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1年第38期
  • 阅读:
  • 时间:2021-11-05 11:29
  •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82

    第38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10月27日

    【本期目录】

    ▲海曙区四明山村精细管理演绎垃圾分类新时尚

    ▲我市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创建工作

    ▲双强促农 数字赋能 慈溪市走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新路径

    海曙区四明山村精细管理演绎垃圾分类新时尚

    四明山村地处海曙区集士港镇西部,是整村拆迁集中安置的农村新型社区,常住人口1279人,其中外来人口379人。2020年以来,该村运用乡村“土办法”,推行垃圾分类“责任田”,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等特点,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生活新时尚。目前,垃圾分类村民参与率达100%、准确率达90%,垃圾减量55%。

    一、精耕细作“责任田”。沿用村民习惯的耕作模式,将村庄按区域划分为4片责任田,由村干部担任责任人,每片责任田分为4组,由村民代表担任组长,网格员为成员,做到分片分户、责任到人。分了垃圾分类“责任田”,大家就像守护好农作物一样管理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片区负责人(村干部)每周进行不定期的交叉巡查,片区内的小组长负责各自小组的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检查督导工作,网格员具体负责农户分类情况的考核、巡查、指导、宣传及每户垃圾分类情况反馈。从桶边督导到入户指导,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好,谁家分类不到位,大家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二、精打细算“投放点”。在民意调查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将全村89处垃圾投放点,撤并成东、西、南、北4处投放点,每处投放点只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桶,另建智能可回收物投放点、有害垃圾投放点、建筑垃圾投放点、大件物品临时投放点、垃圾桶清洗点各1处。4处投放点,规定早、晚两次投放,每次2小时,投放结束后即刻运走。有害垃圾在物业上班时间投放,智能回收柜24小时投放,建筑垃圾、大件物品投放根据需求向物业反映进行投放。收运点减少85个,桶边督导员减少85人,垃圾桶减少170个,撤桶并点、定时定投定运,实现垃圾不落地,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也降低了村庄环境卫生运营管理成本,得到了住户的大力支持。

    三、精准细微“督导员”。从宣传教育、议事协商、活动组织等方面,精准指导、颗粒化服务,努力提升村民分类意识和分类准确率。利用小区内音响系统、LED电子显示屏、“微信大院”等不间断播发,宣传普及垃圾分类政策和知识。组织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议事协商活动,使垃圾分类意识从党员、村民代表、妇联组织中发散到群众中去。开展“绿色家庭”评选、志愿者桶边督导、垃圾分类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共建美好家园。村民接受培训率达98%,农户参与桶边督导率达30%。现在,垃圾分类理念和习惯渐渐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我市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创建工作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是农业农村部为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而建立的农业安全生产监测网络体系工程,也是我省全面落实第二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43号反馈问题整改、粮食安全市长考核和“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市掌握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市对照省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创建要求,强化基础调研、理清工作思路、紧扣关键要点,克服重重困难,结合数字化、自动化技术,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目前全市3个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均已处于工程招投标阶段,任务整体推进顺利。

    一、抓调研布局,理顺创建工作思路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创建是我市一项全新工作。接到任务后,我局高度重视,局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狠抓落实,精心组织人员,谋划整体布局。安排人员赴省参加学习培训,掌握详实的技术材料。开展深入的基础调研,由职能部门领导带队,实地考察海宁、天台等地监测点工程,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明确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相关调研结果整理形成报告,理顺创建工作思路,并供领导决策参考。

    二、抓任务落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监测点位科学选址。组织专家对我市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选址进行了论证,综合考虑我市产业分布、土壤条件、“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任务等因素,确定海曙区、镇海区和象山县各承担1个监测点建设任务。建立专业队伍,全市建立了由市级牵头,县级具体落实,科研院校提供技术保障,第三方工程承建单位负责工程施工的专业队伍。强化经费保障。该项工作得到了市财政和区县(市)的大力支持,虽然未列入市级今年的财政预算,但经过沟通协调,工程建设和后期运维资金均得到了保障。

    三、抓能力建设,开创监测工程新局面

    借力专家,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林大等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邀请有关专家来甬现场指导,为监测点创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专题培训,举办了全市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创建技术培训,提升人员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组织承担建设任务的区县(市)工作人员再赴其他地市,开展实地调研,吸取各地在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确定结合数字化、自动化等新技术,高起点、高质量建设我市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           (绿色发展中心)

