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急管理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2019年农作物生物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评估报告
  • 阅读:
  • 时间:2020-03-05 17:12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根据省、市部署要求,我局组织专人对我市重大农业植物疫情灾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总结评估,具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国多地发生草地贪夜蛾虫情,防控形势严峻。5月24日,我市余姚黄家埠镇玉米田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直至7月4日镇海骆驼街道发生确认,仅仅40天该虫已扩展蔓延至所有区县(市)。由于预警及时,应急防控准备得当,防控策略科学,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经综合分析未启动市级农作物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此外,我市未见高风险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已发检疫性有害生物,仍有效控制在疫情发生县区,其中柑橘黄龙病发生面积2539亩、柑橘溃疡病发生面积520亩、稻水象甲发生面积550亩,经多年防控,发生程度始终控制在零星轻发生,防控成效显著。

    二、防控应对措施

    (一)领导重视,及时部署防控工作

    草地贪夜蛾在我市首次发现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和副市长卞吉安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工作。为全力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严防虫害爆发成灾,避免对粮食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5月24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下发了内部明电《关于做好草地贪夜蛾调查监测与防控的通知》(甬农电[2019]21号),要求各地落实专人做好草地贪夜蛾周报和信息调度工作。5月30日,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暨技术培训会议,会议邀请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就草地贪夜蛾识别、监测与防控技术进行了授课,市农业农村局林宇晧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就下阶段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

    (二)科学布点,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通过定点监测和面上普查,全面了解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植保方面:2019年我市共设市级测报点30个,各级植保部门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力度,及时发布防控信息。植检方面:2019年我市共设疫情监测点107个,重点对梨树疫病进行了普查,未发现疫情。据统计,今年全市各级共发放主要农作物病虫情报104期,中、短期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报送重大病虫害信息51期,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多措并举,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为确保疫情发生时防治人员、药品和物资的及时到位,我站认真做好各项应急保障工作。防控队伍方面,主要以植保体系专业防除队伍为主体、社会专业防治组织为重要补充。全市共计有专业化防控组织19个,配置小型、中型、大型装备五千余套。应急物资方面,县级依托“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建立药械库,进行药械储备,基本可满足一般应急防控需要。应急经费方面,将疫情防控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争取到监测补助经费,专门用于市级标准化监测点工作开展,每个监测点下拨经费8000元,切实保障各项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四)拓宽渠道,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台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宣传。今年针对草地贪夜蛾防控问题,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于7月8日在《宁波日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我市防控草地贪夜蛾工作,题为“打一场外来有害生物防治持久战”,其中重点宣传了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取得较大反响。余姚市于5月25日在余姚新闻频道播出草地贪夜蛾识别特征及防控措施;植检宣传月方面,2019年全市共悬挂张贴宣传标语与横幅250余条,发放相关资料2900余份,出动宣传车48次,设置宣传点19个、宣传栏86块,现场咨询445人次,发送手机短信60万余条。培训方面,一是举办了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培训班,市级及各地植保部门共举办20期;二是开展了柑橘黄龙病防控等技术培训;三是针对水稻细菌性病害抬头上升趋势,召开了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控技术培训班。

    三、主要经验和突出问题

    2019年,在全省有害生物多发、重发的情况下,我市由于提前预警,及早准备,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切实提高了抵御疫情风险的能力。草地贪夜蛾通过综合防控得到有效控制,水稻柑橘黄龙病等重大植物疫情未见暴发流行,有力的保障了我市玉米、水稻产业和柑橘产业安全,同时对于局部发生的水稻细菌性病害,能够快速反应,多部门联动共同防控,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但是我市为港口城市,贸易往来频繁,为有害生物迁移频繁区域,重大植物疫情扩展蔓延和新疫情传入的风险大,目前高风险检疫生物红火蚁疫情已在我省台州、金华、绍兴、丽水、温州、杭州、衢州发生,植物疫情阻截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四、工作建议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逐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为基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植保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接承担病虫害和疫情防控任务,各类生产主体在植保检疫机构的指导培训下,提升植保技术,做好病虫防控。由此,逐步形成主体多元、模式多样、功能互补的新型植保检疫服务业态,以更好的应对当前严峻的防控形势。

    五、典型案例分析

    针对今年玉米草地贪夜蛾危害加重态势,市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迅速响应,积极应对,全力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攻坚战,有效控制了虫情的发生,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主要经验如下:

    (一)加强宣传培训,推动群防群控

    由于草地贪夜蛾是新传入的外来物种,为增进有关各方对其的认识和了解,我市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和相关宣传挂图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和专业培训,做到精准识别,推动群防群控。5月底-6月初,市农业农村局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草地贪夜蛾虫情的宣传报道,并向各地发放了“草地贪夜蛾识别与防治”宣传挂图。市本级和余姚、宁海、鄞州等地专门举办了技术培训班,向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讲解识别要点和防控技术。全市开展培训20期,受训1000多人次,发放宣传挂图等资料6000余份,发布微信及公众号推送信息近7000条。

    二、强化监测预警,做到早防早控

    为有效防范和应对草地贪夜蛾为害,增强防控时效性和主动性,我市组织植保力量全面开展监测预警。坚持系统监测与田间普查相结合,在象山、宁海、慈溪和鄞州4个病虫区域观测站布设固定监测点,严密开展日常系统监测;并在全市所有区县(市)布点开展性诱监测,达到监测全覆盖;同时,大力开展面上普查,做到不留死角,各地植保部门累计出动普查830余人次,基本摸清全市虫情发生动态。通过有效监测,确保了害虫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三、落实应急预案 ,开展科学防控

    在加强草地贪夜蛾监测的同时,我市积极与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控组织、省级农药应急储备单位联系,落实应急队伍和防控物资准备,备足多杀菌素、氟氯氰菊酯等杀虫剂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药剂。全市草地贪夜蛾已发地区,按照防控工作方案要求,抓住低龄幼虫防治关键时期,由专业化防控组织开展了应急防控,做到治早、治小。如宁海县在应急防控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专项资金购买防控药剂,交由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虽然形势严峻,但各级防控指挥部协调相关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的保障了我市粮食生产,坚决打赢了今年的草地贪夜蛾防控攻坚战,实现了“虫口夺粮”,并得到了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