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规划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0-07-09 18:10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市农办秘书处
  • 2019年,我市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按照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三农”发展新使命、新趋势、新特征,全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振兴发展势头强劲,亮点纷呈。全市农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2019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达2.6%,创八年来新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632元,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77: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90.32分,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可持续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2018年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测评得分85.93,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省级乡村振兴发展指数86.8分,居全省第二位,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一批高层级会议相继在我市召开;一批典型在全省全国推广;一批做法得到部省领导高度肯定;一批亮点在四明大地涌现。

    一、工作举措

    (一)构建完善高位高效的领导体系

    宁波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先后5次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工作。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请慎用亲自部署、谋划农业农村工作,全年下乡调研30多次,作出“三农”批示150次。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三农”工作体制,充实农业农村干部队伍,新成立市委市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第一、第二次(扩大)会议。各区县(市)均成立以区县(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乡村振兴办发挥牵头协调职能,全力抓好乡村振兴考核,建立月报、季分析、半年度对账、年度考核等制度,将乡村振兴实绩列入对区县(市)的目标管理考核。

    (二)构建完善合力合拍的推进体系

    宁波市注重借势借力借智推进乡村振兴。以我市列入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市和创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为契机,聚合63个市级乡村振兴成员单位之力,开展专项行动30多项,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强大声势。市委统战部深入开展“同心共建美丽乡村”行动,组建同心共建美丽乡村人才库,排摸各类新乡贤6万多名,建立新乡贤组织209个,引进项目105个。宁波市和中国农科院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农业创新四大工程、《乡村振兴宁波样板》等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加强乡村振兴系统化理论研究。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在全国选择1000个村设立“千村观察点”,观察分析各类政策的实施状态和行动效果。奉化区率先成立滕头乡村振兴学院,象山县成立乡村治理学院和乡村治理研究院。成功举办乡村振兴滕头论坛。

    (三)构建完善多层多元的政策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在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宁波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同时还制定出台《宁波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规划(2019-2022年)》《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文件40多个。基本形成以五年战略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年度综合性意见、部门配套政策等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贯彻落实中央、省工作部署,研究起草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13511”工程和乡村产业振兴“125”行动两个实施意见。

    (四)构建完善有力有效的保障体系

    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落实农业农村“四个优先”的体制机制。促进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乡村振兴的要素支撑。引导海归人才、“农创客”、乡贤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3万人,总数达到19万人,占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8.3%。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宁波89个乡镇实现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1830个行政村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2019年,乡村振兴“宁波实践”频现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关注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市农民丰收节盛况;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成效

    (一)坚持融合发展导向,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大平台。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深入实施“152211”工程,探索走出一条园区化、品质化、融合化的发展道路。2019年,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我市慈溪召开。新增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累计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累计9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5个(累计20个),两项累计数均居全省第一。全市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2条。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力度,市县联动赴上海开展乡村产业重点项目招商,签订重点项目12个,签约金额33.2亿元。组织600多家次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二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建粮食超高产攻关方、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和旱粮示范基地35个、优质稻米示范基地20个,推广“万元地”面积60万亩。积极引进正大、新希望、华统等先进畜牧企业,启动改造提升规模猪场、屠宰企业90家,建设示范企业(场)10家、美丽生态牧场25家。大力开展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完成测土配方施肥171.1万亩,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38.1万亩次。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5.7%。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为83.2%。三是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构建“1122”农产品品牌体系,市、县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全面提速,4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我市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称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和追溯体系县实现全覆盖。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农产品检测总体合格率达98.7%。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达到200万亩。四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全市种业产值超过35亿元,居全省第一。甬优12百亩方平均亩产1032.04公斤,攻关田亩产1106.39公斤,刷新浙江省两项记录。全年推介发布农业主导品种108个、主推技术48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52个。实施农机科技示范推广项目10个,创建浙江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3个。农机总动力达24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7%。谋划数字乡村建设,宁波市、慈溪市被确认为省首批数字乡村示范市县。五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农旅融合等环节的增值潜力,新增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4家,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8.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6:1。新增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国最具特色乡村节庆活动1个、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3条、2019“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2个。六是加快培育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54亿元,在淘宝、天猫、京东电商平台上农产品活跃网店2209家,全市电子商务专业村累计达到208个。2019淘宝镇30个,淘宝村175个,淘宝村数量全国城市排名第6位。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同比增12%,总收入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七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以上,累计建成208万亩,占永久性基本农田的75.4%。防洪排涝“2020”行动计划完成年度投资60亿元。姚江上游西排工程总干渠和通明闸基本完成;姚江二通道(慈江)、高楼张堰改闸等工程开始发挥效益,为城乡防洪排涝提供了基础保障。完成山塘整治45座。

