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4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 阅读:
  • 时间:2020-09-09 17:00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类别标记:A

    甬农函〔2020〕75号

    市民盟:

    贵单位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第47号提案)收悉。非常感谢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经与市级相关部门协调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市将农旅融合作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全市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4条、“最美田园”21个,省采摘旅游体验基地21个,省级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9家,省级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5家,市级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76个,现代农业庄园82个,农家乐特色村57个、集聚村13个、示范点128个。近3年来全市累计创建完成709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138个。全市登记在册的民宿近1400家,床位总数2.7万余张,其中省等级民宿48家、市等级客栈31家、精品民宿200余家。涌现出了如天宫庄园、滕头村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休闲观光农业点和乡村旅游节、农民丰收节、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开渔节等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文化节庆活动,以及黄古林草席博物馆、雪菜博物馆、王升大博物馆等一批农业农村文化博物馆,海曙蔺草-水稻轮作系统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乡村休闲旅游业和乡村文体康养业被列为“4566”乡村产业中的两项重要产业。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053.98万人次,同比增长14.98%;乡村旅游总收入56.91亿元,同比增长18.01%。农旅融合发展提升了我市农业精细度、农村美丽度和农民富裕度,成为我市现代农业新的增长极。

    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下步我市将结合《宁波市“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方案》和《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深化调研,补足短板,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因地制宜,优化农旅融合规划布局

    推进《宁波市民宿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和起草,高标准完成《条例》初稿的起草。将农旅融合作为《宁波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宁波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乡村旅游发展提升规划》《宁波市“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组织编制《宁波市民宿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农旅融合相关扶持措施。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和“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区块打造”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产业特色和生活习惯,统筹区域布局,找准目标定位,确定不同发展方向,做到点、线、片相结合,串点成线,打造精品。

    二、不断创新,开发各类农旅融合产品

    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和乡村资源,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一是打造美丽田园。创建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4个,累计达100个,参照省果蔬采摘基地和市休闲旅游基地等认定标准,推进美丽田园升级,对达标单位给予适当补助,计划今年先行推出10家试点单位。二是大力开展种植业“六园”建设,打造一批林特休闲体验园,对每个园区予以项目补助。推荐申报省采摘旅游体验基地、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省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三是实施农家特色小吃振兴行动,培育汤圆、年糕、千层饼、梁弄大糕、麦饼等一批特色小吃,组织小吃主体参加特色农家菜大赛、农家小吃评选、农家小吃美食展等,推荐十大农家特色小吃。四是开展伴手礼推选。组织开展全市乡村旅游伴手礼大赛,与相关媒体合作,联合媒体策划包装如“甬乡伴”等系列品牌,并对获奖伴手礼及其生产单位进行品牌使用授权和媒体宣传推广。五是培育各类农旅融合主体。计划新创建现代农业庄园18个,累计达100个。进一步研究规范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概念及范围,制订农旅融合示范点(农家休闲旅游点)认定管理办法,开展相关创建评定。培育有条件的休闲农业点申报市级农旅融合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继续开展民宿、客栈等级评定,计划新评等级民宿20家以上,特色客栈10家以上,新增民宿(客栈)床位3000张以上,创建文化主题、非遗主题民宿10家以上。

    三、统筹谋划,推动农旅融合品牌培育

    一是分类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开发具有本土特色、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形成四明山居、斑斓海湾、乡野湖畔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品牌,通过分类指导、文化渗透、多业融合等方式,优化宁波乡村旅游的品类结构,提高宁波乡村旅游品牌的辨识度。实施好农业品牌体系建设“11122”工程,即打造1个市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特色农产品产业区域公用品牌,10个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0个知名企业品牌,200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主体品牌,计划在今年完成市级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和发布,为农旅融合打好产业基础。二是提升农旅产品品质。围绕地方自然与文化资源,加大旅游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水平的建设力度,创建整洁优美环境,优化产品与线路组织,提高游客的互动参与性,使乡村旅游兼具观光游览和休闲体验的功能,推动乡旅产业从单纯提供产品向多元提供服务的转变,让游客从美丽风光、舒适民宿、健康餐饮、多样体验等方面获得与众不同的幸福感。三是强化农旅融合品牌宣传。利用多种平台尤其是新媒体新技术,多角度开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推介活动。编印宣传册宣传推介我市代表性休闲农业点、精品线路及各地美丽田园示范基地、农家特色小吃等,组织编印《乡旅》画册和《民宿蓝皮书》,开展针对主要客源地的乡村旅游(民宿)专题推介活动等。指导农旅融合主体主动出击,积极对接各旅行社、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利用各类旅游平台、团购平台、自媒体及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开展营销和宣传活动。挖掘河姆渡稻作等农耕文化,继续举办好宁波乡村旅游节、农民丰收节、开渔节、宁波文化旅游节、民宿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民宿推介会等特色农旅节庆活动。

    四、补齐短板,完善农旅融合基础设施

    一是推进乡村旅游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由点状发展向集聚发展转化,整合旅游资源和完善旅游业态,实现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交流和功能互补。持续推进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创建和A级景区村庄建设,2020年全市计划建成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20家,创建1000个以上的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达到150个以上。二是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按照“生态优美、村庄秀美、产业富美、治理和美、生活甜美”的新要求,全面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安居宜居美居”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乡村的拆并建和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和“百千工程”,加快推进“城郊十园”建设进度,计划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614个、美丽乡镇和美丽乡村风景线22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9个、景区镇20个。年内10个“城郊十园”美丽乡村综合体实现全面开园,小集镇式中心村和特色保护村等2年期项目力争整体形象进度在50%以上。三是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计划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新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60个。全市行政村垃圾分类基本全覆盖,行政村规范化公厕基本全覆盖。打造宁波区域特色的乡村数字平台,实现农旅融合信息化全覆盖。

    五、整合资源,强化农旅融合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大对美丽田园休闲基地项目、种植业“六园”项目、林特休闲体验园、乡村旅游项目、等级民宿等的资金扶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创业创新人才等予以贷款贴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二是加强土地保障。根据国家、省相关设施农用地政策,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简化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手续,通过建设用地审批、设施农用地备案、“坡地村镇”试点等方式,多途径、高要求做好用地保障,加大对后“大棚房”时期设施农业用地、休闲农业用地的调研,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相关问题,为国家、省在相关政策的调整完善上积极献言献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银行基准利率的50%予以市级财政贷款贴息。实施农业保险扩面、増品、提标,不断优化农业保险的运营机制,保险细分险种在80个以上。四是培育人才队伍。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发挥新乡贤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两进两回”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新乡贤等返乡回乡创业创新。继续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推进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培育高素质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能工巧匠,全年计划培育农创客230个、省级青创农场10个。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4日

    (联系人:童建松  联系电话:8918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