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1年第2期
  • 阅读:
  • 时间:2021-02-04 14:24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82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月29日

    【本期目录】

    ▲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四安”实践

    ▲鄞州渔业技术服务工作荣膺省级“好做法”、“好模式”

    ▲余姚市打好 “三场仗”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四安”实践

    鄞州区五乡镇四安村,是个城郊村,现有人口6000多人,流动人口是常住人口3倍多,加上农村开放式管理,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难度大。2020年6月以来,该村紧紧抓住垃圾源头分类这个“牛鼻子”,以党建为统领,强化制度设计、志愿服务、信息反馈、运行管理,探索破解垃圾源头分类怎么分、不会分、不愿分、长效分四个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城郊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新路子。目前,垃圾分类村民参与率100%、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垃圾减量60%。

    一、强化制度设计,破解 “怎么分”难题。四安村结合村庄实际,按照“四分法”,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三定点一统一”制度,即厨余和其他垃圾定点投放、可回收物定点回收、有害垃圾统一收集。建立厨余和其他垃圾定点投放制度,根据村内四个自然村分布情况,合理安排41个垃圾投放亭。建立可回收物定点回收制度,把回收制度纳入村庄管理,督促提升回收场所环境,规范回收行为。建立有害垃圾村里统一收集制度,在村委会办公地,建有一个告知牌、有一个收集容器(点)、有一个登记簿,明确有害垃圾的收集时间、收集品类、收集数量及处理去向。经垃圾分类,现全村平均每月厨余垃圾33吨、其他垃圾24吨、可回收物3吨、有害垃圾0.03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二、强化志愿服务,破解 “不会分”难题。成立由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及外来人口代表等100余人组成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协会,对村民开展“颗粒化”指导服务,探索形成了垃圾源头分类服务指导“三步五法”。“三步”,第一步,入户宣传。在垃圾分类前期,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辅导分类基础知识,现场演示,手把手指导,向村民普及分类知识;第二步,桶边督导。在上门宣传指导结束后,志愿者进入垃圾分类投放亭对村民投放的垃圾进行检查,确认村民的垃圾分类是否正确,遇到投放不准确的进行二次分拣,同时告知村民如何正确分类,对分类准确率高的村民则表示鼓励;第三步,重点帮教。村民基本具备分类能力后,桶边督导结束,志愿者的工作重心转移,主要是对平时冒出来的个别或少数分类不正确的农户,开展一对一指导,以及对村内新进人员的辅导。 “五法”,即要求志愿者入户服务指导做到“看、讲、问、听、教”五环节,看村民分得怎么样,讲分类政策与知识,问村民分类中的难处,听村民对垃圾分类的建议,教村民现场如何分。

    三、强化信息反馈,破解“不愿分”难题。通过微信群搭网,以“三个做到”督促引导部分不愿分村民愿分、准确分。做到信息反馈不拉一人。建立志愿者协会——自然村片区——垃圾投放亭三级微信群,垃圾投放户至少有一人进入自己所在垃圾投放亭微信群。垃圾分类好坏情况、问题整改情况等,都在群内发布,让村干部、片长、志愿者、全体住户第一时间知晓。做到巡查不漏一处。村里确定两名同志开展巡查,每天上午8时、下午2时、晚上7时左右,三次对全村41个垃圾亭进行巡查,发现垃圾分类不准确的垃圾亭,当即拍照发至志愿者微信群和相对应的垃圾亭微信群,并对该垃圾亭的垃圾进行分拣,保持各垃圾亭的垃圾分类准确。做到整改不过一夜。各垃圾亭志愿者根据巡查组通报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跟进整改。如:当某区域的垃圾分类出现反弹时,由该片区的志愿者负责人集中本片区的所有志愿者力量对该区域投放户上门进行源头分类检查,发现有源头分类不好的,当即发放垃圾分类整改告知书,上门进行劝导和检查源头分类情况,并进行登记后上传微信群,做到实时通报、立查立改。

