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1年第5期
  • 阅读:
  • 时间:2021-03-12 16:09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82

    数字化改革(第1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3月11日

    【本期目录】

    ▲市农业农村局四强化构建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

    ▲市农业农村局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

    ▲一试点二平台三辐射 构筑数字农业“海曙模式”

    ▲江北区一张图擘画乡村治理新方式

    ▲加快数字转型  打造慈溪乡村振兴新引擎

    ▲象山县智慧渔港助力渔业安全

    市农业农村局四强化构建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并对标市数字化改革五大系统建设任务,成立了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组、乡村振兴集成应用组、数字经济组、数字乡村服务组、数字法治组。

    二是强化任务目标。对照省、市数字化改革的目标,积极谋划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方案,以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为总目标,主动对接省市数字平台,加快推进数字乡村系统集成应用,拓展数字乡村创新应用场景,引领宁波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强化基础调研。委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团队,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制定数字农业农村标准规范,并为筹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创新平台、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创新平台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宁波创新中心(以上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简称“宁波创新中心”)开展前期研究。

    四是强化技术支撑。成立宁波市数字乡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赵春江院士、陈纯院士以及我市农业农村数字化知名企业家为咨询专家,为全市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市农业农村局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对照省、市数字化改革的目标,积极谋划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方案,梳理细化数字化改革任务。

    一是推进数字乡村重点业务系统建设。编制数字乡村数据资源目录,制定数字乡村数据采集、交换标准,初步构建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完成42个涉农业务系统存量数据打通汇聚,打造农业农村资源全域时空信息“一张图”。加快推进核心业务数字化,数字赋能提升“肥药两制”、渔船精密智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低收入农户帮扶等业务系统。

    二是拓展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0个,示范带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100个。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程工程,做大做强“网上农博”,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

    三是推进乡村服务数字化建设。推广应用“浙(甬)农码”,打造乡村数字化移动端统一服务窗口,力争“浙(甬)农码”赋码量达8万次以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公共厕所等领域美丽乡村智慧治理示范建设。依托省平台推进“跟着节气游乡村”等场景应用,加快全市农家乐(民宿)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试点二平台三辐射构筑数字农业“海曙模式”

    近年来,海曙区把发展数字农业农村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全过程、全方位、全角度推动农业数字转型,以海曙区古林镇蜃蛟片区为典型,打造“一试点二平台三辐射”,构筑起数字农业“海曙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集中力量,建好大田种植数字农业试点项目

    海曙区“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是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之一(全国仅四个),总投资2572万元,建设总面积达10900亩。该项目围绕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变的发展思路,以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为核心建设内容,将农机、农情、灌溉等设备与新型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等应用技术紧密结合,让项目区水稻种植实现从耕田、播种、施肥、收割,再到烘干的完全数字一体化。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后,劳动力用工成本减少10%,节水10%,减少肥料施用8%,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整合资源,构建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商销售平台

    一是构建数字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推广“海曙益农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益农信息服务站,村民们足不出户即可获取由专家们提供的农作物病虫情报、灾害性气象预警等信息,及时预防、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平台搭载在农耕海曙公众号上,同时连上海曙81890服务网,方便群众随时随地获得农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除此之外,益农信息服务平台还设置有供求发布功能。目前,全区已建成益农信息社167个,其中标准型益农信息社141个,示范型益农信息社26个,覆盖率达100%。

    二是鼓励推广电商销售平台。加快推进电商换市、农超对接等新型营销模式,推广“黄古林”、“华业”等农企电商销售模式,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线上销售农产品,在将农业生产实现电脑平台智能管理的同时,力促科技信息创新转化成为农业发展新动能。2020年,超额完成农产品电商年度销售额7.1亿元

    三、串联辐射,带动农业新项目、推广农业新业态、探索乡村新模式

    一是带动农业新项目。以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为突破口,以古林镇三个古村蜃蛟村、前虞村、茂新村为核心,结合周边村庄的农业基础、交通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着力打造乡村综合体之一的“智农茂新”园区。该园区依托天胜牧场“四不用”、翁姚葡萄等品牌,兴建国家级自然农业园区、小浆果产业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农业创业创新基地、太空植物种植基地、黄古林席草种质基地、翁姚葡萄种植基地等项目。

