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报信息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农业农村信息2020年第78期
  • 阅读:
  • 时间:2020-11-06 17:12
  • 来源: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 作者:
  • 甬简082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11月6日

    【本期目录】

    ▲我市全力打好渔业安全生产“百日执法”行动

    ▲慈溪市“三措并举”推进“两进两回”着力破解乡村振兴要素制约

    ▲奉化区“三策合力”助推秸秆综合利用

    我市全力打好渔业安全生产“百日执法”行动

    9月25日,我市启动秋冬汛渔业安全生产“百日执法”行动以来,市县渔政部门坚持海港联动,查改并举,强势推进渔船安全生产执法行动落地见效。行动以来,全市开展渔船安全执法357次,检查渔船659艘次,立案查处50起。

    一、紧盯重点周密筹划部署。制定《秋冬汛渔业安全生产“百日执法”行动工作方案》,专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明确“百日执法”行动的重点内容、重点时段、重点对象、重点场所。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市农业农村局领导亲自带队,全市一半以上执法船艇和人员扑在海港执法一线,成立两个专项督导组赴渔业重点区县督导检查,确保执法行动抓在点上、抓出成效。

    二、强化海上联合执法检查。联合海事部门出动19艘执法船艇和1架直升机在我市沿海进出港航道、水路和大轮习惯航线等事故高发区域、违法违章多发海域开展 “陆海空”一体的防范商渔船碰撞联合执法行动。期间,检查渔船32艘,查扣违规渔船15艘,驱离在大轮航线作业渔船35艘,有效维护了辖区水上交通安全的稳定形势。会同温州渔政部门严肃查处11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帆张网渔船。

    三、运用科技手段动态干预。运用渔船监管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对脱编渔船(含疑似)和敏感水域边界生产作业渔船动态监管干预,及时提醒、责令返航。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先后对6艘涉嫌违规进入敏感水域控制线渔船进行通报,并责令渔船限期到指定码头接受调查处理。象山运用船载视频系统,查处2艘渔船夜间航行时驾驶员睡觉和未按规定落实生产航行值班等行为。

    四、落实海上常态应急值守。统筹全市300吨级以上执法船的调配使用,始终保持海上24小时不间断值班巡航,划分执法片区、盯紧重点海域和渔船,强化快速反应和应急救助能力,全力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渔区安全稳定。全面开捕后,全市开展救助行动8次、救助渔船5艘、救助转移渔民41人。

    五、营造渔业安全生产氛围。坚持把渔船安全检查作为普及安全知识的重要平台抓手,采取现场说教、发放手册等方式宣讲安全知识。在宁波电台、电视台等开设渔船安全生产宣传专栏,制作发放渔船安全生产、船舶修造、超员超载等警示小课堂微视频发放渔区渔民进行学习宣传。恶劣天气海况及时发布电视滚屏字幕、手机和北斗短信等气象预警,告知提醒渔民做好防风避浪、安全生产等工作。(渔业执法队)

    慈溪市“三措并举”推进“两进两回”着力破解乡村振兴要素制约

    为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慈溪市大力打造“两进两回”创新示范工程,推动科技、资金进村,青年、乡贤回乡,着力破解农创者融资难、农村缺人才缺技术的问题。目前,已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星创天地1家、星火示范基地12个;吸引涉农返乡创业青年127人,人数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认定培育高素质农民1659人;建立市、镇、村三级乡贤联谊(参事)会64个,引进项目62个,总投资达90多亿元。