    (二)坚持提标扩面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翻开新篇章

    一是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强化“多规合一”,区(县)村庄布点规划实现全覆盖,已批准的和正在编制的村庄规划占全市保留村庄的95%。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建设风貌引导和管控,积极推进驻镇规划师制度,已向61个乡镇(街道),派驻驻镇规划师共计80名。加快推进“城郊十园”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已开园8个,累计投资23.9亿元,形成了56个基地、143个景观和490个主体。二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2019年创建美丽乡村合格村326个,示范村54个、示范乡镇12个、风景线15条、示范县1个。(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4个,市级示范乡镇42个、示范村140个、合格村1222个、风景线46条)全市新创建A级景区村庄274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53个。新建绿道165公里,累计建成1200余公里。经过“三年建设,三年提升”,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112个行政村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覆盖率达85%;8351座农村公厕完成改造提升,农村户厕普及率达99.9%。三是谋划启动美丽城镇建设。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112个乡镇通过省考核验收,创建省样板镇39个、市样板镇28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达标率为100%,实现了从城镇环境由“脏乱差”到“洁序美”的华丽转变。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制定出台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实施以“十个一”为标准的美丽城镇建设。四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全年完成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受益人口18万,覆盖率达到94.6%。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537公里,建成农村物流点815个。新改造农村电网139个村,新建乡村放心农贸市场39家,乡村星级农贸市场覆盖率达到75%。全市新建文化礼堂401个,累计1800个,覆盖率达到85.4%。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完成余姚江、蝴蝶湖等17条(个)河道湖泊的建设。全市完成河湖清淤320万方、无违建河道创建586.5公里、中小河流整治48.1公里。

    (三)坚持民生优先导向,富民强村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乡村创业就业。积极引导海归人才、“农创客”、乡土专家、乡贤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产业振兴。目前全市已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3个,国家级、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9家,青创农场72家,回乡创业人数达到1000多人。全年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9524人次,新增农村实用人才7538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862人次,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和失业保险制度,将就业困难人员范围由城镇户籍扩大到本市户籍。二是落实区域帮扶举措。扎实开展村庄整治、下山移民和对口帮扶工作。全年完成相对欠发达区域村庄整治提升45个村,累计392个村,下山移民623户,累计30800户。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特色农业、红色旅游、绿色产业,分别扶持滕头、横坎头村3000万元建设美丽田园综合体项目。三是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制定出台《关于促进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宁波市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增收实施办法》,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以上。四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广镇村联建统营、“飞地”抱团等发展模式,建立完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培育“造血”功能,规范村级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五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合作办学,155所城乡中小学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89%;推进卫生健康服务“双下沉、双提升”,村级卫生室规范化率超过58%。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六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全市16周岁以上户籍人员养老参保率达98.3%。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在全省率先出台重病、重残对象以单人户纳入低保的专项社会救助政策;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或低边标准后,给予一年的渐退期,以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12月1日起,低保标准与上年度全市居民消费支出挂钩,新机制使得我市低保标准平均增幅达6.6%。全市已建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8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927个。77个街道(乡镇)完成老年厨房建设,2280个城乡社区实现老年助餐、配送餐服务,每天1.5万名老年人享受配送餐服务。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

