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级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共富乡村调研行
  • 阅读:
  • 时间:2021-12-10 17:17
  • 来源:宁波日报
  • 作者:
  •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宁波作为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如何下大力气补齐乡村产业竞争力、城乡收入差别、农村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等短板,是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既定目标的重中之重,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题中之意。宁波日报报网端记者就农业农村领域如何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问题深入农村进行调研。推出推进共同富裕乡村调研行全媒体系列报道,聚焦产业提质扩容、强村带弱村组团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共同缔造加快实现精神富裕、数字引领乡村善治等主题,探寻宁波农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实践经验和路径,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共生共赢,做强乡村共富产业联合体

    连晴深秋,慈溪80后农民计亚兵在地头忙着收割绿花菜。这一颗颗绿花菜,将被慈溪市龙山镇甬丰蔬菜种植场统一采购,最后运送到海通集团加工成速冻产品,销往日本。“去年绿花菜收购价每公斤5元,今年涨到了7.2元。我们是海通的加盟农场,主要运营模式就是订单生产。”甬丰蔬菜种植场负责人胡志勇介绍,农场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海通集团,从播种、定植、采收,到肥料配比、病虫防治,按照要求进行标准化种植,辐射带动周边五六十户农户。

    海通集团冷冻生产线。

    “不让农民兄弟掉队!海通一直坚持‘保底价’收购。”海通集团慈溪厂区总经理吕建介绍,作为国内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海通集团从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科技创新、产品营销四个环节,全力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今年1至10月,海通收购农产品5.6亿元,带动农户10万户。“今年我种了120亩地,轮番种植绿花菜和毛豆,到年底估计收入有20多万元。”计亚兵笑着说。唇齿相依,齐头共进。从农户到合作社,再到农业龙头企业,链接起一条产值16.7亿的慈溪加工型蔬菜全产业链,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兴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需要大力培育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以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重组、利益链共享为重点,构建起共富产业联合体,充分挖掘促增收潜力。

    宁波海通时代农场蔬菜种植基地。

    今年11月,宁波推出24个农业产业化共富联合体,涉及余姚榨菜、象山柑橘、奉化竹笋、慈城年糕等,加速打造高质高效产业,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一个良种可带动一个产业。种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农业的“芯片”。短短9年,位于鄞州区的微萌种业有限公司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一跃成为浙江省销售额最大、自主研发品种最多的瓜菜种业企业。“我们选育的西瓜品种‘美都’成为我国冬季南方设施栽培西瓜主栽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95%,联结带动1.3万农民增收,创造年产值约80亿元。”微萌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薄永明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要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目前微萌正开展种源技术攻关,今年开始建设研发产成中心,“一站式”集成开展种子处理、种子研发,为农户提供更多优质价廉的新品种。

    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成为保障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当前,宁波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育种企业99家,种业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马荣荣(左一)杂交水稻团队,培育出超级稻品种7个,累计推广面积4750万亩。

    得益于品种优势,自2001年象山县培育出中国第一棵红美人,象山县便开启了柑橘转型升之路。墙头镇方家岙村党支部书记欧昌伍说,村里引进种植了150亩红美人,今年11月一上市,就有很多老客户前来订购,品质好的柑橘一颗可卖25元,是一颗名副其实的“共富果”。“村里水果产业渐成气候,民宿发展红红火火,今年还被县里评为共同富裕示范村。”目前,象山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2.7万亩、产量12万吨,形成产值达到25亿元柑橘全产业链。柑橘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农民跳出田头跨业发展,不断提升乡村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宁波广袤农村,以“农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势头正盛,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凸显了乡村多元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革命老区梁弄镇

    在稻田边喝咖啡,在营地中体验研学……自今年7月投资4.23亿元的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田园综合体开业以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以来,梁弄镇启动了横坎头红锋共富联盟,以横坎头村为核心,通过大项目驱动,辐射带动汪巷村、甘宣村等3个村共同发展。梁弄镇副镇长杨建海介绍,田园综合体以“红色+”理念引领,推动红色文化与农业、教育、科技、会务、创意等绿色产业深度融合,预计到今年年底横坎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可突破300万。

