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数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 阅读:
  • 时间:2021-02-04 16:41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2020年,我市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面启动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农业经济保持稳中有增、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年农业生产呈“前降后升”态势,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农业生产增速较低,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二、三、四季度农业生产恢复稳定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352.4亿元,同比增2.3%,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绝对值居全省第一。

    一、2020年农业农村生产形势

    (一)粮食生产再创新高。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67.4万吨,增长1.7%,粮食产量创八年新高。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0.43万亩,产量8.7万吨,较年初计划增加0.15万吨;小麦播种面积16.72万亩,产量5.15万吨,较年初计划增加1.54万吨。今年以来,市粮食专班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响,提前谋划,积极宣传我市粮食形势和增产政策,指导农户抢抓农时,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大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应用机械化、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耕种手段保障了粮食增产增收。

    (二)畜牧生产持续恢复。全年累计肉类产量9.53万吨,同比降8.1%;禽蛋产量4.06万吨,同比增3.98%;奶产量2.96万吨,同比增3.5%。受今年非洲猪瘟和新冠双重疫情影响,作为主要肉类供应的猪肉减产,禽肉蛋和奶类填补市场,形成肉类总量减少,蛋、奶增加的局面。2020年,我市在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持续做好生猪增产保供工作,着力抓好万头以上新建猪场竣工投产、空栏场复养和存量场增养等重点工作。到年底存栏大幅上升,产能逐步恢复。

    (三)经济作物持续增长。蔬菜方面,全年种植面积155.23万亩,同比增2.32%,产量256.99万吨,同比增3.79%。今年气候条件总体较好,光热要素充足,受台风影响较小,各类蔬菜长势良好,产量持续增长。水果方面,全年产量125.44万吨,同比增3.48%。今年是杨梅丰产年,且天气条件较好,水蜜桃和枇杷未遭遇冷冻害,产量有所提高。由于“红美人”柑橘、“阳光玫瑰”葡萄等高附加值水果经济效益好,带动了农户积极性,种植面积、产量均大幅增加。茶叶方面,全市有茶园面积20.68万亩,全年产量1.73万吨,同比增0.36%。茶叶生产运行平稳,国内产销推进顺利。受疫情影响,大宗茶出口减少。食用菌方面,全年产量1.95万吨,同比增17.13%。今年我市食用菌生产发展势头较好,生产能力提升明显。中药材方面,全年产量0.77万吨,同比降0.55%。由于今年中药材价格低迷,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中药材产量略有下降。花卉苗木方面,全年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约35万亩,同比减少约4%,销售量约5.0亿株(盆、支),同比减少约23%,销售额约22亿元,同比减少约18%,花木种植面积及销售量以绿化观赏苗木为主。

    (四)渔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市渔业产量102.8万吨,同比增3.4%。其中,海洋捕捞48万吨,同比降4.88%;海水养殖36.05万吨,同比增9.73%;淡水捕捞2.95万吨,同比增19.02%;淡水养殖5.65万吨,同比降9.71%;远洋捕捞产量10.17万吨,同比增长37.28%。受疫情影响,近海捕捞复工延后,渔船出航率下降,且水产养殖所需物资、苗种等进场受阻,一季度水产品产量缩减显著。随着复工复产推进,渔业生产迅速恢复增长,特别是今年过洋性远洋捕捞渔船增加,远洋捕捞产量大幅增加。

    (五)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扩面。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新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15个、示范乡镇11个、特色精品村35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个,市级梳理式改造村300个、示范村42个、示范乡镇(街道)10个、风景线11条。有序推进10个小集镇式中心村、1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覆盖率达96.5%,回收利用率达到52%,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2%,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宁海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公厕普及率达到100%。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率为100%,15个城镇入选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920公里,2个区县(市)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市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达到93.7%,新增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受益人口20.54万人。

    (六)金融支农不断强化。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商行等与农业农村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农产品生产保供-即时贷”、“惠农贷”、“链农贷”、“农心贷”等支农信贷产品。全市共发放涉农贷款6540.8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等贷款余额371.35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709.02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扩大到108个,保费收入4.39亿元,为20余万农户提供450元风险保障,赔付额2.75亿元,农业保险深度达到1.3%,居全省第一。

    (七)农村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招商引资增长较快,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分级分类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中央投资产业项目宁波市中华鳖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进展顺利。规划新建万头以上“六化”标准生猪养殖场17家,均已全面开工,规划新增产能81.3万头,其中13家顺利投产,新增生猪存栏8.39万头。

    二、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一是因粮食生产效益不高,进一步扩大我市粮食生产难度很大。二是受规模猪场建设、投产制约因素较多影响,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还有过程。三是因疫情对农民收入造成持续影响,在高基数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很大。四是农业生产防风险压力持续加大。农业生产面临市场、疫病、安全等叠加的风险。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存在扩散风险,秋冬季动物疫情防控、晚稻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海上涉渔疫情防控、渔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都对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带来考验。

    三、下步举措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要素供给,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区域协调、整体智治、共同富裕的新局面,争当农村改革探路者、城乡融合先行者、乡村振兴排头兵,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

    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发挥粮食专班作用,逐月决战全年任务。落实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单季稻面积、扩种早稻恢复双季稻、拓展旱粮优势产区、攻坚粮功区非粮化难题,全力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高产示范创建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和优质率,提升粮食自给水平。

    更大力度提升生猪产能。围绕生猪存栏77万头的目标任务,用足用好中央、省市用地、环保、财政等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万头以上猪场建设,促进空栏场改造复养,稳步提升生猪产能。

    着力深化农村重点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支持象山县国家宅基地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出赋权、活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更好发挥农合联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和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突出抓好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做实招商引资、政策配套、服务保障等工作。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美丽乡村综合体项目、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项目和数字农业新基建项目等。

    创新思路促进农民增收。围绕稳住工资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扩大财产性收入、加大转移性收入的要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激发乡村旅游潜力。大力培育农产品线上销售新模式,推进农社对接模式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农产品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值。

    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压实农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查处。持续加强渔业渔船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落实乡镇基层渔业管理组织应急处置责任,加强涉外渔业安全工作。落实动植物重大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农机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