    一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优化农业行政审批流程,机构改革后权力事项调整为426项。全面落实“一次性告知”、承诺服务、限时办结等制度,主动开展上门审批服务。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开通网上办、掌上办、电子化材料、跑零次四个100%。成功承办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座谈会。二是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通过部专家团队的试点中期评估,相关做法得到部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发证率达到97%以上,承包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69.7%以上,居全省第一。三是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有序推进。市级层面制定出台指导意见,在象山县成功试点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拓展到奉化、宁海等地,已盘活闲置农房6万多间,吸引投资15.6亿元。象山县已发放“三权分置”不动产证100多本,引进建设项目20多个,相关做法入选中国改革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四是完善县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今年,指导全市所有县乡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增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各地县乡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全市县乡两级市村产权交易中心共办理农村产权交易项目463宗,交易额7.9亿元。五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制定宁波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拓宽金融支农渠道,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发展涉农信贷产品,推行面向困难群众的“养老贷”、“安居贷”、“蓝领通”等小额贷款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质,保险险种扩大到70多个,位居全省第一,累计为133万户(次)农户提供526亿的风险保障,累计赔付11.45亿元。在“利奇马”、“米娜”台风中有效减轻了种养殖户的损失。

    (五)坚持“三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得到新加强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全面实行村社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建立村干部资格条件常态化联审机制。评选宁波市兴村(治社)名师50名,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104名。加快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实施基层党组织星级动态考评和底线管理,148个后进村(社区)基本完成整转。二是完善基层自治。象山、宁海先后承办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象山县"村民说事"、宁海县“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同时还涌现了“小板凳工作法”、书记一点通、“圆桌夜谈”等具有宁波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推荐省级乡村善治示范村218个。三是加快建设法治乡村。着力健全农村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乡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全面提升网格长基础能力,增配专职网格员2552名。全年新创省级民主法治村5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1个。四是积极营造文明乡风。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奉化、象山列入新一轮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启动我市第一条全域文明示范线(象山县茅洋乡“山海水乡,心悦茅洋”全域文明示范线)创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全市已创建全国文明镇7个,全国文明村17个,总数列全省第一,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到81.3%。依托文化礼堂,开展“我们的村晚”、薄弱村文化礼堂“送文化”、农村文化礼堂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特色亮点

    (一)慈溪市:“一区多园”发展乡村产业集群

    慈溪市按照“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目标定位,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10万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泰国正大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3家,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51家,正大电商总部、食品研发总部、工厂化蟹味菇项目、10万头进口澳牛屠宰项目等重大示范性项目落地,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同时,协同建成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农产品电商孵化园和农产品物流园等功能性产业园,着力打造 “一区多园”格局。2018年度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测评得分91.06,进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二)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

    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行动包括“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三个子行动。从人民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等10所高校招引30支艺术团队,吃住在村,带动名村民一起设计、制作,200余名村民迅速成长为艺术带头人。人民大学专家团队驻村的大佳何镇葛家村用12天时间打造成为艺术“网红村”,葛运大等村民成为被竞相邀请的“创意农夫”。积极引进名人名贤驻村。前童古镇设立“甬台艺术交流基地”,聘请10名台湾艺术家驻村;中国古琴协会会长赵家珍回乡设立艺术基地;著名儿童诗人雪野在力洋古村设立儿童诗研究中心。

    (三)鄞州区:构建“家院互融”养老服务体系

    鄞州区家院互融中的“家”指的是居家养老服务,“院”代表福利院等机构提供的集中养老服务,家院互融通过建设家院互融中心及信息化系统,有效整合全区各类养老资源,形成“需求主导、家院互融、虚实互促、社会互动”的家院互融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设1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配送餐服务覆盖全区80%村(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6家服务机构承担基本生活照料、基本医疗保健和专业康复护理三大类30余项服务项目。对全区2.54万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实施普惠服务。2019年成功入围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四)奉化区:创新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奉化区把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发起“新住房、新生活”活动。按照“点上突破一批、面上带动一片”思路,梳理确定12个农房改造靶向村,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区委常委牵头联系,集中攻坚。出台10多个文件,在规划、土地、资金、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明确每年安排不少于全区建设用地的10%用于农民建房;每年把70%以上农房改造资金集中投入到靶向村;连片拆旧建新的村,给予拆旧5万/亩、建新2万/户的区级补助等。2019年,全区拆旧934亩、52.7万平方米,建新525.9亩、57.9万平方米,惠及3580农户,涌现出溪口镇五林村、西坞街道金峨村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村住房改造样板村。