    位于汪巷村的初新农庄,开业不久就成为网红打卡地,其设计风格为乡村带来全新审美,受到青年人青睐。“农庄每天营业额约1万左右,客人既能享受美食,也能学习知识,很多单位团建活动都优先选择我们。”初新农庄有关负责人唐仕明说,农庄通过“溯源+标准+设计+品牌+新零售”模式打造的属地化自有品牌,直接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餐饮、水果采摘、民宿等业态发展。“初新农庄和村里打造的网红花海,带来了不少客流。今年水果采摘比往年人气更旺,樱桃卖出1公斤200元的高价,农家乐也增加了3家。”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说。

    初心农庄成为网红打卡地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产业驱动、联农带农,宁波持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搭建起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高速路”。


    二、以强带弱,架起薄弱村迈向共富“快车道”

    天气渐冷,在地处四明山腹地的余姚市鹿亭乡中村村,村民们正忙着制作番薯粉丝。洗、榨、淀、蒸、刨、晒……经过一整套流程之后,这些晶莹剔透、细腻爽滑的番薯粉丝将通过农合联村级服务社,“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细长的粉丝,一头牵着城里人的乡愁,一头牵着山里人的“腰包”。今年,鹿亭乡制作番薯粉丝8.25万公斤,销售额650余万元,仅此一项,可帮助乡里常住村民人均增收1400元。农合联村级服务社,是山货“提价”出山的助推器。余姚市通过打造集农产品展销、电商物流、金融保险、农旅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起“政府+农合联+服务社”“农合联+服务社+供应商”等新模式。

    番薯粉丝制作。

    新平台带动之下,生产要素加速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服务。“山民最倚重的两大产品——粉丝和笋干,都实现了新价值。“模式成熟了,区域品牌打响了,粉丝价格由每公斤40元提高到80元,原先每公斤1.6元的鲜笋烘制成笋干后,价格提升到每公斤80至120元。”鹿亭乡农办干部鲁文炯说。加快山区跨越式发展,是迈向共同富裕的一道必答题。山与城的连接,实现了远程组团,把山里的优势资源‘卖’出去,把工商资本、人才等稀缺资源引进来,双向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助推山区高质量发展。

    图为海曙区章水镇箭坪村村民收到乡村振兴公司的吊红订单后,上山采摘。张昊桦 孙勇

    经济薄弱村抱团发展,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难题,必须着力引导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四明山门户海曙区章水镇,全市首个乡村振兴公司的成立,打开了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新局面。公司通过对接供应链平台,请来网红直播带货,联合社区团购销售,把章水郑家的沙地玉米、李家坑的吊红、杖锡的花旗芋艿等土特产变成了“香饽饽”。“我们以镇村联建模式组建公司,镇属优质资产和各村集体联合入股,年底进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乡村振兴公司负责人刘中说,18个村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现已流转闲置土地400多亩,盘活建筑2500平方米,引进2000多万元资本。浙贝母产业园、光伏发电等项目,均产生了不菲的收益。

    章水镇。

    今年9月,宁波出台《共同富裕乡村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率先实行收入倍增共富行动,建立健全先富带后富实现“三同步”新机制,推动相对薄弱镇村和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打破村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资源共享。慈溪市组团连片发展,谋求突围。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强村带弱村,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慈溪市创新实施党建联盟、规划联体、产业联动、社会联治等工程打造乡村发展联合体,探索区域协同发展、共同致富新路子。目前,慈溪市已培育组团片区79个,落地发展项目205个。2020年首批培育的8个市级片区,村集体经济平均增加38.9万元。


    傅家路村。

    慈溪市崇寿镇傅家路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但是其周边的几个村庄发展明显滞后。2019年4月,崇寿镇傅家路、傅福、健民等3个村成立了傅家路片区联合党委,工作“一盘棋”推开。“片区3个村和镇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按3:3:3:1的比例成立慈溪市三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招商引资,更新业态,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傅家路村党委书记陈沸沸说,公司流转了880亩土地,运营了小微企业园、农业种子基地和麦冬基地等项目,今年3个村预计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共计63万元。模式活了,人气旺了,乡村咖啡馆、画廊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大学生邹丽君回乡创业,她创办的青瓷坊于今年5月落户塘角美丽经济体验区。目前青瓷坊累计接待2000余人,营业收入2万余元。谈到前景她充满信心:“片区的发展给村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让我们在家门口也能实现创业梦!”

