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1年第45期
  • 阅读:
  • 时间:2021-12-23 15:04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83

    第45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2月21日

    【本期目录】

    ▲象山白鹅助力乡村振兴谱新篇

    ▲镇海农业农村局“四个迅速”抓疫情防控

    ▲北仑白峰街道扎实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

    象山白鹅助力乡村振兴谱新篇

    象山是国内著名地方良种——浙东白鹅的原产地之一。近年来,市县两级以两个新“三品一标”建设为抓手,推动象山白鹅的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2020年象山白鹅入选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2021年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近日入选全国首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目前,象山全县白鹅存栏种鹅50万羽,年产苗鹅1000余万羽,年出栏肉鹅190万羽(含外延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5.6亿元,带动20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一、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是注重优质种源保护。象山白鹅是中国优质白鹅种质,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该县立足种业核心竞争力,狠抓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工作,建立国家级、市级保种场2家;开展白鹅基因测序和提纯复壮研究,绘制完成象山白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为全球首个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每年开展种群遗传资源调查和检测工作,为品种保护和选育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基础。

    二是创新发展打破传统。为推动白鹅产业绿色发展,象山县创新并推广海水养鹅、水禽岸养、“红美人”林下养鹅、冬闲稻田养鹅等绿色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强化环境建设、污染整治和循环生产,积极创建美丽鹅场。为破解鹅苗价格波动问题,开展象山白鹅反季节繁殖技术研究,攻破鹅苗“冬多夏少”、价格“过山车”等“卡脖子”技术,实现白鹅养殖效益成倍增加。

    三是做好强链补链文章。依托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建立象山白鹅产业链核心示范基地,设置象山白鹅集中屠宰点、专卖店,推出盐水鹅、卤鹅等方便食品,鹅风筝、鹅剪纸等文创作品,建立鹅绒被、鹅毛扇、蛋壳画等副产品加工链。同时,通过举办节会、品牌展示、文化传承等方式,大大提升象山白鹅附加值。成立象山亲清鹅食品有限公司,推动白条鹅、分割产品、熟食等传统制品和系列产品开拓沪杭甬市场。

    二、深耕品牌文化,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一是坚持做强品牌。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推动象山白鹅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保护产品以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农博会金奖、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成功注册“浙东牌”白鹅、“象山白鹅”等商标和相应logo,打响象山白鹅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坚持以节为媒。连续举办九届象山白鹅节,通过开展鹅王擂台赛、全鹅宴、摄影展、白鹅故事大讲堂等活动,举办高规格的技术论坛,从味觉、视觉、听觉全方位展示象山白鹅的独特魅力。在今年举办的第九届白鹅节上,确认象山白鹅为“亚运助力鹅”,借助亚运会扩大象山白鹅影响力。

    三是坚持品牌输出。坚持象山白鹅产业、品牌同步输出,在县外建立规范化种鹅场5个、肉鹅场 26个,做好外延基地品种纯化管理,树立“象山白鹅”品牌和logo。首创“线上认养一只鹅,线下兑换实物鹅”的“时光鹅”小游戏平台,提升消费者体验,增加线上流量。在央广网、学习强国、宁波农道等媒体平台开展宣传,进一步提升象山白鹅的品牌力和竞争力。

    三、发挥扶贫优势,开发精准帮扶模式

    象山白鹅属于草食水禽,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粗饲等特点,投资门槛低、回报周期短。该县立足“象山白鹅”产业特点,将其作为扶贫产品推向全国,取得较好工作成效。

    一是打造个性化模式。针对扶贫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推出“抱团发展”、“点单服务”、“风险托管”等点单式扶贫模式,充分解决贫困户在养殖各环节的实际困难,县内的43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几年的养鹅扶持,已全部退出低保户名单。

    二是加强社会化协同。成立由社会各界、产业龙头志愿参与的“象山白鹅”扶贫联盟,发挥专业优势,支持象山白鹅扶贫计划,统筹做好内外协调、政策支持、资金争取、技术指导等工作。如针对少数民族扶贫的象山晓塘乡“石榴籽工程”白鹅产业扶贫基地,在联盟成员的共同助力下顺利建成投用。