    (五)江北区:创新激活利用村级低效物业

    江北区以“整治提升村级物业,激活利用闲置农房”为命题,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破解乡村生产要素闲置和村级物业亩均效益增速不快的现象。鼓励乡镇街道连片收储村级物业,通过“整治淘汰、改造提升、收储开发”三步走,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能级的提升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洪塘湾项目,由街道统一收储赵家、洪塘等村级物业近2万平方米,引进田园东方、滕头诚悦酒店等进行改造提升,形成集休闲、娱乐、餐饮、文化于一体的时尚街区。又如构城安山人文聚落项目,由街道收储安山村6500多平方米物业,引进构城公司,建设乡村文化产业园。

    (六)象山县:盘活闲置农房撬动产业振兴

    象山县在“一户多宅”整治、村庄梳理式改造基础上,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宅基地产权制度。以盘活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为着力点,突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有效对接、双向流动。2018年4月颁发浙江省首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证,目前已累计发放105本,盘活宅基地10350平方米、闲置农房12420平方米,引进开发乡村度假及高端民宿项目38个、总投资超5亿元。浙旅投、乡伴文旅、途家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投资。象山做法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案例。

    (七)余姚:村级综合服务社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7年以来,余姚鹿亭乡按照“属地主办、乡村共建”原则,先后在中村等6个行政村建成了农合联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立起“政府+农合联+服务社”的推进机制和“农合联+服务社+供应商”的运营模式,发挥“网货下村”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当前,农合联村级服务社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代加工、展销、电商物流、金融保险、农旅等服务。据统计,2018年仅番薯粉丝销售额达500万元,帮助在乡常住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增收贡献率高达50%,展现了极具鹿亭特色的“粉丝经济”。

    (八)海曙区:智慧农业助推乡村振兴

    2018年,海曙区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列为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目前全国仅有四个、华东地区唯一入选该类试点的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72万元,总面积1.1万亩,以古林镇蜃蛟村、前虞村、茂新村为核心,着力打造以智慧农业为主题的乡村综合体的“智农茂新”园区。以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为核心内容,将农机、农情、灌溉等设备与新型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3D、VR等技术紧密结合。使劳动力用工成本减少10%,节水10%,减少肥料施用8%,单产提高2%。

    (九)镇海区:城郊田园综合体促城乡融合

    镇海区充分发挥紧邻都市核心区的区位优势,按照高门槛准入创建、高标准设定内容、高品位规划建设的要求,全面推动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其中,“悠游十七房”,以“田园古村、美丽果乡”为主题,定位国际化乡村功能区,布局一环双核三区,一环为田园风景漫游环,双核为十七房休闲度假核和朝阳村游览服务核,三区为文化休闲区、农业生产体验区和高效农田区。“草木光明”围绕“重拾历史”、“亲近自然”和“回归田园”三大主题,布局一轴两带两心多点,传承百年宁波帮历史文化底蕴和市井情怀,推动“旅游+文化+生态”多向融合模式发展,构建现代生活与都市农业水乳交融的美丽版图。

    (十)北仑区:“两整两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北仑区全面启动覆盖城乡的“两整两提”(市场综合整治、小微企业整治、河道水质提标、居住环境提升)专项攻坚行动,以解决城中村、城郊村等“没人管、管不好”的问题为指向,深化“一把扫帚”清扫保洁模式。区两整两提办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区综合执法局、区住建局、区公安局多部门配合,城区、乡村两条战线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督查、统一考核,聚焦农村环境最薄弱的环节,开展农村房前屋后、农田整理、河道两侧集中整治,全区农村“脏、乱、差”现状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