    组团发展的成功经验,现已在宁波全市推开。宁波从组织、产业、规划和治理四个维度,探索推广区域统筹、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共同参与的片区组团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宁波已有片区组团128个,涉及729个村。在抱团发展、公司化运作等新模式加持下,将逐步‘消灭’薄弱村。预计到今年年底,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以上建制村占比达到90%以上,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建制村实现全覆盖。


    三、赋权活权,打开共富新空间

    海上日出、朝山暮海、潮烟里……在象山县石浦镇沙塘湾村,一排建筑风格相近的精品民宿背山临海,风景独好。尽管已是初冬时节,游玩住宿的客人依然不断。“开业5个多月,营业额已超过60万元。”海上日出民宿主人陈斌强早年离开家到北京打拼。2019年,他毅然回到老家,投资350万元,在自家宅基地上开发民宿项目,今年7月投入运营。

    石浦沙塘湾村海边民宿。

    因地处偏远,出行不便,沙塘湾村大部分老房子一度处于闲置状态。如今,昔日破败的渔村实现美丽蜕变,成为高颜值的精品民宿村。目前,沙塘湾村已有8家精品民宿开业,吸引浙旅投等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今年全村民宿经济产值预计达到700万元。

    变化源于一项创新之举。2018年,象山县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明确集体经济组织为宅基地所有权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宅基地资格权人、农户和社会资本投资者均可成为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人,形成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象山样本”。沐浴改革的春风,沙塘湾村因势利导,村集体和216户农户签订了闲置房屋集中流转协议。村民李志龙说,农房租期为20年,租金每年每平方米80元,每5年递增10%。租赁到期后,房屋“物归原主”。到今年上半年,沙塘湾村216户农户已拿到房屋租金合计450万元。改革让农户成为受益者,也见证了渔村的发展。

    前童闲置农房被开发成特色客栈

    强村富民、多元收入并举,托举起宁波农民富裕生活。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60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4:1,比去年同期缩小0.1个百分点,保持全国全省领先。但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在六成左右,仍占大头。围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一核心目标,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确权的前提下,不断深化农村赋权活权改革,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释放乡村投资空间。

    力洋海头村菊花基地。

    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改革,是实现强村富民的一条重要途径。宁波以象山为整体试点,梯度向全市稳慎推进,围绕闲置农房确权、开发、合作、交易等环节,陆续出台20多项相关制度,为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提供制度保障。全市闲置农房激活利用36个试点镇乡、街道已累计开发项目215个,总投资超过30亿元,有效激活利用闲置农房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鄞州区横溪镇大梅山区域共有29个自然村,旧房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昔日曾是“人房分离”比重较高的“空心村”。为激发闲置农房活力,横溪镇启动异地迁建工程,成功盘活闲置农房资源约9万平方米,引进总投资8000余万元的民宿综合体项目。

    改革驱动,赋权活权不断深化。宁波探索开展集体资产股权和承包地经营权抵质押试点,允许农民可以其所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承包地经营权为抵质押担保物,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江北、鄞州、北仑、宁海4地开展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已累计发放股权质押贷款3.2亿元。作为全国首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单位,慈溪已累计发放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超过10亿元。胜山镇种植大户潘再平以107亩土地,从慈溪市农商银行获得20万元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他说。

    大棚育苗。

    农村各项权能的活化,为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打通渠道,确保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益?宁波完善提升交易平台,创新交易方式,拓宽交易品种。余姚市创新建立农村产权“超市”,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10大类可交易的权种。余姚梨洲街道明伟村地处城郊,菜市场、店面等集体资产较多。去年底、今年初,总面积4800平方米的菜市场分两次拍卖交易,成交金额比挂牌价分别提高97358元与117518元。村党委书记邵百军告诉记者,农村产权“超市”,架设起农村要素资源高效流通的新渠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到今年上半年,宁波已有11个农村产权品种列入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累计交易5299宗,交易总额57.5亿元。“微拍”、产权“超市”等创新交易方式应运而生,线上交易共计1479宗9.14亿元。

    在确权中赋权,在赋权中活权,在活权中增值,全面激发了宁波农村经济活力,农民获得了更多的改革“红利”。


    四、乡村智治唱响共富“协奏曲”

