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上半年,我市克服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寡照不利天气条件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挑战,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1.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54元,同比增9.4%。
(一)粮食生产基本稳定。上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31.9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160万亩)的82.4%;其中春粮33万亩,产量7.6万吨,分别同比减1.2%和14.3%。总体表现为:小麦减、水稻增。小麦播种面积15万亩,比去年减少0.9万亩,减幅5.7%;单产261.5公斤,比去年减40.5公斤,减幅13.4%;总产3.9万吨,比去年减0.9万吨,减幅18.3%;早稻播种面积18.9万亩,比去年增0.9万亩,增幅5.0%;单季晚稻播种面积80万亩,比上年增1万亩,增幅1.3%。
(二)经济作物提质增效。上半年经济作物总体稳定,茶叶增、蔬菜减,其他基本持平。①茶叶量值双增,全市茶园面积21.3万亩,总产量10071吨、总产值70434.1万元,同比分别增4.2%和13.4%,其中名优茶产量2077吨、产值60559万元,同比增4.9%和 10.3%。②油菜播种面积12.8万亩,同比增4.9%,总产量1.5万吨,同比减6.7%。③蔬菜种植面积83.6万亩、产量135.4万吨、产值182260.6万元,分别同比减4.3%、4.9%和增2.1%。④食用菌产量8792吨,同比减7.4%,产值4617万元,与去年基础持平。⑤中药材产量7210吨、产值11006万元,分别同比减14.0%和9.8%。⑥水果生产总体稳定,水蜜桃、蜜梨、葡萄与去年基本持平,柑橘得益于红美人投产面积增加,产值8.7亿元,同比增20%左右,杨梅受集中降雨影响,产量减20%左右。
(三)畜牧业生产继续下降。上半年生猪、家禽产能继续下调,养殖保持盈利;草食动物下降明显,总体效益不佳。全市肉类总产4.86万吨、奶类产量1.5万吨、禽蛋产量1.96万吨,同比分别减14.7%、4.9%和增12.0%。①全市生猪存栏51.4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7万头,生猪出栏40.24万头,同比分别降6.1%、9.8%和15.3%。生猪收购价稳定在16.6-17.0元/kg,猪粮比平均为9:1,百公斤出栏头均盈利300元。②全市家禽存栏400.64万只,出栏370.96万只,同比分别降2.0%和10.9%,活鸡平均价格23元/公斤,同比涨4.5%,只均净利润5元以上;鸡蛋平均收购价9.5元/公斤,每公斤获利1.2元左右。③牛存栏1.19万头,出栏0.30万头,同比分别降10.5%和23.0%,近几年来,奶牛总体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牛奶收购价约为3.8-4.1元/公斤,奶牛场仅能保本。
(四)渔业生产稳中有增。上半年全市渔业生产总体稳中向好,运行平稳。渔业总产量38.15万吨,同比增长2.38%。①国内海洋捕捞量稳中有升,捞产量19.08万吨,同比增2.73%,总产值19.1亿元,同比增4.08%。②海水养殖总体稳定,养殖量14.71万吨,同比增1.51%,梭子蟹、蛏子、网箱大黄鱼等产品价格涨幅明显;③淡水养殖产量同比缩减,养殖量2.74万吨,同比缩减10.42%;④淡水捕捞产量同比增幅显著,淡水捕捞产量8673吨,同比增长59.52%;⑤远洋捕捞产量同比缩减,远洋捕捞产量7483吨,同比缩减4.41%。我市渔业经济增幅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海洋渔业资源状况不理想。由于海洋捕捞能力的严重过剩,近海渔业资源呈逐年衰退,大部分渔船捕捞产量呈下降态势,尤其是高经济价值鱼类逐年减少,捕捞产品品质下降,生产效益降低,每到3-4月份不少渔船带回来的渔获物基本上都是只能作为饲料来卖的小鱼小虾。二是远洋渔业规模不大。全市仅有3家注册的远洋渔业企业,且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影响,鱿鱼产量持续低迷。 三是海水养殖面积缩减明显。受渔业生态环境整治、违法围塘养殖基地取缔、水产养殖区尾水治理等影响,全市海水养殖面积退减明显。如:象山梭子蟹养殖基地减少3000亩,紫菜等育苗面积减少5000亩;慈溪退塘减少养殖面积14920亩等。
(五)农产品加工出口势头向好。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47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3家,上半年实现产值342亿元,同比增3.1%;利润7.3亿元,同比增2.7%;加工农产品479万吨,同比增3.7%,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8.8%。1—5月份,全市农产品出口192.2亿元,同比增15.6%,进口116.6亿元,同比增6.5%。余姚榨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六)农家乐休闲农业稳步增长。全市有农家乐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50多家,从业人员4.4万人,民宿床位数3.4万个,餐位数12.9万个,上半年全市农家乐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8.4万人次,同比增6.3%,营业收入20.4亿元,同比增5.9%。象山县、余姚市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向好的态势,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风险和三个制约”突出。
一是自然风险突出。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我市农业总体年景偏差,年初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阴雨寡照天气,严重影响春花生产生长,导致小麦明显减产;当前梅雨季节出现降水集中期,导致杨梅减产20%-30%,夏季还可能面临强台风的考验,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二是市场风险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信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市场的判断力比较弱,许多农民依然是按习惯、凭感觉、模仿式地种养,导致“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反复出现。另一方面,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与农业生产能力不相匹配,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作为生鲜产品销售,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
三是安全风险突出。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安全,尤其是渔业生产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去年7月份以来,象山县连续发生7起较大以上渔船安全事故,共造成31死亡(失踪),呈现事故和险情高发、多发态势。另一方面,是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由于我市大量农产品依靠外地调入,其中粮食自给率不到25%、畜禽不到30%、蔬菜不到30%,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十分突出。
四是土地制约突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市实用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导致我市平原地区的基本农田占比过高,农村各项建设用地,如新产业新业态用地、设施农业用地、集体经济项目建设用地和农民建房用地等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实施“土地整治+产业融合”等模式,打通转换通道盘活存量用地。特别是近期开展的大棚房集中整治后,基层希望能尽快出台新的规范合理的用地政策,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是人才制约突出。各类人才流向农村的愿望和趋势已有所呈现,但数量和质量还十分有限,乡村创业创新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三农”力量比较薄弱,年龄老化、知识退化、责任淡化、工作兼职化等现象较为普遍,新鲜力量“进不来、留不住”,乡镇农技队伍逐步萎缩。
