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五水共治”、剿灭劣Ⅴ类水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重点,以示范创建为抓手,明确目标责任,创新推进机制,加强污染防治,全市上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不断提升,力度不断加大,氛围不断浓厚,生态循环农业获得较大发展。
一、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根据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工程的通知》(浙农科发〔2014〕19号)精神,加快鄞州区、宁海县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整建制推进县建设进度,做好政策梳理、资料汇编、经验总结,完成《宁波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总结》。抓好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新认定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29个,3年累计认定107个,超额完成省下达创建任务。至2017年底,我市全面完成2个省级整建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7个示范区和107个示范主体创建任务。
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政策机制创新。按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围绕宁波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和“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2017年上半年,出台了《“十三五”宁波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及五个配套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7年宁波市农业水环境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了《2017年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下发了《宁波市农业局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七大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政策体系,推进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政策机制创新。
三、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一是深入开展污染治理。相继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百日行动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五大”行动,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断引向深入。对不符合规划、不具备整改条件或经整改仍不能实现生态达标的畜禽养殖场坚决予以淘汰。2017年共关停各类畜禽养殖场(户)6897家。二是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和线上防控平台。全市共落实网格化巡查责任人2062人,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巡查机制,对有畜禽养殖的99个乡镇、630个行政村实现了监管全覆盖。全市384家存栏50头以上保留生猪(牛)养殖场于2017年6月底前全部建成网上视频监控系统并接入当地环保监管平台。三是建立健全“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动”无害化处理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政府、主体、保险三方齐发力,投入5000多万元,率先在全省建成“1+5+170”的病死猪“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运行体系并全面实施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形成了“场户报告、统一收集、县市监管、处理厂集中处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
四、推进农牧对接资源化利用。一是加强政策保障。2017年3月底,全市十个区县(市)均出台了畜禽养殖“点对点、量对量”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一县一方案”,对种养结合的总体目标、测算标准、主要路径及保障措施作出明确。二是强化县域统筹。在巩固优化“业主小循环”和“区域中循环”种养结合模式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县域大循环模式。如宁海县立足谋划整县推进,通过中介服务组织将83家畜禽养殖场有机肥和沼液配送到3.4万亩消纳农田、5万亩蔬菜园和5.6万亩柑橘园,解决了农牧对接不畅的矛盾。三是培育服务主体。按照“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科学布点、积极培育有机肥加工厂、沼液配送中心等服务主体,充分借助第三方技术力量,提高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和效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专业化有机肥加工厂18家,沼气服务站4个、沼液配送中心18个。
五、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一是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调整优化布局力度。2017年8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推进绿色畜牧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会同市环保局编制了《宁波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市县两级联动,重新明确了全市禁(限)养区。二是开展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引导和支持保留下来的规模养殖场改善设施装备,实施“三化”改造,打造一批“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美丽生态牧场。三是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按照“一批美丽生态牧场、一批农牧结合示范园区、一批农牧结合服务组织,一条新型产业体系和一套有效运行机制”要求,积极开展畜牧业绿色示范县创建。全市成功创建美丽生态牧场54家,慈溪市全面完成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并通过省厅验收。
六、推进种植业肥药污染治理。一是抓好化肥农药双减增效工程。制定了《2017年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实施方案》,开展了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性诱剂、杀虫灯、黄板、生物农药等非化学技术。2017年全市实施非化学防治技术面积100万亩,统防统治面积70万亩,减少农药施用量58.6吨。开展商品有机肥、作物配方肥的补贴推广,落实水稻缓控释肥试验9个、侧深施肥试验2个,“一次性”施肥和“一基一追”施肥模式试验4个。2017年,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21万亩次,推广商品有机肥施用面积50万亩次,推广作物专用配方肥1.02万吨,化肥减量2142吨。二是抓好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全市共设立县级收储中心(归集点)74个,农药经营门店回收点668个,农业生产基地回收点2130个。2017年共回收废弃农药包装物、农膜620吨,无害化处置废弃包装物590吨,实现了回收率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90%的目标。
七、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严格按照《宁波市控制农村废气污染专项实施方案(2014-2017年)》和《宁波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4-2017年)》目标要求,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和综合利用以还田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处置原则,狠抓工作落实,建立起了秸秆露天禁烧的长效机制并形成了秸秆多元化、产业化利用格局。在抓好鄞州区秸秆综合利用部级示范县的同时,对全市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出了三个综合利用典型。与此同时,还编制了秸秆综合利用"十三五"规划和实施方案,在继续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将秸秆离田进行产业化利用。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八、推进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一是开展宁波市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按照网格化布设要求,全市共布设2051个点位,覆盖耕作区和部分山地共计399万亩土地,其中重点区域964个,覆盖面积14万亩,普通农区1087个,覆盖面积385万亩。二是全面启动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预警体系建设和试点县工作。按照省政府和省农业厅有关要求,组织开展了省控点布点,包括119个常规监测点、45个综合监测点的实地勘查和核实及项目检测任务承担机构与各地的对接和合同签订工作,完成了164个点位土样和45个点位水样、农产品的采样任务。明确一个县作为全省10个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县之一,开展100亩农田污染治理试点,以浙江省农科院和浙江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制定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并落实相关试验。
我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氛围不够浓厚、农业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够充分以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体系仍不够完善等问题。下一步,要严格遵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强市这一目标,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梳理总结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典型案例,不断加强畜禽养殖和种植业污染治理,着力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牧对接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补齐短板,拉高标杆,努力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制度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为建设“美丽宁波”和“名城名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