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简082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17日
【本期目录】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循环利用 大堰镇箭岭村打造“零污染”村庄的经验做法
▲余姚市坚持“四个第一”打造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样板
▲奉化区“强统筹促整合”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循环利用 大堰镇箭岭村打造“零污染”村庄的经验做法
在退休回村乡贤刘安芬女士的大力倡导下,自2017年11月份起,箭岭村以“零污染”村庄创建为抓手,将蔬菜、瓜果、果皮等“厨前垃圾”制作酵素,剩菜、剩饭、过期食物等“厨后垃圾”用作堆肥,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则通过“环保集市”组织回收,探索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新模式。目前,全村垃圾减量达80%,其中,还田占35%、堆肥占55%、制作酵素占5%、环保集市回收的占5%。
一、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村民参与。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里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村干部、爱心乡贤、老党员等,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垃圾分类的决心和信心。每周一晚为村两委碰头会,研究垃圾分类工作。二是志愿者服务。以村妇联为主,成立志愿者协会,70余名志愿者分片分组建立网格,开展入户宣传、检查、督促、指导垃圾分类,还把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记录下来,存入 “时间银行”。三是群策群力。组织村民培训,进行广播定时宣传,建立村垃圾分类微信群,对垃圾分类、生态水稻管理、酵素施肥进行介绍与互动讨论,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二、分片包干,入户宣传,激励约束。一是分片包干。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14个网格,由一名党员(或村民代表、妇女代表、村民小组长)担任网络长,村书记为总网格长。二是入户宣传。定期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指导垃圾分类、酵素制作、堆肥制作及使用等,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和操作能力,垃圾分类村民参与率达100%。三是激励约束。村里将每月农历十八定为“环保集市”日,通过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回收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对分类工作中“钉子户”,村书记上门做工作,逐一帮促。
三、三色分类,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一是确定“三色”分类法。每户发放“红、蓝、绿”三色垃圾桶,绿色桶放厨前垃圾、蓝色桶放厨后垃圾、红色桶放其他垃圾,实现农户源头分类。二是循环利用。用厨前垃圾制作的环保酵素,主要用于农业增肥,农作物驱虫,从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用厨后垃圾制作堆肥,用来还田,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塑料瓶、塑料袋、尼龙袋等不可分解的其他垃圾,组织村民制作景观装饰品、箩筐、尼龙绳等。村集体还积极探索以酵素为特色生态农业,研发绿色产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社会事业处)
余姚市坚持“四个第一”打造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样板
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是宁波相对欠发达地区,涉及8个乡镇(街道)、82个行政村、12.8万人口,区域面积546.7平方公里,其中梁弄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有“浙东延安”之称。2003年以来,余姚市坚持“四个第一”,累计投入55亿余元资金,推动实现了老区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跨越。2019年余姚四明山区群众人均收入25100元、增长10.7%。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第一要旨,在释放“红色”动能上持续用劲。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老区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每一届市委市政府都把老区发展放在最高位置,工作推动上优先谋划、基层建设上优先加强、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近三年来把45名新提拔转任干部配备到老区建设一线,培育村后备干部164名,选派122名党员干部担任老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建立“前哨支部”246个,打造新时代党建样板,高标准把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殷切期望、重要指示、重要回信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推进“两山”转化上持续用力。牢记“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坚持工业下山,完成近千家企业下山入园。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成为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中国红枫(樱花)之乡,“四明臻货”成为区域公用品牌,获评“全国气候休闲胜地”“中国天然氧吧”。建立“美丽四明山”电商平台,“数字乡村引领乡村振兴”中村实践列入全国十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推进文旅联动、农旅融合,培育农家乐(民宿)100家、形成民宿集聚区5个,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引进教育培训平台,打造全国一流红色培训教育基地。
三是坚持把自强争先作为第一要求,在增强“造血”功能上持续用功。大力弘扬革命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统筹推进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道路硬化率、村内主要道路亮化率、城乡公交通达率均达100%,清洁饮用水实现全覆盖,通信信号自然村全覆盖。持续开展市领导联镇带村、村企结对行动,11批次812名农村工作指导员服务老区发展,77个部门与老区联姻,1500多名乡贤参与老区建设。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均收入由17年前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269.4万元。梁弄镇和横坎头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和乡村振兴树立样板。
四是坚持把民生保障作为第一要义,在提升“幸福”指数上持续用情。按照总书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部署,大力推进百村景区化。先后两轮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工程,统筹污水、垃圾、绿色、厕所“四大革命”,培育了占全市27%的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40%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50%的宁波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以及75%的风景线。率先组织“内聚外迁”下山移民17984人,率先建立老年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办法,率先推行“1+2+1”元城乡公交票制,率先推进政银合作实施低收入农户医疗保险,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并将标准提高到人均每月891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提升至12624元。(余姚市农业农村局)
奉化区“强统筹促整合”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该区将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多措并举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变“集体舞”为“独角戏”,整合力量统一实施。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统一整合至农业农村部门,并组建相关科室履行农田建设和质量管理等职责,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加强部门间联动,开展全面清理检查,摸清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底数。二是变“多面锣”为“一面鼓”,统筹建设有序推进。统筹规划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并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确定统一的投资标准。根据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图,每年选择2-3个区块实行整镇整村推进,形成规模效应。今年共在莼湖街道、萧王庙街道、大堰镇立项1.7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市下达目标任务为1.7万亩)。三是变“重建设”为“重整合”,强化利用提高效益。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鼓励以村为单位,先流转、后建设,充分利用专业合作社、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高标准农田连片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提高耕地利用和保护质量同时促进新农村建设。(奉化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