六是资金制约突出。近年来,我市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总体偏少,尤其是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比例不高。以原市农业局的现代农业发展大专项资金为例,2015年3.85亿,2016年3.28亿元,2017年2.32亿,2018年2.97亿元;2019年合并为农业农村局以后,并入了原来渔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后,合计达到5.5亿元,但与杭州市同口径预算10亿元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同时,乡村振兴缺乏有效的投融资平台,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发挥不充分。浙江省设立了乡村振兴基金(100亿元),并计划以省农发集团为依托,全面整合农口部门国企,建设省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值得我市学习借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一是全力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蔬菜面积135万亩,生猪饲养量140万头的年度任务。二是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建设“美丽牧场”、“海上粮仓”,积极创建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县)和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加快发展一产服务业,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民居民宿、文化体验等农旅融合产业。三是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召开全市农产品品牌发展大会,开展优质农产品评选活动,发布全市农业品牌百强榜,全面展示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施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开发“泛3315计划”,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促进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的战略合作,举办“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论坛。五是推进“绿色兴农”。着力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牧对接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六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乡村综合体(城郊十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拟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在江北或镇海区召开全市美丽乡村综合体(城郊十园)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下半年打算推动北仑区“活力清水溪”、鄞州“康养勤勇”、海曙区“智农新茂”、江北区“艺创鞍山”四个园开园,规划投资3.5亿元,计划实施30多个项目。
(二)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一是推进“整镇示范、整县提升”,高标准推进省市两级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梯度推进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推进村庄面貌有机更新。今年要确保完成创建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县,700个美丽乡村达标村的目标。二是深化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提升农村农村生态建设水平。巩固农村环境“四无一机制”的目标,构建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网格化”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农村环境的洁美水平。三是全力打造景区村庄。推进农村安居宜居美居工程,大力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加强对农房风貌的管控。
(三)高质量推进富民强村。一是要围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的年度目标,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要在产业增收、创业增收、就业增收、转移增收、帮扶增收、福利增收上下功夫,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深化村企结对机制,规范村集体“三资”管理,积极推行“镇村联建统营”、“飞地”等发展模式,不断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
(四)高质量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到10月底前,全面完成改革试点任务,迎接部、省检查验收。继续推进股权权能改革,扩大股权抵质押范围,探索股权继承和有偿退出机制。7月底前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验收,8月接受省农业农村厅抽查。二是继续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改革试点。下发《关于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多途径、多模式探索我市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的路子。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力争在12月底前形成一批改革试点成果。三是推动涉农资金整合。结合宁波实际,总结宁海、鄞州等地的工作经验,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制定市级层面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四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深化与人民银行宁波市支行,省农信联社宁波办事处等金融机制的战略合作,积极拓展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广度和深度。
(五)高质量提升乡村善治。一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农村基层党建示范村、示范镇乡,加大后进村党支部整改力度,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提升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发展、服务群众能力。二是实施“三治融合”示范工程。总结推广“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确保村级组织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规范。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以行政村为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三是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