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农业动态 市级
  • 市级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镇海区粮食市场调查:缺粮逾3.8亿斤 水稻不足4.3万亩
  • 阅读:
  • 时间:2010-10-15 10:55
  • 来源:镇海新闻网
  • 作者:王茵
  •                               

    “食者,民之本也”。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粮食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尽管我国以占世界2%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3%的人口,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中长期的粮食保障能力仍面临着严峻形势。

    镇海区2009年的粮食生产总量为6240万市斤,需求总量为45000万市斤,年缺口为38760万市斤,粮食自给率13.87%,加上农民自留粮,总体自给率在20%以内。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主题为“团结起来,战胜饥饿。” 尽管在镇海,饥饿似乎已经不存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的鱼米之乡变成工业之城。富庶了,不代表就可以粮安镇海。粮食流通任一环节的波动就可以波及镇海的粮食供应。

    镇海粮食市场如何?记者专门进行了探访。

    缺粮逾3.8亿斤

    三江超市城关店,市民陈先生未多作比较就拎起一袋东北大米放进了购物推车。“有没有吃过镇海自产的大米?”面对记者的询问,陈先生一脸疑惑:“镇海有自产大米吗?超市里没有镇海自产的大米。我们家一直以来都吃这个米的,感觉北方的米香而且味道好,习惯了。”

    陈先生的一个“习惯了”折射出一个现状,镇海市民消费的多是外地大米。记者走访了城区多家粮油经销店,东北大米、江苏大米、安徽大米唱主角,镇海乃至宁波本地大米却难觅踪影。市面上外来大米称霸镇海原因主要在于:镇海粮食总自给率仅为20%。

    据了解,我省是继广东省之后的全国第二大缺粮省,也是口粮第一缺粮大省。粳米作为浙江省居民的主食品种,主要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和苏南等地。由于无法更多地从国际市场调节,因此最多是从东北等地大量调入,受运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调粮压力很大。而我区实际情况同全省一样,属于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地区之一,也需从外地调入。

    2008年初那场旷日持久的全国雪灾或许让市民记忆犹新,雪灾阻隔了交通,镇海的粮食调运也受到极大影响,粮价一度上涨,有些粮油店甚至库存大米备用不售。

    王嘉夫妻俩都在蛟川经济开发区某机械企业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临近年关,听说粮价要涨了,就急急忙忙请假买回4大袋大米。许多本地市民也加入囤粮队伍,据白龙小区张大姐回忆,当时雪灾发生,意识到粮价上涨是铁板钉钉的事,于是就骑着小三轮去超市抢购,装了一车,顺便把女儿家的也一起买了。“邻居还以为我搞大米批发呢。”

    一场雪灾就可以引发镇海市民的囤粮,因为市民知道镇海市场上的粮食供给绝大部分依赖外省。区贸粮局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镇海区粮食生产总量为6240万斤,需求总量为45000万斤,需求总量包括:口粮18800万斤、工业行业用粮21960万斤,其中工业行业用粮主要集中在酒精厂、食品加工厂、粮食复制品企业和餐饮行业,另外还有饲料用粮4180万斤、种子用粮60万斤。

    数据的背后反映出一个不容乐观的现状,2009年镇海区产需缺口为38760万斤,粮食自给率13.87%。从地产粮食的实际收购情况来看,国有收储企业掌握了10%,加上农民自留粮,总体自给率在20%以内。但同浙江省40%左右的自给率和宁波30%左右的自给率相比,镇海区的粮食自给率更为偏低。

    尽管如此,从目前情况来看,镇海区粮食储备数量稳定,应急供应情况良好,到2009年底,全区共有粮食储备库点14个,仓库87个,总仓容7875万斤,存在的储备缺口则通过异地储备方式解决。

    总而言之,镇海粮食现状发展趋势良好,但由于自给率不高,镇海人吃外地大米的状况难以改变。

    水稻不足4.3万亩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9月,镇海区外来务工人员24万左右,本地常住人口22.5万,外来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一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的鱼米之乡变成工业之城,基本农业用田数量急遽减少,而人口的迅猛增长,又让本已缺口很大的粮食供应问题更加突出。

    记者从镇海区统计局了解到,近几年该区粮食生产总量维持在3万吨左右,其中水稻总产量约为2.5万吨,其他杂粮产量约为0.54万吨。全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4.25万亩左右,其中早稻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晚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总面积略有增加。

    去年全区早稻种植面积为1.48万亩,总产量为0.66万吨,亩产约为450公斤。晚稻亩产达到480公斤,总产量为1.81万吨,属于收成较好年份。今年由于受低温和多雨天气影响,早稻平均亩产仅为350公斤,总产量为0.54万吨。

    目前全区晚稻长势良好,有望丰收,但镇海自产粮食与市民们实际需求总量相差甚远。就口粮而言,镇海每年要消费近1.9亿斤水稻,依赖外调便在情理之中。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们越来越关注粮食品质,希望吃到优质大米。东北土地系黑土地,矿物质丰富,水稻一年一季,而南方黄土地,一年两季,所以东北大米因其地理环境的优势使颗粒更大口感更好,也就成了镇海市民的首选。

    “手中有订单,种养心不慌。”所谓的订单就是订单收购,专门针对种粮大户。九龙农场的傅纪民作为种粮大户,粮食销售渠道主要就是订单农业,由国家粮食部门统一报收,统一流通到市场。

