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废弃_隐藏栏目 讲话文论
  • 讲话文论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助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 高水平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
  • 阅读:
  • 时间:2021-03-16 17:37
  • 来源:宁波市委副书记 市长
  • 作者:裘东耀
  • 这些年来,全市持续深化“百千工程”,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交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分答卷。“十四五”是开启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争当“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关键时期,如何以领跑者姿态推动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命题。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好省委现场会精神,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全面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率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在全省乡村振兴中争先进位,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增光添彩。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增添美丽乡村新风景

    一要擦亮生态底色。重点做好两件事。一是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着力抓好重点生态区修复、土壤环境保护治理、“低散乱”企业整治和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肥药施用指导和使用监管,加快推广测土配方、稻虾轮作等绿色高效技术和生态循环模式,推动“肥药两制”县域全覆盖、规模主体全落实。二是要落实好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的后半篇文章。在做好项目工程收尾、绩效评估等工作同时,加快设施提档升级和标准化运维,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管护机制,打造农民满意、农民受益的“民心工程”。这里要特别强调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各地要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和示范带动,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分类投放准确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持续推进截污纳管工程,加快健全农污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运维标准和质量。

    二要守住乡愁古韵。村居之美不在于“大”和“洋”,而在于保留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让人们记住乡愁。要注重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抓好区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特色主题营造和景观风貌管控,构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差异化发展格局。要注重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在建设风格、立面设计、庭院美化、路面水体等方面彰显特色、体现“乡愁”。要抓好“农民建房一件事”落实,加强农民建房指导与服务,持续推进“十百千”农房建设工程,加快“浙东民居”“农房工业化”试点项目复制推广,打造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浙东民居”样板村。要注重体现乡村文化韵味。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实施“美丽乡愁”四百工程,积极开展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保护,充分挖掘村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通过设计下乡、艺术下乡等,把乡村内在美激发出来,赋予崭新样式,打造“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

    三要推进全域美丽。按照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要求,加强点线面结合,统筹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庭院建设,把“盆景”变成“百花园”。各地要充分认识城镇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一镇一方案”落地,把“五美”文章做得更大更充分,全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居环境高地。要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梯度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点、示范村、示范镇、标杆县、示范带创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集成示范效应,实现从“一片美”向“全域美”转变。

    二、大力提升发展能级,构筑乡村产业新优势

    一要构建优质农业保供体系。要始终绷紧端牢“饭碗”这根弦,坚决打好“粮、猪、菜”保质保量组合拳,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更稳。粮食生产,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种粮潜力,重点抓好闲置丘陵山地利用;另一方面,要按照“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的要求,抓好耕地种粮情况监测,严格保持功能区种粮属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生猪保供,要想方设法做好“增”字文章,加快布局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生猪养殖场,提高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蔬菜保供,要坚持优质高效、特色精品,优化生产布局,大力发展绿色蔬菜、设施蔬菜。

    二要构建多元产业融合体系。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重点做好“三个融合”:一是加工流通融合,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培育壮大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构建从田头到餐桌全链条供应模式。二是功能拓展融合,支持农业与文旅康养、夜间经济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提高农业增值效益。三是信息技术融合,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工厂试点建设,打通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通过政企联动、平台资源、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

    三是构建高效农业创新体系。要把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关键任务,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和“星创天地”创建。引导和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协作,在特色优势农业领域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农业科技协调创新与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落实重大科技成果激励机制,通过支持建立利益共同体、保障合法收入权益等措施,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营造良好农村创新生态。

    三、大力深化集成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新活力

    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统筹抓好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土地资源,让闲置农房真正成为富民的“黄金屋”、强村的新引擎。宅基地改革方面,要紧紧抓住获批全国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先行先试,突破难点、干出亮点,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带动面上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要根据国家、省有关精神,加快研究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程序、收益分配、监管服务,确保这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二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围绕农民增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完善集体产权权能,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找准发展路径是根本。要因村制宜,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探索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三要深化城乡要素资源流动机制改革。要推动人才向农村配置。加快建立城乡人才交流激励机制,吸引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乡贤等下乡创业创新,解决好各类人才“上山下乡”碰到的问题,让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特别是要重视农村里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让这些人留下来、干起来。要推动资金向农村配置。落实好中央关于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行各类农村物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加大支农扶农力度。要推动资源向农村配置。按照农村实际人口规模,合理配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商贸金融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快递下乡”工程,落实“两进一出”(快递进村、进场、出海)全国试点任务,推广“交邮合作”模式,推动村级电商网点行政村全覆盖。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动5G网络向重点镇村覆盖。

    四要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一手抓平台,坚持实体化运作,重点要建设提升好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特色产业农合联和村级综合服务社三大平台,做到农合联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覆盖全市镇乡,特色产业农合联覆盖县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村级综合服务社覆盖海岛、山区和半山区。一手抓服务,强化精准化供给,引导农合联会员合作投资涉农产业和为农服务项目,重点在创新农技推广、推进农产品电商、优化乡村金融等服务上提质增效。

    大力培育乡风文明,营造和谐有序新风尚

    一要塑造淳美乡风民风。一方面,要深化文明阵地建设。着力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完善提升,加快文明实践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拓展,要加强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探索建立更多形式的文明实践基地、文明实践点,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和特色志愿服务,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参与广泛、效果良好的工作品牌和活动项目。另一方面,要深化移风易俗。不断拓展农村文明示范创建的广度深度,加快提升文明示范线、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和实效,争取到“十四五”末,文明村镇建成率达到90%。积极开展“好家风、好家训”、道德讲堂、文明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弘扬公序良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要发挥文化教化作用。加强农村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走亲”、“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等文化惠民工程,常态化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依托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引导群众自发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使农民在参与中得到感悟和教育。

    三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紧密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培训,引导农民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整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等培训资源,加强农民学院、农民学校和田间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切实增强培训实效。

    大力推进治理创新,开创乡村善治新格局

    一要建强基层党建堡垒。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切实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成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要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深化区域党建联盟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创新力度,不断增强村级组织领导发展、服务群众能力。持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好换届后村社班子教育管理,通过强化教育培训、管理考核、落实保障等措施,提高新一届村社干部的履职水平和廉政为民意识。持续深化清廉村居建设,深入开展“惩治基层腐败、推动基层治理”专项行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基层治理全面提效。

    二要提升镇村服务能力。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拓展服务“三农”的广度深度,统筹更多改革事项向镇乡(街道)、村(社区)延伸,让农民群众办事更加方便高效。要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强化市县联动,推动资源整合、条块协同,加快工作网络向村(社区)延伸,推动矛盾纠纷处理关口前置,把矛盾调解做到农民身边。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新载体,加强点上亮点的面上推广。要把各地好的经验做法挖掘提炼出来,结合乡村治理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内容、规范流程、完善制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典型模式,把宁波乡村治理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三要推动乡村整体智治。深入实施“乡村治理+互联网”行动,以智治手段优化治理形态、完善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高效化。要提升镇乡(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站)规范化建设水平,加快公共数据共享和应用,探索移动端远程视频服务方式,实现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要做强基层治理“四平台”服务功能,加强数据共享和系统整合,推动党建、社会组织、信用体系、舆情管控等大数据向“四平台”归集,提升智慧治理协同联动水平。要结合“雪亮工程”建设,加快建立数字化防范化解风险体系,深化“安监融网”“警网融合”,推进“智安小区”“智安单位”“智安校园”“智安工厂”等智慧治理系统集成,构筑“智能防控圈”,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切实消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公共安全隐患。(本文为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在全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暨乡村产业振兴现场会上的讲话摘要,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