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粮食生产情况专题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0-08-05 17:54
  • 来源: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作者:
  • 2019年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这条底线,把稳住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以保供给、促增收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保护能力、藏粮于地,稳面增产、绿色增效,需求引领、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推动我市粮食生产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实现了灾害之年少减产,粮食生产基本稳定。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9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64.8万亩,较上年增加0.7万亩,增幅为0.4%;亩产391.1公斤,较上年下降14.9公斤,降幅3.7%;总产64.4万吨,较上年下降2.2万吨,降幅3.3%。

    (一)春粮

    春粮生产表现为“三减”。全市春粮面积为31.8万亩,比上年下降1.1万亩,降幅3.3%;亩产142.2公斤,比上年下降21.8公斤,减幅为13.3%;总产4.5万吨,比上年下降0.9万吨,减幅为16.1%。其中小麦面积15万亩、亩产261.5公斤、总产3.9万吨,分别比去年下降1.3万亩、40.5公斤、1万吨,降幅分别为7.9%、13.4%、20.3%。

    (二)早稻

    早稻生产表现为“两减一增”。今年我市早稻面积为16万亩,比去年增加0.7万亩,增幅4.7%;亩产430公斤,比去年下降55公斤,降幅为11.3%;总产6.9万吨,比去年降0.5万吨,降幅为7.2%。

    (三)晚稻

    晚稻生产表现为“两减一增”。全市晚稻面积为91.9万亩,比去年增加1.4万亩,增幅1.6%。其中单季晚稻73.8万亩,比去年增加0.9万亩;连作晚稻18.1万亩,比去年增加0.9万亩。晚稻平均亩产516.1公斤,比去年下降28.4公斤,降幅为5.2%。其中单季晚稻亩产540公斤,比去年下降20公斤;连作晚稻亩产415公斤,比去年下降60公斤。晚稻总产47.5万吨,比去年下降1.7万吨,降幅3.5%。

    (四)其他旱杂粮

    其他旱杂粮生产表现为“两增一减”。全市旱杂粮面积为25万亩,比上年减少0.4万亩,减幅1.6%。平均亩产223公斤,比上年增加41公斤,增幅22.5%。总产5.6万吨,比上年增加1万吨,增幅20.6%。

    二、主要特点

    (一)扶持力度大,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针对近几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不断下调、种粮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效益越来越低的情况,我市通过实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价外补贴、种粮大户收购环节补贴、规模种粮补贴等政策措施,努力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统计,2019年全市共安排扶持粮食生产专项资金超过1.9亿元,为历年之最。其中规模种粮补贴89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300多万元,补贴面积达89.2万亩,涉及农户2800多户,有效促进粮农增收。在今年小麦赤霉病和双台风造成粮农受灾时,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作用,保险赔付金额近6000万元,涉及面积20余万亩,大大减少了粮农损失。

    (二)战胜不利天气,实现了灾害之年少减产。2019年的气候条件对我市粮食生产十分不利:小麦穗期雨水较多导致赤霉病发生较重;上半年的低温多雨和典型梅雨造成早稻成熟期推迟和减产,早稻成熟推迟又导致连作晚稻插种偏迟影响产量;最严重的是下半年晚稻连续遭受“利奇马”和“米娜”双台风,造成晚稻受淹30多万亩,倒伏近8万亩,农户损失较大。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种植户的共同努力,通过采取适当提早收割早稻争取农时、加强晚稻田间管理等应急技术措施,全市粮食、早稻和晚稻单产分别仅比上年减3.7%、11.3%和5.2%,实现了灾害之年少减产。在全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中,仍然涌现了一些高产典型,鄞州区姜山镇卢方兴的百亩连作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742.11公斤,打破了我市连作晚稻百亩方最高纪录,宁海县茶院乡王兴养的百亩单季晚稻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883.7公斤,比普通农户高出一二百公斤。

    (三)注重品质,稻米优质化进一步发展。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继续抓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2019年进一步加强优质水稻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一方面通过扩大优质稻米示范基地规模、加强优质稻米生产培训、开展好稻米评选活动等措施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稻米品种,调整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另一方面强化品牌建设,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创建自己稻米品牌,进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推动稻米生产由“卖稻谷”向“卖稻米”转变。通过示范带动和宣传引导,扩大了地产优质稻米知名度,激发了农户种植优质稻米积极性,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品牌,优质稻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度出现了甬优15、甬优1540等优质稻种子供不应求的状况。据了解,一般优质稻米售价在6-10元/公斤之间,应用绿色生产模式种出的“稻鸭米”、“稻鱼米”等生态米,最高售价可达15元/公斤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继续领先。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开展水稻机械化栽植技术推广工作。全年机械化栽植面积为72.9万亩,其中机插面积为62.8万亩,水稻(穴)直播技术示范面积达1.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7%,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保持高水平发展。一方面通过积极推广1+N叠盘暗出苗、规模化(工厂化)育秧、立体育秧模式、商品化秧苗供给、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等手段,推广水稻机插和粮食烘干机械化。另一方面建设以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为重点的粮食烘干中心。积极开展水稻机械穴直播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丰富水稻机械化栽植的种类与选择。全年新增大中型轮式拖拉机191台、粮食烘干机147台、谷物联合收割机63台、秸秆粉碎还田机73台、喷杆喷雾机74台,水稻插秧机238台、水稻精量直播机118台、水稻侧深施肥机42台,植保无人机129台。

    三、主要措施

    (一)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确保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市政府成立了粮食安全工作协调小组,根据省政府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粮食安全考核任务,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专门部署,并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列入区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建立粮食安全市县长责任制落实情况月报制度和季度实地检查指导制度,年底对各区县(市)粮食安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评价。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粮食安全目标责任状,把粮食工作责任分解到部门到人,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户到田,确保我市粮食生产任务落实。

    (二)开展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系列活动,促进高产与优质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全年共安排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任务计划55个,其中粮食超高产攻关方5个,水稻高产高效示范方24个,优质稻米示范基地20个,旱粮示范基地6个,集成、展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升我市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二是加强地产优质大米品牌宣传。积极做好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和品牌建设工作,与市发改委(粮食物资局)共同举办第二届“甬优杯”宁波十大好稻米评比活动,并在繁华地段南塘老街召开专场推介活动,让市民共同参与,评选推介地产优质好稻米。通过粮食收储企业、大米销售企业的共同参与,扩大我市优质米知名度,强化质量兴粮和品牌争先的意识,实现强质量、树品牌、提效益。三是以我市的新型农作制度60例应用为基础,推广以“水稻+”为重点的粮经结合、水旱轮作和立体种养等模式,加大推广“蔺草-晚稻”、“早稻-蔬菜”、稻田养鱼(鳖、虾)等农民乐意接受的新型农作制度,全年推广应用面积达50.02万亩。

    (三)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实现绿色高效生产。一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整合土肥、栽培等力量,结合农机与农艺措施,示范推广配方施肥、机械深施、缓控(释)肥应用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探索形成“商品有机肥+浓缩肥”、“稻麦配方肥+秸秆还田”、“水稻缓控释肥+侧深施肥”等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全市建成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基地10个,落实完成单季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试验示范5个,引试各类高效新型肥料12种,取得了良好的减肥增产效果和示范带动效应,2019年全市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超过1000吨。二是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把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性诱技术作为全市农业十大主推技术积极加以推广,切实发挥其在粮食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全年推广应用非化学防治100万亩次以上。此外,大力开展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综合采取理化控诱、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2019年全市已建成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2个,整县制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2个,辐射面积达70余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