    三是注重模式化推广。象山白鹅扶贫模式灵活多样,可复制性强。该县通过借助山海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等载体,顺势而为建立象山白鹅外延基地,目前,已与仙居、嵊州、丽水、兰溪等地对接建成存栏万羽以上扶贫基地5个;在海南、江苏、山东、安徽、江西、吉林、四川等10余个省份建立了标准化扶贫基地31个;在吉林省龙井市建立了存栏种鹅3万羽、年产苗鹅60万羽的象山白鹅扶贫基地,带动周边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象山县农业农村局)

    镇海农业农村局“四个迅速”抓疫情防控

    自本次疫情以来,镇海区农业农村局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从严从实从快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扩散和蔓延,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是迅速决策、聚力应战。局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市委、区委指示精神,同步制定区农业农村局《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组建由局长任总指挥、副书记任副总指挥,下设综合协调、农口疫情防控、农产品保供等3个专项工作组的防疫工作体系,压实工作责任;每日上报防疫动态,确保信息畅通。在央广网、浙江新闻等媒体发布信息18条次;印发工作简报4期;推送公众号7期,点击量超4.2万人次。

    二是迅速行动、着力管控。严密做好涉农、涉渔领域疫情防控及排查工作,12月8日起,全区4家在建水利工程、39家农家乐、15家农业龙头企业停工停产。对前期靠泊镇海的23艘区外渔船实行定点停靠管控,严密做好船上241名人员健康监测。养殖场实行封闭管理,储备疫苗1万余瓶、消毒药0.98吨,基本满足防疫消杀需要。统筹全区农村疫情防控,抓好垃圾清理、消毒灭源等工作。

    三是迅速发动、奋力支援。全区115名“三农”干部全数下沉一线、抗击疫情,累计支援超500人次。在蛟川街道东信路社区等村(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汇聚起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仍有15名干部在封控区、管控区内支援服务,3名干部在隔离酒店承担后勤保障工作。

    四是迅速响应、全力保供。建立助农保供工作机制,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对区内8家蔬菜保供基地、12家大型养殖场实行每日需求清单化管理。帮助农户申请、办理车辆通行证32张、民生保障人员通行证23张,保障重要农产品、生资调运。针对部分散户送菜难、卖菜难的情况,建立“大户带小户”工作模式,组织区内大户收购散户果蔬后统一销售,累计代销蔬果超150吨,有效缓解小农户的燃眉之急。疫情期间,全区累计供应蔬菜350吨、畜产品100吨。(镇海区农业农村局)

    北仑白峰街道扎实做好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

    2021年,白峰街道按照区级主导、街道主责、村级主体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建立联动执法、动态监管长效机制,坚决遏制违建苗头。截至目前,完成农房审批53户,其中新批宅基地11户、农房翻建42户。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把好“方向盘”。成立农村宅基地工作专班,由主要领导牵头,城建办、资规所、综合执法中队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共同参加,对符合审批条件、具有审批宅基地资格的农户进行联审。宅基地申请材料交由街道宅基地审批联审会议讨论决定,做到公开公正,有效避免宅基地审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

    二是形成部门合力,同使“一股劲”。每日巡查违建多发区域,对巡查中发现少批多建的违法行为,由综合执法中队及时制止,城建办、资规所及综合执法中队3家联合上门执法,开具《整改通知书》,对拒不改正的,由综合执法中队做笔录,整理材料备案。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擦亮“金招牌”。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在批建农村村民宅基地的过程中,及时收回空余宅基地并进行科学布局。如白峰村推出有偿收回多余宅基地制度,通过合理补贴,退出20余户,完成800余平宅基地征收,用于村公共停车场、绿化带、消防通道等建设,有力促进美丽城镇建设。下阳村通过多余宅基地合法调剂和逐步退出机制,使有价值的农村老宅得到保存。

    四是主动协调纠纷,做好“润滑剂”。针对宅基地批建过程中的邻里纠纷问题,不等不靠、主动向前。今年已妥善解决建房矛盾纠纷30余起。如小门村某村民私自建房被村民举报,街道工作人员在及时制止的同时,主动与举报人进行沟通,妥善照顾邻里多方利益。依托矛调中心,通过调解、司法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宅基地审批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北仑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