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数据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宁波市2018年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 阅读:
  • 时间:2018-07-30 17:40
  • 来源:宁波市农业局
  •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决策部署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制定“六争攻坚攀新高、十大行动谱新篇”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建园区、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兴品牌、保安全、优生态、强科技、深改革等十大行动,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的目标,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3.9亿元,同比增1.9%,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增加值78.6亿元,同比增1.9%,基本与全省持平;畜牧业增加值7.4亿元,同比减2.6%,比一季度(-2.7%)略有收窄,较去年同期(-20.3%)明显收窄,且预计好于全省平均(一季度全省-10.5%)。其中农牧业生产主要表现为:种植业稳中提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逐步企稳,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

    (一)种植业稳中提质,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经济作物提质增效,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粮食生产稳中有增。上半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8.0万亩,比上年减0.9万亩,减幅1.6%,小麦、早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19.1万吨,比上年增0.56万吨,增幅3.0%。其中,小麦“一减两增”,即面积减、单产增、总产增,全市小麦面积16.3万亩,减1.6万亩,减幅8.9%,平均亩产304公斤,增39公斤,增幅14.7%,总产4.97万吨,增0.22万吨,增幅4.6%。早稻“三增”,即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全市早稻播种面积18.0万亩,增1.2万亩,增幅7.1%,平均亩产470公斤,增7公斤,增幅1.7%,总产8.46万吨,增0.7万吨,增幅8.9%。二是经济作物提质增效。蔬菜瓜果生产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总体效益较好。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87.3万亩,总产量142.4万吨,比上年减4.2万吨,减幅2.8%,主要是榨菜减产(今年榨菜产量28.3万吨,保持在常年水平,但去年榨菜历史罕见的大丰收,产量达到42.2万吨,导致今年榨菜减产13.9万吨,减幅达32.9%),扣除榨菜因素,其他蔬菜比上年增9.3万吨。西(甜)瓜和草莓播种面积22.3万亩,总产量14.9万吨,基本与去年持平。三是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中药材生产势头良好,浙贝母、浙麦冬等传统道地中药材稳步发展,铁皮石斛、灵芝、三叶青、藏红花、红豆杉等新药材不断引进,上半年全市中药材面积4.5万亩,同比增60.7%。

    (二)畜牧业逐步企稳,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生产趋于稳定,绿色产能逐步恢复,特色畜禽发展迅速。一是畜牧业生产逐步企稳。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69万吨,同比增4.4%(去年同期降幅26.2%),5年来首次止跌回升;禽蛋产量1.75万吨,同比降5.3%,较去年同期(-20.4%)降幅明显收窄,牛奶产量1.58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猪出栏47.5万头,同比增0.7%,5年来首次止跌回升;家禽出栏416.3万羽,同比降5.4%,与去年同期(-33.4%)相比降幅明显收窄。二是绿色产能逐步恢复。象山县黄沙岙、道人山绿色畜牧园区、慈溪正大蛋鸡场二期、天胜农牧万头美丽生态牧场和鄞州生猪养殖生态循环示范园区等一批绿色畜牧园区项目加快落地,畜牧业产能将进一步恢复。三是特色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浙东白鹅、岔路黑猪等特色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浙东白鹅特色产业强镇(象山东陈乡),成功举办象山白鹅节;研究制定岔路黑猪保种和产业化发展长期规划,谋划建设现代化原种猪场和产业化选育猪场。

    (三)农产品加工势头向好,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7家,年产值十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8条,农业组织化程度达到83.3%,居全省领先。上半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02亿元、同比增9.6%,利润12.3亿元、同比增7.3%,加工农产品201万吨、同比增8.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6%,高于全国2020年达到68%的目标。

    (四)绿色发展步伐加快,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面积217.6万亩,应用商品有机肥8.3万吨,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36万亩,减少化肥用量643.8吨、农药用量35.1吨,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居全省前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有序开展,鄞州、北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省级验收,累计达到8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食品1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达210万亩,占主要食用农产品的60%,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5%,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7%,居全省前列。