    冬日暖阳下,鄞州区云龙镇冠英村的村民坐在老樟树下,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近期村里的疫情防控情况。这棵200年树龄的老樟树,见证着村庄治理的变迁。“通过‘掌上治村’,线上线下同步议事,大家可以在树下商议,其他村民也可以在线评论,实时提问参与。”冠英村党总支书记张成龙说。作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云龙镇积极打造“掌上治村”平台,依托数字科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了从村务参与、村务决策、村务评议到村务监督的闭环式治理体系,又为群众提供了包含创业就业、行政服务、乡亲互助等服务内容。

    云龙书记一点通二维码。

    车辆违停、高空抛物……在云龙镇上李家村,依托“掌上治村”指挥中心,一有违规现象,系统便会自动报警。高精度3D数字沙盘在智慧大屏上一屏展示,涵盖了数字治理、安防、养老等内容。这个“乡村大脑”打通了软硬件数据壁垒,实现智慧大屏与“掌上治村”数据互通,将智慧治理呈现眼前。共同富裕,不仅仅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要大家创造平安和谐、舒心幸福的环境。乡村社会治理,是重要的一块“压舱石”。

    宁波大力推进治理创新,建强基层党建堡垒,提升镇村服务能力,推动乡村整体智治,开创乡村善治新局面,涌现出五小工作法、书记一点通、圆桌夜谈等一大批善治典范。目前,宁波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2个、示范镇1个、示范村14个,省善治(示范)村659个。象山县村民说事、宁海县小微权力36条清单制度、鄞州区基层公权力“三清单”等先后成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经验,成为宁波推进乡村治理的“利器”,并不断在制度架构和运行模式上走向成熟,在全市逐步推广。

    近段时间,宁海县力洋镇海头村菊花基地内,硕大的金丝皇菊花开正盛。大片的菊花,不仅美了村庄,更让村民们鼓了“腰包”。“亩均收入一万元以上!”话语间,海头村党支部书记庄允肖面带自豪。

    海头村菊花基地一角。

    但回想起菊花产业从2015年发展至今的历程,庄允肖也有不少烦恼——刚开始没人种,后来抢着种。怎么办?庄允肖搬出了“村级权力清单36条”,按制度办事。“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来找关系,土地租赁顺畅无阻,村民们积极配合。”庄允肖说,种植名单和亩数都在村三务公开栏公示,现在手机上点一点,也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海头村是宁海县最早试点小微权力36条清单制度的村庄之一。这套体系经过几次迭代,现在村民只需通过“监督一点通”即可实现“掌上监督”,不仅可针对权力清单和公示信息各个环节进行投诉,还可以针对“急难愁盼”类问题进行反馈,反映一键通达、过程可追踪、结果可查询。

    泗洲头镇墩岙村则是象山县村民说事的起源地之一。墩岙村党支部书记鲍英钱说:“通过村民说事,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把环境搞好了,后来又拓展了‘新乡贤说事’等新平台,探索村民参与、乡贤参事的新模式,社会治理效能正在不断提升。”这些创新做法,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最大范围集聚智慧,干群一起画出发展“最大同心圆”。治理与服务并举,提升精细治理“幸福感”。全国文明村谢家路村,因“小板凳工作法”闻名遐迩。如今,谢家路村再升级,推出“智慧板凳”系统,探索乡村智慧服务新模式。通过“指尖驿站”,群众只要上传图片、音频、文字等,一键报忧喜、谈看法、提意见,党员干部即可一键反馈解难题,确保党员联户更便捷快速。

    谢家路村智慧管理系统。

    在谢家路数字乡村服务中心,村民可以一站式办结户口迁移、建房审批、医保、社保、老年证办理等100余项农村高频次事项。另一边的村民客厅,则是接受村民投诉和反映情况、小板凳说事亭反馈等各类事项并进行分类处理的地方,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截至目前,谢家路村数字乡村服务中心、村民客厅累计办理各类涉农民生事项5475件,服务接待村民7300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

    未来乡村是共建共享共富的“实景化”呈现,将有力推动共同富裕从宏观到微观落地。宁波坚持党建统领,一村一方案,迭代建设未来邻里、智慧、治理等九大场景,打造都市乡村、田园城市的标杆样板。全市已启动建设省级未来乡村试点14个、市级试点27个,“十四五”期间,宁波将建成未来乡村100个以上,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实践成果。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唱响共富“协奏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宁波正加快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


    五、共同缔造,美美与共迈向精神共富

    “一个村庄,一部论语。”经过4个月的打磨,藏在深山中的“国学村”初露风姿,处处洋溢着儒家文化的气息,前来研学的团队络绎不绝。一场艺术振兴乡村行动,让宁海县力洋孔村焕发新的生机。83岁的老党员鲍于银见到记者,直点头:“农村能热闹起来,好!”