    四、强化管理机制,破解“长效分”难题。建立“三常态化”举措,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网格管理常态化。支部书记任总网格长,四个自然村村民小组长任分网格长,每个自然村的垃圾投放亭负责人任片区网格员,网格员下设志愿者,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巡查整改常态化。每个垃圾投放亭有2至3名住在附近的志愿者包干负责每日巡查管理,村里由1名干部与1名志愿者负责全村区域每日巡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通过微信群反馈。激励督促常态化。每阶段召开总结表彰会,对优秀志愿者、优秀网格员发奖状和纪念品,对分类好的村民给予表扬和点赞;对分类不好,要求桶边督导2小时,对外来租客分类不好且屡教不改的,列入租客“黑名单”。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

    鄞州渔业技术服务工作荣膺省级“好做法”、“好模式”

    1月20日,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公布了2020年度省级“推广服务好做法”、“绿色发展好模式”榜单,其中鄞州区农业农村局下属渔业技术管理服务站申报的“加强苗种防疫检疫,推进渔业健康绿色发展”上榜。近年来,区渔技站立足服务基层,围绕苗种防疫检疫,在建立10个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的同时,做好五件事,推进全区渔业健康养殖和绿色发展。

    一、做好防疫检疫和生产技术指导,把好苗种源头。宣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高养殖业主防病意识,形成先检测后放苗的科学理念。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区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第一茬放苗生产遇到重重困阻,但鄞州积极采取养殖场自检与单位公益检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虾苗病毒检测及常规水质检测,从源头把好苗种质量,同时进村入户做好虾苗放苗前后的技术指导工作,努力协调保障渔业健康养殖生产。

    二、做好南美白对虾虾苗及养成期检测,降低养殖风险。2020年共对全区南美白对虾苗进行病毒检测133批次,并邀请市级专家养殖场现场指导10余次,同时结合病害测报工作,及时掌握发病原因和病害动态,指导科学用药,减少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降低发病率,提高养殖成活率、产量和产品质量,减少渔业因病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三、做好“一点一策”实施尾水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指导规模化设施养殖场实施“一点一策”尾水治理项目,并邀请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尾水进行月度监测,共布设点位101个,采样检测404次,获得检测数据3232个,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环境质量和现状,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四、做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全程规范管理。鼓励并指导有条件的养殖场参与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引领绿色发展。目前我区已建成12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其中4家为2020年成功创建的省级示范场,对推进全区健康养殖、渔业标准化生产、加快现代渔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做好水生动物防检疫技术学习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为提高水生动物防疫检疫能力,渔技人员积极参加各类省市区组织的线上线下的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水产技术职业技能竞赛,并连续4年参加农业农村部水生动物检疫系统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充分地激发和调动了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理论、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情,有效提升了相关业务技能。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

    余姚市打好 “三场仗”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好种质资源“保卫仗”。深入开展种质资源普查行动,摸清本地种质资源底数,并抓好种质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排摸43个本地特色传统品种并进行登记保存,同时积极建设茭白、杨梅2个种质资源库和丈亭、梁弄、泗门3个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开展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如通过对农家品种“余姚缩头种榨菜”的提纯复壮,成功选育 “余榨2号”,产量增加10%。在此基础上,该市2020年创新建成全省首个种业地理可视化展示平台,切实提高种质资源保护现代化水平。二是打好良种突破“攻坚仗”。大力推广产量稳定、抗病性强的品种,针对有潜力的品种开展超高产量技术攻关,凸显农技指导引领效应。如2019年以来,通过筛选品种、优选地点、改良模式等方式,种植的油菜“浙油51”和“浙油杂1403”,分别以亩产241.92公斤、288.13公斤,连续刷新浙江农业之最纪录。三是打好新种引进“主动仗”。每年引进试验新品种200只以上,选育有价值的新品种进行推广,不断优化本地种植结构。2020年,共引进试验新品种254只,经对比发现再生稻在节肥减药、节约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每亩可比连作晚稻减少肥料9.6公斤、节约综合成本124.4元,比单季晚稻减少肥料19.2公斤、节约综合成本209.6元,将逐步在全市开展推广。

    (余姚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