    双强促农 数字赋能  慈溪市走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慈溪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积极推进“双强行动”,加快农业生产提效率、增效益。该市2018年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2020年列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2021年入选全国农产品产地冷链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省乡村人才振兴县培育单位;近三年连续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近两年蝉联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明显的县(市、区)。

    一、注重“三力提升”,全面推进科技强农

    (一)平台集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创成全国首批、全省首家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园区平台科技集成和要素集聚功能,打造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的区域科技强农主引擎。园区依托杭州湾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大中国区食品研发中心,深化同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合作,建成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示范基地各1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园区2020年实现产值66亿元,已达2016年创建初期的3倍。

    (二)优品提质,提升农业种业和农业品牌竞争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引育推广优质新品种,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发展大白蚕等慈溪优势种业,加快大植生物组培植物工厂、金乌猪繁育基地、澳洲小龙虾种苗培育、肉鸡干细胞育种等项目落地建设。培育“慈农优选”慈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创响恒康、卡依之等知名农企品牌及鸣鹤年糕、宋家漕香干等“土字号”品牌,杨梅、葡萄、蜜梨三大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30亿元。

    (三)强链延链,提升农产品加工衍生力。加快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重点建设蔬菜、水果等该市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后初级加工处理和保鲜仓储冷链设施。实施正大研发微波食品隧道加工、海通调理食品加工等项目,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雁型”梯队,做大做强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顺应茶饮风靡热潮,发展杨梅、青葡萄精深加工,如今年6月慈溪杨梅上市季,海通集团收购落地杨梅制成成品杨梅汁5000吨提供给茶饮连锁企业制作杨梅饮品,1个月即售罄;又如在葡萄上市季,农企将农场疏果修剪废弃的青葡萄收购制成葡萄饮品出售,助力农民增收。2020年,该市农产品加工值达169亿元,加工转化率达74%,农产品加工值居全国前列、宁波市第一。

    二、紧抓“三大环节”,全面推进机械强农

    (一)抓研发环节,提升主导产业农机化水平。发挥该市农业主导产业的优势,立足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高要求,积极研发主导产业适用农机,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宁波海通时代农业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国内机械化生产企业科硕农机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参与研发生产国产毛豆采收机,1台毛豆采收机能抵80-100个人,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售价减半、节本增效。与罗锡文院士合作打造无人智慧农场,实现了粮食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作业,是华东地区首个无人农场,目前一期核心面积500亩,力争2025年超万亩。

    (二)抓制造环节,做强农牧机械产业龙头。重点引进了鑫百勤、谷瑞机电两大现代化农机生产企业,因企制宜强化服务保障:鑫百勤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散装饲料专用车和雏(畜)运输车供应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为便于企业所销售的车辆送往全国,专门建立了省内首个企业零警力机动车临牌服务点;谷瑞机电着力打造亚洲最大的畜禽设备加工基地,我市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将配套基础设施费用给予全额返还的方式推动谷瑞畜禽制造项目建成投产,落地投产第二年产值已超10亿元。

    (三)抓推广环节,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队伍。大力实施农机服务组织提质行动,培育壮大一批管理规范、规模适度、服务能力强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涵盖机械作业、维修、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订单式”服务、农业机械化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全程式”服务、流转土地承包者农作物生产托付给农业生产服务者管理、产出归承包者的“托管式”服务等,通过高水平服务加快农机全市域推广,累计创成部省级农机服务专业示范社8家,宁波市级农机服务专业示范社6家。

    三、坚持“三化引领”,全面发展数字农业

    (一)农业生产工业化。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围绕育苗、食用菌、水产养殖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化、工厂化农业,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高端发展。涌现出1人养8.6万只鸡的正大蛋业、亩均产值超百万元的瑞丰食用菌、循环水养殖的欣渔水产等典型,累计创成省级数字工厂5家,数字化基地改造30个。

    (二)园区管理智慧化。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高标准铺建“数字设施”,实现公安天网、电信网络、5G基站等数字网络全覆盖。开发数字云平台,绘制“地水空”全域“数字地图”,强化环境监测、安防监控、气象监测等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实现全景式“数字管理”。

    (三)农产品营销电商化。建设慈溪市农产品电商孵化园、慈溪产业带直播基地、线上慈溪农产品特产馆等电子商务孵化平台,推进杨梅、葡萄、年糕等本地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近5年来,慈溪杨梅电商销售额年均增长40%以上,今年实现网络销售70万余单,线上销售额突破1.4亿元,占杨梅总产值1/3。截至目前,该市拥有淘宝村114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37.8亿元,同比增长120%。                (慈溪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