    虽然种粮大户粮食销路有保证,政府也有补贴,但粮价的上涨也使他们倍感无奈。傅纪民向记者罗列了生产成本账目:每亩地机耕55元、租地500元、育苗60元、机插10元、除草剂2元、化肥15元、病虫害防治20元、收割60元、烘谷113元左右,其他杂七杂八的人工雇佣费用加起来是43元,总计近900元。这个是早稻种植成本,晚稻比早稻每亩多了20元的抗倒费用,但晚稻产量较高,因此利润也相对要高。

    澥浦庙戴村的余国华是种粮大户,对于粮价的上涨,余国华认为不单是粮食种植成本问题,整个生产链都涉及到涨价。“地租费是大头,其他还有农业化肥、小工工资、烘干成本、农业机械等,每亩成本将近1000元。”

    种粮大户还有政府支持,那对于普通农民,没有什么盈利的粮食产业自然使诸多农户放弃了种植水稻,在他们看来,卖菜可比卖粮食强多了。

    家住骆驼的沈大叔种植水稻就是属于“小种小玩”级别的。他告诉记者,他种了4亩水稻,每亩地收成维持在1000斤左右,主要就是自给自足,偶尔收成不错就亲戚朋友分点,或者拉到市场上卖点。

    “种粮不挣钱啊。”沈大叔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像他们这种小农户,按每亩1000斤计算,每100斤可卖120元计算,一亩地总收入在1200元。“每亩地的成本也要1000元,每亩净挣200元,而且种稻很费时间,逢到天灾,产量更低,到最后所得的利润还要打折扣。”种植水稻的同时,沈大叔也种了几亩蔬菜,相对而言,蔬菜种植成本偏低而售价较高,“利润是种植水稻的好多倍。”

    仓容可达2.3亿斤

    目前镇海区成品粮流通除企业直接从主产区自行调拨外,主要依赖路林市场。尽管“北粮南运”数量日趋庞大,却由于遭遇当前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的尴尬,使得粮食销售终端价格高出很多。

    路林市场某大米批发商算了运输成本的一笔账。他说“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自己在东北收购粮食,经过减斤、过磅、装编织袋后运到火车站,成本每吨约50元;由于东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再从火车运到大连等渤海湾港口,每吨运费70多元;再搬运到港口码头粮库每吨需20多元;再加上装船、卸船、港口仓储、沿路损耗等各环节费用,经过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再运输到镇海,运输成本至少在每吨300多元,“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0%。”

    事实上,如果遇到大雾等天气,水路还走不通。如果走铁路,由于运力紧张,还要多付出每吨近百元的额外费用。

    如果运输出现意外,镇海80%依赖外地的粮食供应还能稳定吗?如何实现粮安镇海?

    据了解,镇海区已与粮食主产区进行产销合作,以解决供需矛盾,这也是稳定该区粮食供应的主要途径。在进行产销合作中,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和“互利互惠、同等优先”的合作原则,重点拓展以江西、安徽为主的早稻基地,以黑龙江为主的东北粳稻基地,如镇海区已经在东北东港和江西高安分别建立了外购粮基地,目前仍然保持有1000万斤的储备量。

    由于镇海区粮食种植面积不足,加上种植粮食利润偏低影响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为此该区重金、订单双管齐下,鼓励农户扩大粮食生产。一系列鼓励发展粮食种植的农业生产政策和有力的支农惠农措施,效果明显。

    今年,镇海区早籼谷订单收购价格为100元/50公斤,价外补贴14元/50公斤,共计114元/50公斤,比去年增加2元/50公斤,为历年来最高。订单价外市场收购价格为100元/50公斤。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镇海区还对售粮在5000公斤以上大户,给予运费补贴2元/50公斤。对市定种粮大户按售粮数再补贴6元/50公斤。余国华大面积种植水稻已多年,尽管生产资料上涨,但农机、价外等一系列补贴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据了解,今年该区落实订单粮食2760万斤,大大增加了粮食储备能力。

    2008年,镇海区实施万亩优质高产粮食基地建设。政策鼓励农户开展早稻连片规模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按实种面积每年每亩再给予60元的补贴。政府加强粮食生产示范村建设,推进粮食生产全程农机服务,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装备水平,扶持粮食生产规模集约经营,加强农技推广工作。

    其中,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成果显著。工厂化育秧有效解决了秧苗不齐,影响机插效率的技术难题。此外,镇海区谷物机械烘干能力逐步加强,今年在巩固提高澥浦烘谷中心烘干能力的基础上,新建了九龙湖烘谷中心,共有烘谷机19台,可实现早稻抗灾烘干服务能力2500亩,中、晚稻烘干服务能力5000亩。同时还推广测土配方实施技术,培育土壤肥力,以减轻化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促进土壤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镇海区也在单位亩产上做文章,大力进行水稻新品种推广。目前,该区良种水稻种植面积在3.5万亩,包括“甬优12”、“宁81”、“宁88”。其中“宁81”种植面积最大,占到3万亩。“宁81”种植产量高,适应性广,无论作单季还是双季晚稻栽培,均能获得高产。而“甬优12”去年单产903公斤,达到全省最高水平。

    粮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在粮食自给率很低的镇海,如果出现调运中的波动,镇海市民生活也会受波及。在鼓励粮食生产的同时,与粮食主产区进行产销合作,扩大本地或异地仓储无疑是最现实的。

    为此,镇海区在已有7875万斤本地仓容和1000万斤异地储备的基础上,拟在九龙湖长宏村建设中心粮库,规划仓容1.4亿斤,届时镇海区粮食应急能力将进一步加强,真正做到“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