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的决策部署,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建平台、扩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促融合、兴品牌、保安全、优生态、强科技、深改革等十大行动,扎实推进“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农业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一、前三季度全市农业生产情况
总体上看,全市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种植业提质增效、畜牧业止跌企稳。因为农业增加值是按季统计,目前只有半年度的数据。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3.9亿元,同比增1.9%。其中种植业增加值78.6亿元,同比增1.9%;畜牧业增加值7.4亿元,同比减2.6%,降幅较去年同期明显收窄。从生产情况来看,预计前三季度种植业增加值增幅在2%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增幅在-3%左右,好于全省平均(全省在-10%以上)。
一是粮食生产稳中有增,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其中,小麦面积16.3万亩,减8.9%,平均亩产304公斤,增14.7%,创历史新高,总产4.97万吨,增4.6%;早稻面积18.0万亩,增7.1%,平均亩产485公斤,增4.7%,创历史新高,总产8.73万吨,增12.1%;晚稻面积为97万亩,减0.7%,目前整体长势较好,单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在200万亩左右,超过省下达190万亩的目标任务,小麦、早稻的单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后期如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天气,总产有望达到80万吨以上,超额完成省下达的74万吨的目标任务。
二是蔬菜瓜果稳中提质,总体形势向好。前三季度,全市蔬菜面积102万亩,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产量186万吨,比去年增1万吨,减幅0.5%。果用瓜(西瓜、甜瓜、草莓)面积24万亩,与去年增0.4万亩,增幅1.7%;产量41万吨,比去年增4万吨,增幅10.8%。食用菌产量1.4万吨,比去年增0.1万吨,增幅7.7%。中药材面积3.1万亩,比去年增0.3万亩,增幅11.1%,产量1.7万吨,比去年增0.2万吨,增幅14.3%。
三是畜牧业生产逐步企稳,但疫情形势严峻,后期不确定性增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三季度我市毛猪价格飞涨,从12元每公斤一路涨到18.7元每公斤,部分养殖场压栏惜售,导致生猪出栏明显下降。据统计,三季度生猪出栏22.09万头,环比下降10.4%,同比下降23.2%。总体来看,前三季度我市畜牧生产趋于稳定,全市肉类总产量8.21万吨,同比下降8.2%;禽蛋产量2.76万吨,同比下降2.2%,降幅均比去年同期有明显收窄。预计四季度我市生猪的存栏和出栏会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但同时我市面临的疫情风险也日益严峻,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将对我市生猪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后期我市生猪产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下步工作举措
下步,我局将紧紧围绕“双底线”考核目标,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统计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狠抓粮食稳产高产。①积极扩大秋季旱杂粮生产,指导农民种植市场适售对路的秋马铃薯、秋大豆、秋玉米等秋季旱杂粮生产。②加强晚稻田间管理。今年以来,农业气象状态良好,没有遭遇大的气象灾害,当前晚稻总体长势较好,通过后期加强田间管理,力争晚稻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二)狠抓蔬菜稳面增效。①优化秋冬蔬菜种植结构。引导农民扩大种植松花菜、西兰花、大肉包心芥菜、西甜瓜、番茄等适销对路瓜菜种类和优良品种,以及青菜、芹菜、苋菜等市场鲜销的速生蔬菜。②大力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充分利用秋冬季温、光资源和大棚设施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推广应用蔬菜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能力。
(三)狠抓新产品开发。①大力发展食用菌新产品工厂化生产。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开发食用菌企业开发新产品,努力稳定食用菌产量。②大力发展特色中药材生产。结合我市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稳步扩大种植贝母、藏红花、麦冬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壮大中药材产业。
(四)狠抓畜牧业疫情防控和生产恢复。①防疫情。切实加强非洲猪瘟的疫情防控工作,严把流通、屠宰、养殖、无害化处理和监督执法等“五道关”,严防疫情传入我市。②挖潜能。鼓励保留的养殖场积极扩栏,适当提高饲养密度,深入挖掘现有生产潜力。加快推进生猪养殖生态循环示范园区、绿色畜牧园区等建设,培育5条亿元级畜牧全产业链,促进我市畜牧业扩大产能、提质增效。
(五)狠抓农业统计工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紧密的数据会商对接机制,加强对各地统计员的培训指导,全面统计种植业、畜牧业各项数据,确保各项数据应统尽统,客观反映我市农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