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政务信息 计划总结
  • 计划总结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20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三农”工作总结
  • 阅读:
  • 时间:2021-02-07 17:11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制定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13511”工程,为应对疫情灾情影响、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一年工作,主要有六个方面成效:

    一是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手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提升。积极应对新冠疫情,争先创优开展农业专班工作,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及时启动生猪、蔬菜保供应急方案,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尽早复工复产,有力保障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供应充足。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小麦、早稻、晚稻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6.94万亩、产量13.49亿斤,产量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面积完成省年初下达任务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下达任务;生猪生产逐步企稳,产能进入上升通道,13个新建规模猪场建成投产,全年生猪出栏77.8万头,同比减11.0%,年底生猪存栏61.1万头,同比增24.8%,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蔬菜和水产品量质齐升,蔬菜面积129.4万亩、总产量261万吨,同比分别增2.2%和2.3%,水产品总量102.8万吨,同比增3.4%。

    二是坚持绿色融合、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翻开新篇章。深入推进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全面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2.4亿元,同比增长2.3%。全市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1条、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2条、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54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3家,现代种业(种业年产值超过35亿元,市种子有限公司、微萌种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五强,甬优7850入选全国超级稻品种、“甬岱1号”大黄鱼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农业机械化(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0%)、农业规模化(农业规模化率达69.7%)、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到108个,风险保障超过450亿元)等多个方面居全国领先、全省第一。

    三是坚持全域提升、均衡发展,美丽乡村展现新面貌。大力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村庄梳理式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全市新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市级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42个、风景线11条、梳理式改造村300个,新增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20 个、市级示范村50个、示范镇 15个,完成农村公厕改造8852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厕规范化管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6.5%。

    四是坚持系统集成、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按照“确权、赋权、活权”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改革政策集成、项目集成、要素集成、力量集成,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潜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为全省地级市中唯一的全国先进典型案例,得到中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圆满完成,相关做法得到部领导充分肯定。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全面推开,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慎推进,象山县列入新一轮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五是坚持产业助力、帮扶兜底,富民强村取得新成效。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扎实开展富民强村行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138元,同比增6.8%,低收入农户收入达到16681元,同比增 14.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同城同待遇,低收入农户增收、“两不愁三保障”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总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70%。

    六是坚持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党建强化、自治完善、法治提升、德治普及和协调推进等五大行动,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总结形成乡村善治20式,成功打造省级以上品牌5个,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2个、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省级乡村善治示范村409个,树立了乡村治理宁波品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974家,移风易俗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业、渔业安全实现事故数、死亡数“双下降”。

    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但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自给率较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压力依然较大;乡村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占比还不够高,产业链、价值链还不够长;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有限、增收渠道不广、后劲不足;农村公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短板依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