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废弃_隐藏栏目 讲话文论
  • 讲话文论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深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 阅读:
  • 时间:2020-07-06 16:47
  • 来源:省委副书记 宁波市委书记
  • 作者:郑栅洁
  •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又要求我们抓紧抓实农业、畜牧业生产,确保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农民的“钱袋子”富足殷实。市委、市政府深刻领悟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宁波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其中,“4”就是粮食、蔬菜、畜牧、渔业等4个绿色基础产业,“5”就是现代种业、精品果业、茶产业、花卉竹木、中药材等5个特色优势产业,第一个“6”就是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贸流通等6个现代加工流通产业,第二个“6”就是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文体康养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能源环保产业、乡村数字产业、乡村现代化服务业等6个新型融合产业。总的目标是:到2025年,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稳定在2%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0万元/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1左右。前段时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行动方案》,明确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奠定坚实的“三农”基础。

    一、充分认识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第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的客观要求。虽然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很低,但农业基础性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中央提出的“六保”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保粮食能源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快补齐农业发展的短板,稳步提高农业产量、农产品质量、粮食和重要副食品自给率,坚决守牢经济社会安全的“生命线”。

    第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整体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方面。乡村产业不仅包括农业,还包括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乡村二三产业,归结起来就是所有姓农、立农、兴农的产业。要把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同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紧密衔接起来,产生耦合效应和系统效应,整体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现实需要。我市农民收入比较高,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就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让农民增收有渠道有空间。“4566”乡村产业,每一个都能为农民带来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的机会,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我们要通过乡村产业振兴,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完善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第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前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不仅能够强村富民,而且能够把先进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优质的公共服务带到农村,优化提升乡村面貌,影响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推动实现乡村“五个振兴”。要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为抓手,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努力走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前列。

    二、准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任务

    按照“大农业观、整产业链、全绿色化、多功能性、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要求,深入实施“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级。

    (一)关于发展4个绿色基础产业。要坚持提质与扩量并重,做大做强粮食、蔬菜、畜牧、渔业等绿色基础产业,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有效保障“米袋子”和“菜篮子”安全,到2025年全市绿色基础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比如粮食生产。宁波人均耕地少,粮食自给率低。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100个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基地、100个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9万亩,总产量达到67万吨。

    比如蔬菜生产。我市已培育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蔬菜主要产区,但也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快、设施装备不强、基地投入不足等问题。要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丰富产品种类,扩大特色品牌影响力,确保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35万亩、年产量稳定在220万吨左右。

    比如畜牧业生产。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抓好现有养殖场改造扩容,推进15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项目建设,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提高猪肉自给率。同时,要统筹推进家禽、奶牛产业提档升级,加强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不断扩大畜牧业绿色产能。

    比如渔业生产。渔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要深入实施渔场修复振兴行动和“蓝色渔仓”建设工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大黄鱼、滩涂贝类等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渔业转型升级。

    (二)关于发展5个特色优势产业。要以精品化、特色化为导向,做精现代种业、精品果业、茶产业、花卉竹木、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到2025年全市特色优势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比如现代种业。种业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我市现代种业实力比较强,不少品种培育处于全省全国领先水平。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生物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快种业强市建设,大力发展“甬优”系列优势种业,培育一批现代种业企业,集聚一批现代种业总部,努力把种业做得更大更强。

    比如精品果业。果业是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但也存在品质良莠不齐、品牌叫不响、种植规模不适度、产销标准难统一等问题。要科学布局果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水果品种,统一品牌,统一标准,培育一批质优价高的精品果业,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收益。

    比如茶产业。我市茶叶很有地方特色,但效益不够高。要加快多茶类开发,加大品牌创建推广力度,建设针形茶、条形茶、蟠曲茶、扁形茶四大茶产区,提高茶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比如中药材产业。宁波是浙贝母、麦冬、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的重要产地。要坚持高效生态、道地优质,高水平推进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剂等相关产业,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的中药产品。