    力洋孔村焕发新的生机

    力洋孔村聚居着孔子后裔,当地村民恪守祖训,崇儒重教。“我们在村口铺设了一条步道,上面就刻着《论语》经典名句,村内也增设了10多个文化节点,突出研学主题,并设计开发孔子IP文创产品。”东华大学教授陈庆军是力洋孔村的驻村艺术家,今年7月以来,他带着团队深挖资源,塑造精神内核,以文化滋养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文化艺术的挖掘,给小山村带来了活力,更带来了流量。村党支部书记孔令柯说,村庄小,仅有173户人家,地处山坳,交通不便,以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不愿意回来。“现在教授来了、乡贤来了,年轻的大学生也回乡创业了。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我们全民参与,群策群力,让乡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力洋孔村新貌

    发端于宁海县葛家村,星星之火席卷四明大地,艺术振兴乡村,是宁波在全国率先探索乡村精神共富的一次创新实践。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之魂。宁波通过将艺术设计融入乡村建设,激发村民自觉参与乡村改造的内生动力,让“老匠人”焕发“新生命”、“老手艺”赋能“新生活”、“老传统”站上“新舞台”。如今宁波全市已有79个村开展艺术特色村建设,参与村民近万人,旧貌换新颜的宁海县葛家村、鄞州区城杨村、奉化区后畈村等成了网红打卡地。“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副教授叫我把手艺亮出来,没想到,我的杏缘手工坊收获了一大波粉丝,生意好时各种糕点月营业额超过10万元!”城杨村村民孙红薇见到记者,回忆起改造点滴。一年时间,城阳村在丛教授团队的设计指导下,许多村民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用“微改造”实现“大变样”。归国博士劳伦回来开饭店,老手艺人齐聚乡愁小院,展示自己的精湛技艺……如今,植入多元化业态的城杨村,处处显露着生活艺术,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朝着“国际旅游村”这一目标不断奔跑。

    诗意城杨

    孙红薇家门口,也改造成一个书屋,成了文艺青年的集聚地。她感慨:“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的审美提升了,更有自信了!大伙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艺术与文化,激活了乡村的“精神气”。宁波正着力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搭建多元化平台,源源不断地把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鄞州区东吴镇“80天团”团长史东初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带着平均年龄73岁的草根艺术团,走进国内最高音乐学府。他们在中央音乐学院艺术节开幕式上,献演了合奏曲目《走进新时代》。

    天童老街

    这一切,源于城与乡的深度链接,“小镇大学”点亮了乡村之美。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在鄞州区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音乐中心,派驻新时代文明宣讲师驻点东吴镇,提升村民音乐素养,激起了一池春水。今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全国首个乡村音乐教室在东吴镇天童老街揭牌。“这是艺术振兴乡村中一个鲜活有力的触角。”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如是说。“乡村音乐教室为东吴老百姓开设胡琴、声乐等专业课程,同时帮助‘80天团’、天童小学合唱团日常排练和展演,通过音乐艺术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东吴镇党委书记庄琪介绍,东吴推出“小镇大学”这一品牌,链接起中央音乐学院、宁波大学等高校,深入开展校地合作,着力打造“山居东吴”乡村音乐节、东吴慢生活等文化品牌,加快迈向精神共富。

    “80天团”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的指导下排练曲目

    文化礼堂也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乡愁博物馆、群众文化大舞台、乡风文明实践地……宁波把文化礼堂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文化礼堂“门常开、人常来、活动常办”,唤醒乡愁,凝聚民心,成为乡村的“精神活水”。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文化礼堂,参加节庆礼仪、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大胆走上舞台秀才艺,讲述自己的乡土故事。目前,宁波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237家,实现500人以上的建制村全覆盖。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宁波的文化标志更加鲜明,人文之美愈加彰显。精神富有成为最亮底色,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