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级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精深加工,如何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四问富民乡村产业
  • 阅读:
  • 时间:2020-08-26 08:46
  • 来源:宁波日报
  • 作者:宁波日报
  • 杨梅采摘季一过,余姚不少酒厂便开始忙碌起来。清洗、去核、打浆、蒸馏、烧制……记者上周走进位于余姚阳明街道潘巷村的宁波市田螺山杨梅酒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杨梅白酒从蒸馏釜中缓缓流出,注入储酒瓶。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酒香。

    “杨梅白酒是残次杨梅经过发酵蒸馏而成的,口感类似白兰地!”酒厂总经理吴岳均说,今年4月份,他投资上百万元添置设备建起工厂,并以每公斤最高5.2元的价格收购了2.5万公斤残次果,为四五十户杨梅种植户带来了一笔额外收入。

    余姚现有杨梅种植面积9.2万亩,每年残次果产量超过2万吨。往年,由于没有销路,残次果基本浪费了。今年,在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牵线下,吴岳均等经营主体同水果白酒酿制技术单位宁波天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作协议,8家杨梅水果白酒加工厂应运而生,共收购残次杨梅210吨,为梅农增收80余万元。

    “残次杨梅变废为宝,减少了种植户的损失,这条路值得走下去!”宁波天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征海介绍,公司还以成本价提供菌种、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帮助余姚建立4家蟠桃加工厂、2家猕猴桃加工厂、1家葡萄加工厂。这些加工企业年收购蟠桃、猕猴桃、葡萄残次果共计120吨,开辟了一条精深加工之路。

    农业发展受市场和环境约束较大,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一头连着种养基地和广大农户,一头连着流通业和服务业,是联结工农、沟通城乡的重要民生产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加工程度决定了农业增值程度、农民富裕程度和农业现代化程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强表示,发展农业加工流通业,实现接“二”连“三”,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这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驱动器”。

    近年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增值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重心,大力发展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协同发展,有力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目前,全市约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00家,榨菜、水产品、米制品、出口蔬菜、茶叶等加工领域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农产品年加工处理率达到68.6%。

    精深加工是农产品有效提升附加值、丰富产品形态和拓宽市场渠道的一个重要环节。宁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中华名果“宁海白”枇杷。依托上万亩白枇杷基地的优势,宁海当地一批企业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累累果实,还瞄准了白枇杷花,开发出花茶饮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宁波美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前几年,遍地的白枇杷花‘落花无奈’,一文不值,现在白枇杷花茶能卖到2万元1公斤,这是精深加工给企业带来的‘红利’。”公司负责人欣喜地说,枇杷花深度开发,种植户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从最初收购花瓣,到花瓣、花蕾一起收购,农户从中获得了额外的、较为稳定的收益,减少了种植风险,为当地枇杷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生机。

    今年,美栖生物鲜花收购量预计达到125吨,带动农户约1400多户,户均增加收入3.5万元。除了白枇杷花茶,美栖生物还和一家药物研究所合作,研制开发白枇杷花精油、护肤品等新产品。一朵枇杷花的价值不断得以释放。

    深入挖掘特色产业,切实拓宽农民增产增收的途径与渠道。作为传统产业,余姚榨菜受产量高低波动,菜农一度面临种植风险。“今年余姚有3万多亩榨菜田采用了订单模式。榨菜鲜头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0.95元,比去年有所提高。”余姚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经仰贤表示,得益于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虽然产量减少,但菜农的收入反而提高了。据了解,去年,余姚仅榨菜鲜头一项,就为农民增收超过3亿元。

    李强表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今后要立足于链条拓展,围绕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贸流通6个现代加工流通产业,提高产业链韧性和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