    (三)关于做强6个现代加工流通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民生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以中低端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加工损失率较高,农产品流通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体系还不够健全。下步,要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导向,做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主食加工、出口加工、商贸流通等现代加工流通产业,到2025年全市现代加工流通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

    比如精深加工业。要优化农产品加工产能,谋划建设一批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增加精深加工产品种类,提高精深加工产业比重。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和生物医药产业,推动宁波海洋生物产业向高精尖领域发展。要扶持发展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支持企业推进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加快走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

    比如商贸流通业。从我市情况看,乡村商贸服务网络比较健全,基本形成了15分钟商贸便民圈,现在最需要提升的是仓储物流业。仓储物流业联结农产品前端生产加工与后端营运销售,作用非常关键。要加快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物流骨干网络和配送体系,积极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大力实施“邮政在乡”、“快递下乡”,全面提升农产品运输配送效率。要加快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冷藏保鲜、仓储运输等设施,打通冷链运输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四)关于做深6个新型融合产业。当前,农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深挖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做深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文体康养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能源环保产业、乡村数字产业、乡村现代化服务业等新型融合产业,不断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到2025年全市新型融合产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

    比如乡村休闲旅游业。要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开展“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实施“民宿+”工程,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实现空气变人气、叶子变票子、美丽乡村变美丽经济。

    比如农家传统特色小吃。重点要开展市场拓展、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品质提升、行业规范五大行动,推动农家特色小吃产业经营规范化、工艺标准化、主体组织化、产品品牌化发展。特别是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采取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提升人气、做大规模、打响品牌。

    比如农村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性服务业资源相对欠缺、发展相对滞后。要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托幼、环境卫生、婚丧礼仪、修理装饰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三、认真落实乡村产业振兴的工作举措

    《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平台建设、主体培育、品牌振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提升、开放合作、资本赋能、用地保障、改革集成等十大专项行动,都有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对照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这里强调五个方面:

    一要筑巢引凤。抓产业必须抓平台,建好平台才能集聚更多高端资本、优质项目、优秀人才。重点要抓好四类平台建设:在产业集聚平台方面,要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推动项目集中、资源集聚、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全市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融合发展平台方面,要推动“城郊十园”和美丽乡村综合体差异化、高品质发展,更好实现农业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在创业创新平台方面,要搭建“两进两回”双创平台,引进一批乡村产业项目和农村紧缺急需人才,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在开放合作平台方面,要发挥宁波港口和开放优势,搭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澳大利亚等农牧业强国的农业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升宁波乡村产业的竞争力。

    二要强筋壮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做强主体。要加快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农业领军企业,加快整合上下游农业产业资源,引领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要实施品牌振兴行动,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主体品牌,让更多农产品实现“品牌溢价”。要强化科技赋能,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现代种业、生物技术、农业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优势产业融入农村电商,全面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三要固本强基。一方面要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巩固拓展“千万工程”和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成果,抓好农药实名制、化肥定额制改革,积极推广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等绿色生态模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夯实物质装备基础。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移动物联网建设和5G网络覆盖,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各环节深度融合。

    四要强化保障。要全面落实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的要求,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资金投入方面,市财政将统筹安排乡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培育乡村产业振兴示范带、农产品集中加工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满足“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土地保障方面,要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新编规划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年度计划安排不少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有效盘活乡村低效和闲置土地资源。公共服务方面,要拓展“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三农”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农业行政审批流程,缩减行政权力事项,进一步激发各类主体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五要压实责任。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落到实处。要结合“三服务”活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农业园区、产业强镇和农业企业的制度,点对点、面对面解决具体问题。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抓总的职责,农口部门要坚持重心下移,聚焦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场、农田、农户搞好服务。组织、发改、财政、统计等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协同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同时,要培树一批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一批先进经验,营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良好氛围。

    农民最讲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靠一犁一锄干出来。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扬拓荒牛的精神,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努力让乡村更美丽、乡村产业更兴旺、农民生活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