    (五)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加深。制定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新推荐申报各类国家级农业园区项目8个、省级农业园区项目15个,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新建市级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5个、现代农业庄园30个,累计分别达到45个和53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6%,高于全国2020年的目标值(68%);休闲农业(含农家乐)接待游客2590万人次、营业收入45亿元,同比分别增17%和14%。

    (六)新型主体快速发展,规模经营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7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1家;农民合作社2658余家,其中国家示范性农业专业合作社29个、省级63个、市级129个;家庭农场4450余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2个、市级210个;新型职业农民6000余名,居全省领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70%左右,高出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

    (七)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种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7家持证种子企业销售额达到1.6亿元,同比增加25%,市种子有限公司股改稳步推进,“甬优1540”成为我市第6个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的品种,微萌种业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销售突破4000万元,居全省第一。农业机械化不断深入,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左右,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榨菜、茶叶、畜禽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八)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要素保障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市累计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村社2808个,完成率达99.5%,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单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外业测绘率达到100%、审核公示率达到99.3%、合同签订率达到92.5%,有8个区县市开始印发权证。政策性农业保险快速发展,新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农旅融合综合保险、葡萄综合保险等险种,累计达到61个,保费收入1.42亿元,同比增14%,居全省第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仅管上半年我市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但我们也看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受到的环境制约、土地制约、人才制约日益严峻,尤其是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较大,下半年保持农业稳定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部分农户对调整种植结构心有顾虑。一是专业大户受劳力、技术、机械等方面的限制,对稻菜轮作、稻田种养等新型种植模式的接受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大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种植优质稻增收效果不明显,优质稻的亩产水平普遍较普通稻低100-150公斤左右,而价格和普通稻没有拉开差距,影响了种植户积极性。

    (二)畜牧业保持稳定难度增大。今年以来,部分县市区又关停规模养殖场32家,全市保留场数量由去年的460家下降至428家,还有部分县市区的规模养殖场也已经被纳入今年拆除范围,涉及生猪存栏10万头以上,预计全年生猪养殖量仍将继续下滑。另外,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的基本面短期内难以扭转,生猪养殖普遍亏损,(目前毛猪收购价12元/公斤,生产成本约14元/公斤左右,每头亏损约200元左右),部分养殖户采取减栏止损,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市生猪养殖量。

    三、下步重点工作

    下阶段,我局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建园区、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兴品牌、保安全、优生态、强科技、深改革等十大行动,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进一步推进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园区建设行动,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抓紧制定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导则和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指导各地做好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布局,提早做好项目储备。督促指导慈溪、余姚、宁海、象山等地做好已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的建设工作。加强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有情怀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示范区,集中打造我市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大平台,以大平台为载体带动和引领我市现代农业大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今年全市要创建4个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个特色农业强镇、3条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5个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和30个现代农业庄园。

    二是进一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安全护农行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追溯体系、标准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扎实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活动,确保创建圆满成功。大力实施种植业结构调优和畜牧业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优质精品现代种养业,建成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基地20个、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20个,推广新型农作制度面积50万亩、“万元田”面积30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9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35万亩。大力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举办农业品牌建设推进大会,开展全市农业知名品牌百强榜评选,重点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优质产品品牌和知名企业品牌,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60个。

    三是进一步推进农业都市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促农行动,积极推广“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模式,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培育更多绿色低碳的特色产业,推动绿色产品、优良生态、优美景观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处置,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化肥农药使用过度,土壤酸化板结等问题,加快恢复健康稳定的田园生态系统。今年要完成化肥减量1000吨、农药减量58吨任务。

    四是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9%。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共享农庄、创意农业,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等涉农高科技企业,增强农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挖掘利用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重现田园风光、乡土味道、乡情乡愁。

    五是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行动,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推广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节本增效的技术和品种,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做大做强甬优水稻、蔬菜瓜果、优质畜禽等优势种业产业,加强新品种引进和展示示范,加大种子种苗打假护权力度。今年要推广“甬优系列”杂交水稻550万亩,引进新品种200个以上。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更新换代,研发推广一批适合果菜茶生产、畜禽养殖的农机装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广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数字化与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深度融合

    六是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实施改革惠农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认真做好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创建工作,制定改革推进方案,排出改革时间表,层层分解落实改革任务。创新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加强新险种开发,规范农险经营机构经营行为,提高保险理赔速度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