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政务信息 计划总结
  • 计划总结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2021年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三农”工作思路
  • 阅读:
  • 时间:2021-02-23 16:39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开启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农业农村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三农”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年我市“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围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落实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总要求,聚焦乡村产业、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富民强村、涉农改革、乡村治理等六大领域,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要素供给,高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初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区域协调、整体智治、四化同步、共同富裕的新局面,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领跑者,为我市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增添“三农”风景。主要目标是: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下一步,首要是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压舱石”,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重点是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坚守安全底线,稳住农业基本盘。坚决打好“粮、猪、菜”保质保量保供组合拳,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更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万亩,总产量达到13.7亿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按照“杜绝新增、消化存量、严治抛荒”的要求,严格保持粮功区种粮属性,分类有序稳妥推进粮功区“非粮化”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深挖粮食种植潜力,提升冬闲田、山区田利用率,增加单季稻面积、扩种早稻恢复双季稻、拓展旱粮优势产区,严禁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确保粮功区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继续实行耕地地力保护、粮食价外、种粮大户、粮油规模种植等补贴,增加粮食订单数量,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深入开展粮食生产高质高效创建示范,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推进100个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基地、100个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坚持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生猪生产和流通体系,突出抓好新建养殖场建设投产和现有养殖场改造扩容。坚持优质高效、特色精品导向,持续调优“菜篮子”产品结构,确保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30万亩、产量稳定在220万吨左右,水产品产量稳定在100万吨左右。

    (二)突出融合高效,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围绕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提升,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大力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建设提升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高水平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乡村产业集群。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培育壮大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构建从田头到餐桌全链条供应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与文旅康养、夜间经济等现代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休闲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提高农业增值效益。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宁波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完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新三品”体系。

    (三)强化科技创新,打造绿色发展新模式。实施种业强市五年行动,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完善现代种业扶持政策,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育种创新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品种为主线的联合攻关模式,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支持有条件的种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快推进地方种质资源库建设,健全种业行业监管与服务体系,规范种业市场秩序。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全产业链技术供给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加强农机装备研发创新,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发展,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健全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统筹推进海上“一打三整治”、长江口禁捕退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以及乡村土地全域整治和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肥药两制”行动,按照无抗、无残、无害的要求,全面全程加强农业投入品数字化精准管控,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制定完善可降解薄膜、有机肥补贴等政策,推行农牧对接、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生态种养模式。

    (四)坚持全域提升,打造美丽乡村大花园。深入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突出全域美、持久美、均衡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构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差异化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加快设施提档升级和标准化运维,构建城乡一体化管护机制。开展村庄梳理式改造,加强农民建房指导与服务,持续推进“十百千”农房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浙东民居”样板村。大力推广“葛家村”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激发农民参与热情,加强历史文化村保护开发,加强美丽庭院建设,加快推进省级美丽乡村标杆县、特色精品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推进农村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三农”新基建,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流通营销、行业监管、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完善数字“三农”一朵云、一幅图、一张网,加强数字场景设计应用,提升乡村智慧化水平。

    (五)推进乡村善治,建设文明和谐新家园。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坚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坚持“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加强“一中心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

    (六)注重均衡发展,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健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机制,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加快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市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完善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政策机制,开辟农民多元化增收新途径。加强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启动实施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市场化经营村庄,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

    (七)深化集成改革,激发农业农村新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质押贷款。大力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稳慎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以象山县列入全国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强在宅基地登记管理、上市交易、抵押贷款、权益风险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改革探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完善成员资格界定、股权继承和有偿退出等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交易体系,推进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推广片区联动、镇村联合、公司联营等“抱团”发展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多元投入新格局,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