维修工1300多人,冬闲时期已维修维护保养农机具12800多台次。申领并分发各区县市农机跨区作业证340本。
(七)农业农村项目建设稳步推进。5个在建中央项目推进顺利,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已完成建设,准备验收。一季度全市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计划开工项目12个,计划投资约11亿元。全市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个,开工2个,中央财政耕地地力补贴资金下达率达70%。2021年新开工猪场项目4个,计划投资2.6亿元,已完成计划投资的26.9%。市级种植业“六园”示范基地创建,计划开工种业项目2个。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风险挑战与趋势判断
一是粮食生产压力继续增大。受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种粮效益持续下降,经营主体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季度农资价格上涨明显,复合肥每吨涨10%、尿素每吨涨20%、农膜每吨增加约1000元、除草剂涨10-15%;劳动力成本也上涨)。根据省粮食生产任务,今年我市的粮食生产还将大幅扩面,且我市耕地面积有限,对经济作物会产生较大影响,粮经争地矛盾会较以往更为突出,需要在扩面的同时要调结构。今年是“年里春”,立春早、春节晚,2月26日才过完元宵,备耕的时间比较紧张。
二是生猪生产形势依然复杂。春节前后,非洲猪瘟在北方部分地区有抬头趋势,仔猪流行性腹泻等疾病也在蔓延,疫情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对养殖信心和引种都带来一定影响。受规模猪场建设、投产制约因素较多影响,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还有过程。
三是农业生产防风险压力持续加大。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市场、疫病、安全等叠加的风险。年初以来旱情严重、低温寒潮较多,部分农产品生产受损,预计今年不利气象影响会有所加重。春节后农业、渔业生产活动频繁,疫情常态化情况下海上航运趋于繁忙,涉渔疫情防控、渔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都对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带来考验。
三、下步举措
(一)抓实备春耕生产。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引导、服务和支持,鼓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多种早稻。强化早稻种子供需调度,积极开展余缺调剂,鼓励集中育秧,实施精准用种,缓解种子供应压力。落实粮油生产政策扶持资金,督促各区县(市)落实省厅下达的粮油生产各项任务指标,落实规模粮油大户种植补贴政策,发展“稻菜(瓜)轮作”、“稻鱼(鳖、虾)共养”、“稻鸭混养”等种养结合模式,提高种粮积极性和效益,抓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保障全市粮油产量、面积稳中有增。
(二)加大“菜篮子”保障。提升生猪产能,加快推进万头以上新建猪场投产、空栏场复养和存量场增养等工作,抓紧鄞州菫山、奉化网易未央、慈溪创源等3个已规划新建场落地建设,引导养殖场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绿色化、集约化生产水平。鼓励养殖场抓紧做好引种工作,加大能繁母猪引进力度,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发展畜禽种业,提高我市优质种猪自给水平。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精品的蔬菜、水果、茶叶和中药材。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加强渔业养殖生产技术指导工作。
(三)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深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做实招商引资、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工作。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项目和数字农业新基建项目等。有序组织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土地综合整治、村庄梳理式改造和农房改建,推进村庄有机更新、标杆县、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创建。
(四)深化农村集成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支持象山县国家宅基地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股权权能,探索完善成员资格界定、股权继承和有偿退出等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交易体系,细化股权抵质押办法,重点推进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取得新的突破。指导象山县开展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综合集成改革试点。
(五)推动共同富裕。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壮大乡村新时代工匠、电商直播、经营管理等人才。大力培育农产品线上销售新模式,推进农社对接模式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农产品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值。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生态,健全众筹、股份合作等创业机制,支持农村能人带动普通农民合作创业。深化组团式帮扶机制,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全覆盖,构建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机制。启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
(六)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压实农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查处。上门排摸变型拖拉机实情,做好动员发动和矛盾化解,积极引导机手转产转业,全力推进变型拖拉机提前淘汰工作。持续加强渔业渔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落实乡镇基层渔业管理组织应急处置责任,加强涉外渔业安全工作。落实动植物重大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