    一、构建多要素平台体系,拓展进回领域。一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成立占地面积10万亩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引进泰国正大集团等国内外大中型企业51家,引入正大智创湾、正大谷瑞机电、恒海荷文化等一批示范性项目,高标准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大平台,有力带动周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规划布局、土地流转、设施配套、宣传推广“四统一”模式积极打造大学生农创园,提供农事、技术、金融、产销全链条服务,发展“一品一园”休闲特色农业,吸引30余名农创客及乡贤新建农场30余家,作为全省唯一代表亮相第三届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二是创新资本运作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资金、国资平台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桥头镇与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引入1000万元社会资本共同开展乡村振兴建设,通过“产业+基金+基地+智库”的组合运作,把上海的资本、技术、人才、渠道等相关资源引入五姓村,盘活存量和闲置资产,加快推动当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实现农民“租金+股金+薪金”的多层次受益。三是借力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运用,积极开展数字工厂、数字园区、数字农场试点建设和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工作,完成正大蛋业、瑞丰农业、海通食品3家数字工厂建设,改造数字化种养基地15个,引入宁波地区首台无人驾驶插秧机,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率。

    二、搭建多维度保障载体,畅通进回渠道。一是深化用地保障。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土地资源,释放土地活力,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地租优惠等方式,为回乡青年、乡贤农业创业提供稳定的用地保障。深化用地政策倾斜,对涉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两进两回”项目发展需求用地,实行“一事一议”,优先保障空间规划和用地指标。二是加强融资支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工程和普惠金融工程,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承担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累计贷款超9.3亿元,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探索发展农村资金、保险互助合作金融,组建全国首家农村保险互助社和镇级保险互助联社,有效缓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吸引科技人员关注农业农村,以专利许可、转让和技术入股等形式,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余项。发挥乡贤顾问团优势,推动部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立环杭州湾政产学研联盟,与9所上海高校建立人才战略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科研、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创建多角度服务机制,优化进回环境。一是人性化政策保障。强化政策组合集成,率先对大学生在涉农领域创业就业给予财政补助,为回乡青年、乡贤量身定制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补助等政策,并在创业地享受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人才公寓等政策。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质,推出杨梅、西兰花等20多种保险品种,扩大农产品所有权金融保障,实现让人才、资金留得下、用得上、见实效。二是常态化联心联情。建立健全乡贤人才库和重点乡贤联系制度,常态化开展联络走访。通过举办关爱家乡发展恳谈会、“宁波帮”乡贤家乡行、“庆国庆”在外专家教授家乡行等活动,接待、慰问返乡乡贤1750余人次。全面推动镇(街道)建立乡贤联谊会,助推项目、人才、技术、资金“回乡”,凝聚服务家乡发展的力量和共识。三是精细化服务指导。开展联镇、联村、联社、联企、联场(户)和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送服务的“五联五送”,建立“首席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对创业者开展“一对一”技术精准帮扶。选送优秀农创客参加“青年农场主”“农业领军人才”、高级专业研修班、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培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农业许可服务,简化回乡创业办证流程,着力优化“两进两回”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系统性创业技能教育培训,组建创业导师团,创设青年创新学院,开展大咖历程分享、青春智创沙龙、青创高端论坛等活动,着力提升回乡创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秘书处、慈溪市农业农村局)

    奉化区“三策合力”助推秸秆综合利用

    奉化区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农民广泛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管理机制。秸秆离田利用率不断提高,利用结构不断优化,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左右。一是制度措施“实”。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健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层层责任压实至乡镇、村庄,落实到地块。出台《宁波市奉化区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奉农〔2020〕205号),明确对加工企业及秸秆收集贮运组织进行秸秆收集贮运补助标准为100元/吨干草。二是技术支撑“强”。充分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雷笋覆盖稻草还田技术、秸秆原料化利用技术,年消纳秸秆量可达6万余吨,其中为周边县市区消纳可达2万吨,同时能改良土壤性质,增加雷笋产量和优化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三是宣传发动“广”。通过邀请专家对种粮大户、收贮主体、食用菌栽培等主体开展基础知识、技术提升等培训,为推广秸秆利用打下基础,促进秸秆变废为宝。加强培育秸秆收贮组织,引导其于种植户(合作社)、秸秆利用企业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完善秸秆利用产业链。加快秸秆打捆机的推广应用,实现秸秆机械化收集。(奉化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