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年宁波已整市成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请问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上有什么举措?
答: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去年整市成为第一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
推进的总体目标是全市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打造乡村振兴宁波样板。重点高水平推进五大振兴上下功夫。
一是以产业兴旺为基础,高水平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做精各级农业园区,高标准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建设,推进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培育创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创新,深化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县制试点示范。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扩大农业农村开放合作,巩固农业外贸强市地位,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走出去”。加快推进乡村国际化,布局建设若干国际化乡村功能区、社区。
二是以生活富裕为根本,高水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实施农村创业创新人才开发工程,培养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支持各类创业人员返乡,吸引各类乡贤人才回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0%以上。大力拓展经营性增收渠道,着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着力在提高财产性收入上下功夫,保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三是以乡风文明为关键,高水平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大力推进“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乡风评议活动。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文化活动供给,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优秀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程。
四是以生态宜居为导向,高水平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优化城乡功能和空间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小集镇、中心村、特色村。要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现农田大地的绿色、生态、无公害。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保护乡村特质,体现浙东风貌,山水林田路房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厕所治理,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实施乡村绿化行动。
五是以治理有效为支撑,高水平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区域化党建、以村委会为主体的协商共治、以村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三位一体”乡村治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全面实施农村党建引领行动,建设好坚强基层党组织、过硬党员队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2.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请问今后我市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规划。
答:我市乡村产业振兴下步工作重点是落实今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 “152211”工程,推进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一是抓载体建设。做强国家级、省级园区,做精市级园区,做优县级园区和主体自建园区,着力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大平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到2020年,全市要创建15个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0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20条年销售5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0个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100个现代农业庄园和一批田园综合体。二是抓主体培育。结合省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的实施,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三类主体,今年要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家以上、示范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家。实施“泛3315计划”,引进和培养农业领军人才、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方式推广职业教育,培育一批“农创客”、“新农人”。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专业性、混合型农合联。开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对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轨道。三是抓产业融合。以农业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培育一批融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今年要新增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4条。大力发展农机、农资、农技等生产服务业,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创意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今年要创建10个民宿经济集聚区和20个民宿典范项目,还将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四是抓品质提升。走绿色兴农、质量优农、品牌强农之路,今年要建设15个省级美丽生态牧场,加快推进“蓝色港湾”建设,创建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品牌格局,扶持振兴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宁海望海茶等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宁波汤圆、慈城年糕、象山海鲜等乡愁产业,做大做强“甬优”种业等特色产业品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全覆盖。五是抓科技支撑。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构建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系统,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加强良种、良田、良机、良法的集成配套研究,推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扶持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全市种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持续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今年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到89.7%。六是抓生态安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畜牧业发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业清洁化生产、土壤污染防治、耕地质量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七大行动,今年全市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3. 2003年起浙江省实施了“千万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请问宁波在这方面工作有哪些成效经验,下步宁波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是什么?
答:宁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千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16年,农村面貌实现了从洁美到生态美,从富美到人文美,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的改变。培育一大批示范村、示范镇、示范县,创建一大批小康村、特色村、中心村、精品线,成为广大城里人向往的好去处。回顾我市“百千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有四条经验。一是党政主导,高位推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整合各方,统筹联动。将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向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倾斜,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贯穿于村庄整治的全过程,形成政府、社会、农民推进合力。三是丰富内涵,创新驱动。从点上创建向面上拓展,从完善基础设施为主向深层治理推进,从村容村貌改善向更加注重农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深化。四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通过合格村创建,示范村镇培育和风景线打造,树立更多典型,使广大农村学有榜样、干有方向。
新时代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步我们工作重点是。一要积极推进景区化村庄创建。深入实施“千村景区化”美丽乡村振兴计划,加快推动农房设计落地,加强村庄规划、风貌引导,到2021年完成1000个以上的A级景区村庄创建任务,其中3A级达到150个以上。
二要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整治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今年要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374个,创建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乡村15个。
三要积极推进村庄分类创建。对标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推动美丽乡村“整镇示范、整县提升”。今年将培育美丽乡村合格村(达标村)300个、示范村(精品村)40个、示范乡镇(风景线)10条、省级示范县1个。
四是积极推动村庄面貌有机更新。将村庄建设与安居宜居美居工程等工作结合起来,推广“一户多宅”清理和村庄梳理式改造。探索一批融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生活元素于一体的浙东民居新范式,加快建房、建村与建景相融合。
4.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2018年我市农民收入达到33633元,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还要有哪些工作举措,使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答:自2004年起,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5年保持缩小的态势。下步我们要继续推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努力促进农民收入从缩小收入比向缩小绝对差转变。一是整体提,鼓励创新创业攻坚。通过完善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推动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伍军人、能人返乡创业。建设乡村创业园,完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功能,今年要建成省市两级“青创农场”50家。培育一批“农创客”“新农人”,发展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二是重点扶,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促进低收入农户实现全面小康政策意见,守住一个都不掉队的底线,2020年消除收入1万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提升帮扶精准度,对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低收入农户,给机会、给岗位,引导他们参与村庄保洁、治安、养老护理等公益性岗位,增加劳务收入。对没就业能力的,给兜底、给保障,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三是集体带,实施集体经济发展攻坚。鼓励开展镇村统建联营、“飞地”抱团等实践,探索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混合制等多种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民获得更多股权分红,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今年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5. 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给乡村有效治理带来了新挑战。据我所知,宁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象山县“村民说事”、宁海县小微权力清单入选列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20个典型案例。请问在推进乡村治理方面宁波下步还有什么具体举措?
答:近年来我市创新的“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四个平台”等多项制度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打造了乡村治理的宁波品牌。今年6月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我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得到与会领导高度肯定,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象山县“村民说事”和宁海县小微权力清单制度2个案例,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20个典型案例,占浙江省3个入围案例2席。
下步将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精神,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主要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乡村治理的领导。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完善“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选派。
二是健全丰富制度。拓展象山“村民说事”、宁海小微权力清单的内涵和外延,打造“村民说事”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升级版。严格落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促使村干部“照单履职、按章办事、规范服务”。组织实施“村民说事”乡村治理省级标准化制定,争创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
三是引导多元参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全体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健全法律服务会、红白理事会、新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制度,引导新农人、新乡贤、乡村规划师、农村法律顾问等各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四是完善治理平台。依托“一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推行“村民说事+互联网”模式,以全网联动实现高效治理。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持续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实施“乡村治理+互联网”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
五是倡导文明新风。实施“文明助推乡村振兴”三年专项行动,推广乡风文明指数、农村诚信指数测评,开展移风易俗。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村文化礼堂和文明示范线培育创建。引导督促基层干部广大农民树立养成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