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湘潭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月31日,湘潭市召开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动员大会,胡伟林市长对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从2015年开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有突破、六年新跨越”的总体思路,到2020年,把湘潭发展成为全国“两型”现代农业先行区、都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旅游休闲农业引领区,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现代农业模式。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发展蓝图。围绕粮食、生猪、蔬菜、特色种养四大产业,实施“一区多园、融合发展”战略。一是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湘中高产优质水稻战略产业区域,构建三个农业产业经济圈,营建三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一区三圈三带十园”新格局。“一区”即根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全市产业优势,把整个示范区建设成整体推进的高产优质水稻战略产业区域;“三圈”即城市农产品加工物流增值经济圈、近郊休闲高端农业经济圈、远郊生态高效种养经济圈;“三带”即107国道、320国道和S61高速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带;“十园”即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湘乡农业科技示范园、韶山核心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五大现代农业综合园,九华农机产业园、天易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园、韶山农产品加工园、荷塘农产品物流园、花石湘莲加工物流园五个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二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十大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即优质湘莲、沙子岭猪、特色果蔬、草食畜禽、高产油茶、花卉苗木、楠竹加工、名优茶叶、绿色水产、蚕桑十大特色产业。三是促进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休闲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两型主题,实现转型升级。呼应“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两型”农业,探索“四节五型”模式。资源节约坚持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并重,探索节地、节水、节投、节能“四节”模式;环境友好坚持清洁生产与清洁生活并重,探索绿色环保种植型、规模生态养殖型、观光休闲体验型、废弃物综合利用型、资源环境修复治理型“五型”模式。通过努力,构建生产利用、保护治理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有效减少农药、化肥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用量,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等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环境污染基本消除,生态全面修复,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一是创新组织运行机制。改变过去由政府立项、建设和管理的大包大揽组织形式,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投”、“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主体、科技支撑、金融支持”的建设新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示范区建设。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重点实施“三五”工程:即重点培育壮大5个标志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00个示范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联动机制,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和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示范区建设。支持种粮大户直接投保水稻种植保险。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按照“确权、赋能、搞活”思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耕地确权颁证,探索新型城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镇村经济。
依靠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强抓机遇。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两型社会”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湘潭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有机结合,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等国、省发展战略,努力争取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二是用活政策。紧紧把握国、省项目向示范区创建倾斜的大好机遇,努力争取涉农项目和政策支持。三是搭建平台。搭建好融资平台、项目平台、信息平台,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