    二是推广农业新业态。以数字农业项目为基础,大力推广“农业+互联网”、“云认养”、“APP掌上农场”等农业新业态,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探索乡村新模式。结合数字农业的开发,将农业大数据与“科技+”、“旅游+”、“生态+”等相融合,不断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促进农林、水利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村蜃蛟村、“孝义之乡”前虞村和“御史之乡”茂新村的乡土资源,打造“数字化”的美丽乡村。

    江北区一张图擘画乡村治理新方式

    江北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借助数字赋能,创新性地将农村集体资产信息汇集体现在“一张图”上,实现集成管理。工作成果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个典型单位,得到农业农村部韩俊副部长批示肯定。目前已完成全区基础数据采集,涉及资产条目约2万条,其中土地面积约18万亩,经营性固定资产5.5亿元,租金约2亿元。

    一是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形成“家底图”。全面开展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群众关注的集体固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的“现状照片、合同信息、权证属性、位置四至”等20多项要素,在一张资产表中进行登记确认、在一份地理影像图中进行勾勒确认,形成了全面直观、详细完整的农村集体资产“家底图”。

    二是全面排摸经营状况,形成“效益图”。基于大数据,形成数据资产分析云图,如区块内租赁企业的租赁水平分析、产业布局分析、财务状况分析、资产结构分析等,全面反映村级资产经营状况。建立资产租赁预警体系,对长期闲置资产、租金收缴不及时资产、合同到期资产、租金价格异常资产等情况系统将自动风险预警。

    三是全面厘清成员身份,形成“树状图”。江北区出台多项制度,明确了对有资格权对象的社员身份进出管理办法,在详细收集社员的身份、股权和变更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村、组、户的树状管理系统,为后续社员按身份合理配置股权,有效化解股权分配矛盾奠定了基础。

    四是全面公开各类信息,形成“阳光图”。除传统公开形式和公开内容外,江北区积极探索图文结合“一点明”的公开模式。在“江北三农”微信公众号的公开板块,村民打开所在村的资产地图,点击资产图斑,该资产基本情况和租赁信息就会呈现,简单直观明了。

    加快数字转型  打造慈溪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来,慈溪抢抓数字经济机遇,推进数字引领,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项目落地,数字乡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市被全省首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创建单位,2020年10月被列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创建地区,2020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7.8亿元,拥有省级数字工厂创建单位3家,完成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20个,完成网上“农博”慈溪馆开馆,宁波市级农业电商示范镇村15个。

    一、数据整合利用,打造数字农业“总枢纽”

    慈溪数字乡村建设围绕“一中心、一体系、三化”,搭建全市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建设1个数字化资源体系,实现特色产业数字化、管理服务数字化、基层治理数字化。重点围绕12大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和五大主导产业,推进数字园区、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数字工厂等产业数字化。整合农村三资管理、政务办公、农产品可追溯、畜牧业管理、渔业管理等工作平台,通过一个平台入口,实现浙里办、农民信箱等个性化功能统一呈现使用。全面整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党建”、“基层治理四平台”、“雪亮工程”等乡村治理等平台与数据,推进重要业务开发和完善,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

    二、科技创新,组建数字生产“新高地”

    我市积极开展数字工厂、打造数字园区数字农场试点建设和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工作,引进先进技术、智慧模式,大力推广物联网农业和智能控制系统,有效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如慈溪市坎墩玉兰果蔬农场率先建成数字农场,在2700平方米的玻璃大棚内有智能环境监测传感器、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可视化监控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等,能够在电脑、手机APP、电视屏幕中实时显示作物生长环境数据,实现远程控制温室风机、遮阳、卷膜等设施运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能够自动完成作物大面积灌溉和肥药施用,使水肥在土壤中以最优比供给给作物吸收利用。慈溪正大蛋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投资2.26亿元,引进全球领先的意大利FACCO公司成套养殖生产设备和丹麦分级包装流水线,远程精准控制环境,智能监控厂区,鸡舍精准饲喂,产品机械化自动收集,养殖规模达100万羽,日产鸡蛋60万枚,年产鸡蛋2亿枚,分级包装鸡蛋1.9亿枚,生产有机肥2万余吨,是目前华东地区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项目。海通食品集团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建立了TBS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智慧工厂管理系统和能源分析控制系统等三大系统,打造数字工厂体验馆,实现数字赋能。

    三、网联网销,抢占市场营销“制高点”

    开设线上慈溪农产品特产馆,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拓线上农业销售渠道,发展线上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实现产品快速流通,信息便捷传输。2020年,我市电商销售突破37.8亿元。在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慈溪以微信、抖音短视频、直播带货为载体的社群营销正成为农业经济新增长点。我市农业农村局携手正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微博“一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在活动现场,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史立权,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梅仙子”柴春燕在线直播为慈溪杨梅代言。据统计,本次直播共吸引流量237.9万人次,活动期间累计线上下单超3万单,销售额超500万元。目前,慈溪杨梅电商驶入快车道,线上销售额超亿元。

    四、智能服务,推动乡村治理“新风尚”

    高水平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关键是从数字乡村破题,用数字化对乡村公共服务模式、乡村治理方式进行重塑,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延伸数字服务。立足村民办事不出村,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延伸到村级,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小二跑”。如慈溪市崇寿镇傅家路村建成傅家路片区数字便民服务中心,进驻事项19类85项,代办事项11类21项,实现微信在线业务咨询、网上挂号、e公证等服务功能,依托网格员、综治调解员、党员志愿者等建立“跑小二”队伍,打造15分钟便民圈,实现群众办事基本不出村。二是畅通数字治理。整合乡村数字图书馆、两网融合、雪亮工程、环境监测、村务公开等功能模块融入“大数据平台”,在数据共享交互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管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处置过程全流程跟踪反馈,以数字化方式畅通了“由下而上”反馈和“由上而下”整治的治理“闭环”,实现乡村治理一盘棋。三是探索农产品+旅游模式。依托数字平台,全市30多个村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开发宜众网上商城,扩大宣传效应,让传统农产品“亮”出来、“活”起来,日前已试水网售麦冬、汤圆、海鲜等产品。据初步调查,20%的村1/3以上的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

    象山县智慧渔港助力渔业安全

    象山县坚持科技兴安理念,以巩固深化“智慧渔港”建设成果为抓手,不断提升渔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化、精准化水平,形成高效便捷、快速处置的“技防+人防”全天候动态监管格局,涉渔船事故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象山县渔船安全事故数量、死亡失踪人数、沉船数分别同比下降58.3%、76.2%、44.5%。

    一、精准布控,实现港口管理智能化

    一是织就渔船识别网。根据石浦港地理特征,在主要航门水道和岛屿上分布建设6个雷达监控点,全时段、全天候监管进出港渔船。雷达识别系统主动采集进出港渔船信息,智能检索渔船电子档案,完成数据匹配,实现渔船身份精准识别。二是搭好联动监管台。雷达识别系统与县渔业安全指挥中心信息互联,一经发现数据不匹配的疑似非法船舶,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值班员第一时间受理情况,研判处置,大大提高了应急处置和执法指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练好巡逻查证功。依托“智慧渔港”大数据,实现港口海域信息全面掌控,合理调配使用渔业监管执法力量,科学高效组织渔政执法船艇开展巡逻查证工作。2020年累计监控进出港船舶12.6万余艘次,查扣三无船(筏)118艘。

    二、精准掌控,实现海上渔船管理动态化

    发挥动态管理系统“千里眼”功能,实时动态掌握海上渔船位置信息,当海上作业渔船接近争议水域、敏感水域或海上重要航道航线时,渔业安全指挥中心值班员借助系统提前进行干预和提醒,引导渔船撤离危险水域,回避各类风险。开展海上不按时报位离线渔船点验工作,对离线普通渔船每2小时点验一次,重点渔船每1小时点验一次,增强渔民安全意识,杜绝失管失控现象,防患于未然。2020年累计点验渔船5412艘次,提醒渔船111.1万余艘次,有效化解出海渔船的安全风险。

    三、精准智控,实现进出港报告数字化

    设计研发“象港通”渔船进出港报告系统,随船出海船员出港前将个人照片、身份证、船员证书等信息上传至“象港通”,系统自动比对验证渔船、船员资料,坚决杜绝渔船“带病出海”和船员“无证上岗”。2020年累计执行进出港报告近8.9万余艘次,渔船执行进出港报告率达100%。

    四、精准监控,实现安全监管信息化

    环石浦港设置104个高清监控,与檀头山、东门岛、崇站岛等地的4个制高点高清视频监控形成互补,实现环石浦港主要海域的全方位实时视频监控。升级1785艘渔船视频监控抓拍系统,对渔船生产作业中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录音录像,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积累一线资料,化解渔业生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